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廣施恩德,方可成就一位仁君,不是嗎?
- 大明:朕乃朱允炆,大明天子!
- 青方星
- 2084字
- 2024-01-05 08:00:00
大明帝國尚在籌劃朝堂的大范圍改革,后宮卻在不聲不響邁出了變革的步伐。
在洪武三十一年的盛夏,馬恩慧集合了宮中所有局司,宣告了一套全新的宮廷規則。
這套規則不僅涵蓋了日常飲食和作息時間,更創新性地加入了探親休假制度。
宮中的每位宮女和太監每月享有兩天的休假,期間可自由離宮探親,不受限制。
特別的是,每逢春節,宮女們將被允許回家團聚,時間長達半月。
對于那些家鄉遙遠的人來說,假期還可以適當延長。
為確保新制度能夠順利實施,馬恩慧嚴令,禁止任何內官故意設立阻礙或妨礙宮女和太監的探親或月休權利,同時強調適當的調休安排。
規定所有離宮的太監和宮女,嚴禁泄露內宮機密。
一旦發生違反,取消其所屬司或局的所有人員的休假和探親權益,并按照內宮規定進行嚴厲處罰。
新的后宮制度為久已沉悶的皇宮帶來了一片歡欣鼓舞的氣氛。
所有宮女和太監都互相傳遞著這一喜訊,甚至有些宮女和太監主動聚集在長安宮外,淚流滿面地跪地感謝皇帝和馬皇后的恩惠。
不久,整個后宮都傳頌著“圣明皇帝”與“慈悲皇后”的稱號。
三德子站在長安宮門口,目睹了這溫馨場面,感動得眼眶濕潤。
當他看到朱允炆和馬恩慧出現時,他激動地高聲呼喊:“皇上仁慈,皇后慈愛?!?
隨著他的呼聲,其他人也紛紛加入,他們的聲音在整個后宮中回響。
朱允炆面帶嚴肅,對著跪拜的眾人說:“若有懈怠或疏忽,朕必嚴懲,現在各自回去繼續各自的工作,不要再在這里停留?!?
眾人再度俯首頂禮,感謝天恩,隨即在其他太監的指引下,紛紛離去。
“為何哭泣?”
朱允炆見三德子泣不成聲,輕聲詢問。
三德子急忙回答:“陛下,奴是被感動了,現在我感覺活著有了希望。”
朱允炆放聲大笑,說道:“你應該說,終于覺得自己像個人了。”
三德子帶淚點頭。
不就是這樣嗎?
朱元璋時期的太監們活得毫無尊嚴,稍有差錯便可能被朱元璋處死。
特別是在朱元璋晚年,他的行事更加嚴厲殘酷,導致所有太監和宮女們都提心吊膽,如臨深淵。
馬恩慧看到丈夫開心,心情也放松了些。
她陪著朱允炆走在湖邊,欣賞著美麗的景色,有些擔憂地問道:“陛下此舉,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朱允炆凝視著湖水中的倒影,總不能直言是因為自己前身曾因輕視太監,結果導致他們被朱棣收買,最后成為朱棣的助力吧?
“廣施恩德,方可成就一位仁君,不是嗎?”朱允炆平和地說道。
馬恩慧堅定地點了點頭,補充道:“陛下必將成為千古明君。”
朱允炆擺手示意,說道:“明君之類的稱號暫且不提,我只是認為,既然來到這世上一趟,若不做些有意義的事,就辜負了我心中的抱負?!?
“來一趟?”馬恩慧疑惑地重復道。
朱允炆并未多解釋,而是伸手握住馬恩慧的手,說道:“內宮的事務,就托付給你了。從今日起,我需要全神貫注于治理朝政。”
馬恩慧臉頰微紅,有些不好意思地想到,朱允炆竟然在眾多宮女太監面前,握著自己的手。
“請陛下放心?!瘪R恩慧柔聲說道。
朱允炆看著臉頰泛紅的馬恩慧,輕輕一拉,親吻了她的眉心,隨即松開手,帶著一臉忍笑的三德子和其他太監離去。
......
次日,在奉天殿的朝會上。
朱允炆端坐于龍椅之上,目光掃視著全體朝臣,眼中閃爍著堅定的斗志。
他認出了一些官員,但還有許多面孔,即便在記憶中,他也無法對應他們的名字。
朝堂的核心官員他還是辨識得出,如六部尚書,以及建文三傻齊泰、黃子澄、方孝孺。
后者,應該算不得傻,不過有些固執罷了。
除此之外,‘戰神之一’的李景隆,‘好圣孫’解縉、魏國公徐輝祖等一眾重要大臣亦齊聚一堂。
這是朱允炆自熱孝期開始以來的第二次親自主持朝會,上一次則是他登基之際。
朱允炆沉思良久,深知自己不具備朱元璋那般精力,無法一日處理數百事務。
也沒有朱元璋那種雷霆手腕,一查出問題便立即處決,即使錯殺也不在意。
更缺乏足以操縱朝臣的高智慧。
也不能忍受那種無暇休息的緊繃生活……
總而言之,朱允炆無法像朱元璋那樣親力親為,直接統領中樞六部,處理每一件大大小小的國事。
朱元璋不喜權力分掌,因此在‘胡惟庸’一案中徹底廢除丞相之職,將權力集中于自身。
但他低估了丞相的必要性,同時也高估了自己的精力與能力。
幾乎每天都有超過兩百份奏折送至朱元璋的案前,涉及需他親自批復的事件更是多達四百余件。
盡管朱元璋曾是放牧者、兵將。
但連日來的勞累與壓力也讓他不堪重負。
最終不得不妥協,從翰林學院中選拔一批學子,以協助其審閱奏章。
這些翰林學子,實際上便擔任了朱元璋的秘書角色,這也可看作是明代內閣的初步形態。
朱允炆無意發表如“朕熬夜至凌晨三點處理國事”之類的感慨,所以決定推行內閣制度,將丞相的部分職能委托給內閣,自己則保留最終的決策權。
此時,內監宣讀圣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朕承運以來,致力于馭駕國事,然事務繁雜,精力難以周全,朕深恐因差池而誤國誤民,貽羞于太祖?!?
“得眾卿家輔佐,朝綱得以整肅,民心歸順。”
“朕雖年輕,治國之經驗尚淺,必須以賢良臣子為師?!?
“朕素聞戶部尚書郁新、吏部尚書張紞、翰林侍講解縉皆有過人之才,能治理國政,特命郁新、張紞、解縉為大學士,擔任內閣閣臣,共議國是?!?
“將文華殿更名為內閣院,六部及十三省的所有奏事,均由通政司轉交內閣?!?
“內閣閣臣負責審閱并批注,隨后上報御前。”
“朕批準并蓋章后,再由通政司傳送至各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