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冤集錄(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黃瑞亭 陳新山譯注
- 1104字
- 2024-01-03 14:45:34
三
《洗冤集錄》在初次刊行后的幾百年間屢有修訂、增補,各種版本的卷數、小節標題甚至書名亦有不同。
《洗冤集錄》初刊于南宋淳祐丁未(1247),由宋慈自刻。但該版本與宋代其他版本現皆不存。當時宋慈正值湖南提刑充大使行府參議官任上,故后世翻刻時又將此書題為《宋提刑洗冤集錄》。
現存最早的《宋提刑洗冤集錄》版本是元大德年間建陽余氏勤有堂刊本,現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該本共五卷,半葉十六行,行二十七字,黑口,卷端題“朝散大夫新除直秘閣湖南提刑充大使行府參議官宋慈惠父編”,有宋慈自序。該本成為日后眾多版本的祖本。2005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建陽余氏勤有堂刊本《宋提刑洗冤集錄》。
明初沿用元大德年間建陽余氏勤有堂《洗冤集錄》刊本,共五卷五十三篇,現存南京圖書館。清蘭陵孫星衍于嘉慶十二年(1807)依據元大德年間建陽余氏勤有堂本校刊,由顧廣圻復校刊印,后又被收入《岱南閣叢書》中,稱《岱南閣叢書》本,卷首有牌記“蘭陵孫氏元槧重刊”字樣。該本為五卷五十三篇,存宋慈作原序一篇,是目前流傳最廣的本子。商務印書館發行的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中收錄的版本便是據《岱南閣叢書》本排印。
清嘉慶十七年(1812),藏書家吳鼒將宋慈《洗冤集錄》、趙逸齋《平冤錄》和王與《無冤錄》三書匯集,并刻印成《宋元檢驗三錄》。因當時孫氏與吳氏的《洗冤集錄》重刊本都由顧廣圻所刻,故可推測吳鼒重刻本是按孫星衍重刻所用元刊本覆刻。清陸心源曾藏宋慈《洗冤集錄》影宋鈔本。清代藏書家許梿于咸豐四年(1854)編刻《洗冤錄詳義》時曾用過此影宋鈔本作校本,并校錄了宋慈《洗冤集錄》。
此外,《洗冤集錄》還有明初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卷十四著錄《洗冤集錄》)、明代建陽閩潭城書林萃慶堂刻本《附刻宋提刑洗冤錄》、明萬歷胡文煥覆刻本(收錄在胡文煥萬歷年間所刻《格致叢書》)、萬歷《建陽縣志·藝文志》“梓書門”著錄明代建陽書坊《洗冤集錄》刻本、附刊于《御制新頌大明律例注釋招擬折獄指南》(其內容以宋慈《洗冤集錄》為主,結合王與《無冤錄》內容而成)、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大清律例館組織修訂的《洗冤集錄》(定本為朝廷正式頒發的官書《律例館校正洗冤錄》)、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于琨輯注《祥刑要覽》四卷(其中卷二、卷三為《洗冤集錄》上下二冊,以元刊《洗冤集錄》為主)、清《四庫全書》二卷本《洗冤集錄》(從明《永樂大典》輯出)、咸豐四年(1854)許梿編刻《洗冤錄詳義》四卷(以《洗冤集錄》為藍本)等諸多版本。
在眾多版本中,清代孫星衍依元刻本校刊的《宋提刑洗冤集錄》、許梿的《洗冤錄詳義》等影響很大。本書采用的底本,即清嘉慶十二年(1807)孫星衍依元刻本校刊的《宋提刑洗冤集錄》,其被認為是宋本《洗冤集錄》的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