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浩瀚:永不止步的太空探索作者名: (英)保羅·帕森斯本章字數: 1378字更新時間: 2024-01-12 11:10:24
勇往直前
隨著美蘇太空競賽的結束,載人航天的發展速度也逐漸放緩。“阿波羅”計劃總耗資約1530億美元(以2018年的美元計算),現在美國已經證明了自己在太空的優勢,公眾和政界在此領域的投資興趣基本上也就偃旗息鼓了。
也正因如此,許多人嘆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航天事業停滯不前,缺乏進步。
其實,那些人類未能昂首前往之地,深空探測器已經代其旅行了。運載火箭、飛船和探測器的發展突飛猛進,為探索未知的外太空提供了一種更強大、成本效益更高的方式。無人探測器至今已經探訪了太陽系的每一顆行星,它們在許多地方著陸,并傳回了令人驚嘆的圖片和科學數據。同時,太空望遠鏡也能穿越地球大氣的蒙蒙薄霧,并向更遠的地方眺望,它們將廣袤宇宙里的更多角落所蘊藏的壯麗美景傳送回地球,同時也解開了宇宙的某些未解之謎。


1973年,“阿波羅”飛船剩余的硬件被用于建設“天空實驗室”(Skylab)空間站,并運送航天員往返于軌道平臺和地球之間。兩年后,一個“阿波羅”登月艙和一艘蘇聯“聯盟號”飛船在軌道上進行了歷史性的對接,這標志著美蘇兩個昔日敵手的對峙進入了全新的緩和時期。
蘇聯也發射了一系列空間站,首先是20世紀70年代的“禮炮號”(Salyut)空間站,然后是1986年的“和平號”(Mir)空間站,后者取得了幾項至今仍未被打破的太空飛行時間的紀錄。空間站被視作一個試驗臺,人類通過它來研究太空旅行對人體的長期影響,并借這個跳板探索更廣闊的太陽系。
因此,人們將1981年開啟的美國“航天飛機”計劃視作一種運輸方案,用于在地球和地球軌道之間往返運送貨物和航天員。該計劃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各國的共同努力推動一個新的空間站落成。迄今為止,所有的航天器都不可重復使用,但航天飛機可以多次使用,而且它不會濺落在海中,而是像飛機一樣降落在跑道上。
1998年,國際空間站的第一批部件被送入軌道。建成空間站需要航天飛機以及俄羅斯“聯盟號”和“質子號”(Proton)運載火箭進行四十多次裝配飛行。建成的空間站最長軸線長109米(幾乎相當于一個足球場的長度),重420噸,能為航天員提供915立方米的內部生活空間。
國際空間站建成后,航天飛機于2011年退役。這意味著近十年來,美國的載人航天實力較為薄弱,而不得不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這趟便車。但這種處境很快就會好轉。NASA正在研發一種名為“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的新型重載火箭。這項任務名為“阿爾忒彌斯1號”(Artemis 1),該火箭將繞月飛行,其間將對飛行系統和概念進行測試,為2024年重返月球表面做準備。
太空探索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的召喚,是其他社會力量無法比擬的。
——尼爾·德格拉塞·泰森(Neil de Grasse Tyson)
商業利益也在這場游戲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自2012年以來一直與國際空間站簽訂合同,運用人工智能航天器為空間站運輸補給。現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藍色起源(Blue Origin)等正在研究載人飛行器的概念,并為最高投標人提供一席之地。他們計劃將人類送往月球、火星以及更遙遠的宇宙空間中去。

圖1-4 國際空間站
太空旅行不僅滿足了我們源源不斷的探索欲,而且有助于科學進步,最終還可能對人類的生存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今世界,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正邁向一個激動人心的新時代,而我們,正要邁過這新時代的門檻,向更浩瀚的宇宙飛馳而去。
[1] 飛機的飛行速度接近聲速時,進一步提高飛行速度所遇到的阻力激增、升力下降、力矩不穩定以及機翼和尾翼出現抖振等問題。
[2] 指距地面20 ~ 100千米的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