- 帶點鋒芒又何妨
- 郭城
- 2040字
- 2024-01-09 11:37:47
活出漂亮的姿態
我經常聽到“中年危機”這個詞。中年時候的梁實秋說過,有兩種情況最容易令人感到中年已到:一是“耳畔頻聞故人死”,陸陸續續有朋友去世,收到訃聞時令人凄涼;二是“眼前但見少年多”,忽然有一大批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小屁孩兒,在你面前招搖過市,春風得意。[1]
梁實秋說的挺真實,一個人發現自己忽然邁入中年,往往是通過跟周圍人的對比。所以說,人是忽然發現自己變老的,而不是慢慢變老的。不過,我認為中年危機并不是生理上的青春不再,而更多是在心理上的“繳械投降”。我遇到很多人不過30歲出頭,就已經快速完成了從清秀少年到邋遢中年的過渡,開始不修邊幅、胡子拉碴、滿臉橫肉、眼圈浮腫。他們也不再輕易談起理想,嘴里全部是房子、車子、兒子、票子這類務實得不能再務實的東西。
離現實越近的人,就會離靈魂越遠。離現實越近的人,也越容易蠅營狗茍、患得患失、亦步亦趨地被眼前的現實驅動,而忽略了自我的反省,也就忘記了自律。而一個人一旦不再自律,就會迅速讓身體和精神狀態滑向不可救贖的境地。
一個人要擺脫中年危機,首先是不要讓自己的肉體墮落,因為讓肉體墮落就是對靈魂不負責。雖然在笛卡兒那里這兩者可以分開,當身體在大快朵頤的時候,靈魂說“管它呢,反正不是我”,但是靈魂這樣袖手旁觀,就忘記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古老的諺語。如果肉體不在,靈魂也將無處安放。
所以,每個人一定要有一個自己熱愛的運動方式,不管是走路、跑步,還是游泳。村上春樹說:“肉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著什么,都要保持它的強韌、美麗和清潔。”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肉體不墮落的基礎之上的。
警告肉體不墮落,我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買很修身、自己很喜歡的衣服,最好是貴到讓你不能呼吸的那種。這樣每次想到自己萬一有一天發福穿不上那些衣服,就會很浪費錢。我太太就非常喜歡我的這個建議,所以她買了不少衣服,然后拼命去運動,說這是為了省錢。不過這個邏輯,我越想越覺得好像哪里不對。
一個人不能總是穿讓自己感覺舒服的衣服,這樣會讓自己失去對身體的自省和控制。因為肉體是很低能的,甚至是發育不健全的,它還有很多欲望,比如食欲、性欲、游戲欲,反正壞事兒都是它想干的。基本上,只要能給肉體帶來最直接刺激的事情,所謂“聲色犬馬”,它都很難抵制。唯有正視它,警告它,才能讓它產生自律。
除了對肉體的自律,我們還要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心。每天想辦法擴展自己的見識,比如之前從來不拿保溫杯,今天捧一個在手里,比如從前沒吃過咖喱,今天去嘗嘗。人生就像個探險游戲,一點一點擴展,才能發現世界越來越大。世界越來越大,才不會把自己眼前那點兒恩怨情仇,看得比世界還大。你恨多了,只能說明你的世界太小了。
心理衰老很重要的一個標志就是:喪失了好奇心,覺得眼前的事全是理所應當的。如有可能,下班換條路線,回家的路上去嘗試探索一下這座城市新的角落。在路上不要只玩手機,眼睛向外看看,街道旁的小店、叫喊的商販、路邊的行人和從不曾留意的屋頂的樣子。
如何保持好奇心呢?就是要讓自己每天活得不同,拒絕重復,每天體驗不同的生活。哪怕是面對同樣的生活,也要活出不同的姿勢。哪怕是活出同樣的姿勢,也要擁有不同的感受。哪怕是擁有同樣的感受,也要寫下不同的文字。
最后,學會欣賞美。美包括美人、美食、美物、美景等。我們欣賞美,是因為現實世界對我們太刻薄,不肯讓我們的意志推行無礙,于是我們就讓自己的意志溜到理想的世界里。欣賞美,可以讓一個人擺脫低俗的現實世界,活出純凈的靈魂境界,讓自己保持純粹與靈性。最終,純凈的靈性又會反過來滋養我們對現實的看法。
當然,美是有層次的,低級的美只能帶來快感。19世紀,英國有一位學者叫羅斯金,他說:“我從來沒有看過一座希臘雕像,有一位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的一半美。”他這里說的美是一種低級的美,是快感。快感一般滿足實際的需要,比如見美女起性欲,見美食起食欲,見金錢起貪欲。
高級的美感不帶有占有欲,以滿足精神需求為目的。比如,我們讀起陳子昂的詩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并沒有得到什么,但我們卻可以體會到一種蒼涼的心境之美。
我們可以去旅行,欣賞自然之美。這能夠讓我們移情景色,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捕捉自己的心情。比如看到一棵古松,我們感嘆它經歷的風霜,聯想到歷史的風霜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跡,那刻就得到了美的享受。比如欣賞音樂,讓自己隨音符波動起伏,我們得到一種或悲傷、或喜悅的情感享受。再比如欣賞繪畫,我們懂得美術作品所呈現出來的藝術家的心境,他們借助極少的現實創造出豐富的理想世界。
這些欣賞美的過程,會讓我們暫時脫離現實,進入一種純粹的藝術欣賞的境界。我們活在欣賞的對象里,會讓自己更像一個真正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物化的自己。
欣賞美,代表你對這個世界依然抱有希望。能感到美,說明這世界沒有惡俗到讓你得過且過的境地。
生命很長,不要急著讓自己老去。
生命很短,不要讓自己辜負年華。
[1]此句中兩句詩化用自白居易《悲歌》,原詩為:耳里頻聞故人死,眼前唯覺少年多。——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