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冤集錄(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黃瑞亭 陳新山譯注
- 2205字
- 2024-01-03 14:45:33
二
《洗冤集錄》的宋刊本迄今尚未發現,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元刻本《宋提刑洗冤集錄》。內容自“條令”起,至“驗狀說”終,共五卷、五十三條。
書中的主要內容包括:宋朝關于檢驗的條令、驗尸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法醫現場學、尸體現象、生前傷與死后傷區別、機械性窒息、機械性損傷、碎尸檢驗、交通損傷、獄中死亡、火燒死和湯潑死、中毒死、病死、針灸致死、尸體發掘、救死方以及法醫婦產科學、法醫昆蟲學等。可以說,其涉及了現代法醫學的大部分領域,不僅記載了案例和檢驗方法,而且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相關檢驗原理和經驗,是一部早期的、系統的法醫學著作。
《洗冤集錄》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對一些主要的尸體現象,已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宋慈說:“凡死人項后、背上、兩肋、后腰、腿內、兩臂上、兩腿后、兩曲?、兩腳肚子上下有微赤色,驗是本人身死后一向仰臥停泊,血脈墜下,致有此微赤色,即不是別致他故身死。”這里所稱“血墜”,即指的是現代法醫學中的“尸斑”。
其二,對自縊、勒死、溺死、外物壓塞口鼻死四種機械性窒息進行了較詳細的描述。關于縊死:自縊傷痕“腦后分八字,索子不交”“用細緊麻繩、草索在高處自縊,懸頭頓身致死,則痕跡深;若用全幅勒帛及白練、項帕等物,又在低處,則痕跡淺”。又指出:“若勒喉上即口閉,牙關緊,舌抵齒不出;若勒喉下則口開,舌尖出齒門二分至三分。”“口吻兩角及胸前有吐涎沫。”關于勒死,指出它與縊死的不同之處在于“項下繩索交過”“多是于項后當正或偏左右系定,須有系不盡垂頭處”。關于溺死,強調“腹肚脹,拍著響”“手腳爪縫有沙泥”“口鼻內有水沫”等。
其三,探討了機械性損傷,將其分為常見的“手足他物傷”與“刃傷”兩大類。他物類似現在所說的鈍器。宋慈詳細介紹了皮下出血的形狀、大小與兇器性狀的關系以及根據損傷位置判斷兇手與被害者的位置關系等。
其四,書中對中暑死、凍死、湯潑死與燒死等高低溫所致的死亡征象做了描述,對現場尸體檢查的注意事項做了系統的歸納。
其五,書中明確提出了動物對尸體的破壞及其與生前傷的鑒別。“凡人死后被蟲、鼠傷,即皮破無血,破處周圍有蟲鼠嚙痕,縱跡有皮肉不齊去處。若狗咬,則痕跡粗大。”
《洗冤集錄》在檢驗依據方面做了比較系統的研究,這是宋慈在法律依據和檢驗原理方面探索法醫實踐的體現。這一點正是宋慈超越了其他人,使《洗冤集錄》區別于歷史上其他檢驗書籍的地方,也是《洗冤集錄》被后世學者重視、公認、流行并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傳世之書的原因所在。其中主要體現了以下6個方面的思維與方法。
1.律。驗尸前心中要有一個準繩,這就是以法律條文為依據。哪些尸體該驗,具體該怎么驗,檢驗官要精通法律,對各種尸體的檢驗及其法律規定了如指掌。
2.問。針對不同案件、不同尸體、不同場所、不同人群,“問”的內容和流程不同。“問”官員、老百姓、報案人,“問之又問”“審之又審”,問得“一清二楚”,審后“明明白白”。《洗冤集錄》里非常詳細地記載了應“問”的具體問題,是書中的精彩之處。
3.看。通過尸體上的種種痕跡,宋慈仿佛能夠親眼看到上吊者拿著繩索扣好繩結上吊,看到兇手把人絞死后偽裝上吊,看到死者被謀殺后推入水中。“看”與“問”結合,恢復事件的本來面貌,從而得出結論,稱為“事件重建”,形成了法醫現場學。具體來說,就是了解案情、案由、經過,結合現場、痕跡遺留、尸體位置、損傷情況綜合分析,看出破綻、查出真偽,使案件水落石出。
4.借。宋慈善于借助不同學科、不同門類、不同手段的科學原理和研究成果進行尸體檢驗,如借助蒼蠅嗜血的習性破獲殺人案,利用了法醫昆蟲學的知識;如拿著油傘驗尸,實質上是利用光學原理使尸體上的傷痕清晰可辨,這與現代法醫學中用紫外線照射檢查傷痕的原理一致。
5.鑒。鑒定就是要像鏡子一樣反映真實,找出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地方包括:與法不符,如應驗而不驗、不親臨檢視、定而不當等,這涉及“法醫法學”的問題;與情理不符,如自殺上吊頸部卻發現勒痕或扼痕等,提出了“法醫學死后造作或偽裝”的課題;與損傷部位不符,如創口方向、起刀、收刀等損傷有自身的規律,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法醫損傷學”內容;與窒息征象不符,書中介紹了吊死、勒死出現面部淤腫、脹紅和眼瞼出血等窒息征象及縊痕、勒溝、扼痕等的特征,涉及“法醫學機械性窒息”的內容;與尸體腐敗現象不符,書中不但介紹了一般尸體的腐敗規律,也記載了與常規情形不同的各類保存型尸體,以及消瘦、體弱、年老等尸體不易腐敗的現象,涉及“法醫學尸體現象”的內容;與正常人不符,書中介紹了雞胸、紋身、刺字等,涉及早期“法醫人類學”的內容;利用不同疾病和不同中毒死亡的癥狀來研究猝死和毒死,涉及早期“法醫死亡學和中毒學”的內容。
6.理。即指法醫鑒定結論要有依據,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證據意識。如生前燒死者由于呼吸作用會從口腔和鼻孔吸入大量煙灰,而死后被焚尸者口、鼻腔內沒有煙灰;生前勒死、吊死應留下相應索溝或扼痕,有“面赤淤腫”的窒息征象,而死后偽裝吊死者則沒有上述征象;生前被鈍器打擊致皮下出血會出現紅斑、腫脹,觸硬;生前刀傷有出血、皮肉卷縮的現象,而死后割傷則肉白、皮肉不緊縮等。這是《洗冤集錄》的精華所在。
當然,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檢驗手段以及對各種死亡認識的不足,特別是不能進行尸體解剖,從現代法醫學角度來看,《洗冤集錄》的缺陷也是很明顯的,但不能因此否認其在法醫學上的歷史地位和對現代法醫學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