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
- 李躍兒
- 660字
- 2024-01-12 11:07:16
腰部一刀
那位老師說完“現在我們大家知道什么是草原了吧”后,拿出了一張紙。我本以為是關于草原的畫面,沒想到是一張關于青蛙、蝌蚪的圖片。老師說:“同學們,我們這節課是‘小蝌蚪找媽媽’。”剛才是草原,一下子又是“小蝌蚪找媽媽”了。
到現在我也不明白,既然正課是“小蝌蚪找媽媽”,老師前面為什么要問草原?前面的“草原”可能是主題課,像我們中心上課,一般前面都有一個主題,與孩子討論,但是主題必須跟正課有關聯才行。如果“草原”是主題課,它與正課就沒有形成關系,出現了斷層。孩子正在認知草原,突然,“嘭”地一下,跳到另外一件事物上面。這樣就像把孩子的思維、內心感受、腦中的形象從腰部切了一刀,他們的大腦得立刻轉換,從對草原的認知跳到蝌蚪上面。
如果我是這位老師,如果教學大綱里真的安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樣一課,要么,我會把主題課與正課聯系在一起,到時候順水推舟進入正課;要么,我會犧牲教學大綱,順著孩子的思路往下發展,進入想象、創造,比如這節課,我會讓他們說說對草原的想象,再畫幅畫,這樣就能達到最好效果。
電視上播放這種課確實讓人費解,唯一的解釋是,在過去,我們的教育還處于粗放型的狀態,有一點變化就會覺得十分新鮮。什么是好的老師、好的教育,不光普通的編輯不能識別,就是做教育研究的專家往往也不能識別。比如,國家推行“新課程改革”時,有位專家整理出一本書,是南方一所國際學校的老師們各自講述自己最滿意的一課,由專家整理出來作為全國教師教學的指南。這本書里的教學方法問題很多,有些還相當嚴重,我舉其中一課說明問題,這節課名叫《小橘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