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根深蒂固的核心信念

認知歪曲是催生自動思維的源泉,核心信念則是對“我”“世界”和“未來”進行判定的、固化的信念集合。認知歪曲在一個人長時間的生活和學習中不斷被強化和鞏固,逐漸變得根深蒂固。

核心信念則是“我”身份的映射,即便有時可能反映的并非真正的“我”。這些信念與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相結合,就形成了人的“性格”。

如果說自動思維引發的溝通是人們不同意識的映射,那么核心信念則是深深扎根于人們心底的、內化的觀念的集合。它是一種潛意識,深深影響著我們做決策的方式和人際交往的方式。

有時,我們也不理解自己的心情和想法;有時,即便我們想要采取積極的方式思考,卻也無能為力;有時,我們會無端地憎恨或懷疑他人,甚至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認為別人在輕視或利用自己;有時,我們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產生某種想法、說出某句話、做出某種行為……這一切都是難以言喻的,并且都與我們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信念有關。

扭曲的核心信念會阻礙正常的溝通,破壞人際關系。

我們時常會覺得自己是個糾結的人,并認為他人也會覺得自己說的話別扭。即使我們本身沒有惡意,但仍然會出現被誤解的情況,或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那么,究竟為什么我們會害怕與他人交往?

這是因為我們的內心已經形成了一個孤立的循環結構,被扭曲的信念就在其中運行。它暗中誘導著人們:活得小心點;不要相信任何人;愛情一文不值;在被別人利用前,先去利用別人;不要輕易吐露自己的真心;你很懦弱、別人對你的看法很重要,所以不要在意自己的訴求;不要原諒他;一定要報仇;沒有人喜歡我;我是個廢物……

這些信念牢牢地扎根于我們的內心深處,根深蒂固。就像對一個戴了紅色鏡片的人,你無論如何強調“這里色彩斑斕”,他都不會相信。但如果我們一直這樣固守核心信念生活,就只能用僵化的視角去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以及判定自己的未來。

當事情進展不順時,也是內心孤立的循環結構在作祟。

當我們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世界時,內心就會形成一種孤立的循環結構,而被扭曲的信念在其中運行,促使我們總是思考事情發展的最壞結果。舉個例子來說:

○ 出現狀況

“我去相親了,但回來之后相親對象卻沒有再聯系我。”

○ 自動思維

“這種情況出現已經不是一兩次了,我本來就是不好相處的人,誰會喜歡我呢?”

○ 身體感知與情感認知

身體感知——渾身無力,流下眼淚。

情感認知——憂郁,悲傷。

○ 安全行為

逃避——“我再也不去相親了,不要再給我介紹了?!?/span>

○ 心理現實化

社會自我——“我孤身一人。”

社會關系——“大家都不喜歡我。”

○ 被扭曲的核心信念

“沒有人喜歡我,沒有人會聯系我。”

事實上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逃避見面本身。

核心信念會對人際關系和溝通產生關鍵影響。

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人們總是覺得改正性格缺陷很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本性難移。

當生活中發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時,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暴露出自身反常的一面。一些從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的人格特征就被稱為性格。也可以說,性格是信念的外在表現。

那么,信念是不好的東西嗎?當然不是。

這些信念和處理方式是為了保護和幫助我們而存在。所以,與其擺脫,不如大大方方地接受它。

想想看,攻擊他人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逃避也是。而偶爾向他人妥協,則是為了守護雙方的關系。因此,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刻、我們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每種方式都值得被接納,而不是被指責。

但是現在,我們需要尋找比逃避、爭吵、妥協更加健康的溝通方式。

核心信念會直接影響溝通,而溝通則直接決定人際關系。所以從現在開始,在學習溝通技巧的同時,請試著去理解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用溫暖的方式去融化它們,去發現自身的變化。

首先,我們需要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的核心信念。在事情變得更糟糕之前,嘗試擺脫內心中孤立的循環結構。所以,請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讓我們互相關懷,攜手找到對彼此都有利的方式。在練習溝通的過程中,我們的性格會慢慢發生變化,言行也會隨之改變,從而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第一個要點是,從“知道”我們內心有哪些信念開始,尋找我們擁有的各種核心信念。

溝通具有強大的治愈能力。

它能轉變我們內心的固有信念,讓我們自覺地意識到心中的偏見,從而幫助我們摒棄偏見,用純粹的視角去觀察事物本來的樣子。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看到事物和人本身的多姿多彩。

我們兒時形成并固化的信念在短時間內難以消失,我們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信念,慢慢改正,使其逐漸轉變。

“啊,原來我的核心信念是這樣的?!薄霸瓉砦乙恢北е@樣的想法在生活?!痹诹私饬诉@些之后,你可能會因此悲傷地哭泣,也可能會心痛或感到憤懣。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改正不健康的、被扭曲的核心信念呢?不是為了解讀和改變他人,而是為了接納自己,并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學到的道理不同,由此形成的信念也截然不同。

大部分人都擁有不同程度的被扭曲的信念,它們不斷地從內心釋放信號。當我們聽到這些信號時,就可能會口不擇言地說出一些傷人的話。

在傾聽這些信號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打造和諧的人際關系,重新接收積極的信號,并用適當的言語來表達。要想以平和的心態堅定地過濾掉內心消極的信號,我們需要重新學習由積極信號所主導的溝通。

可見,溝通不僅是一種改善與他人關系的技巧,也是治愈我們內心的良藥。

讓我們來做些小練習,試著找到自己內心的核心信念,并發掘內心的積極信號吧!

1. 被拋棄

“最后我會淪落到孤苦伶仃的境地,身邊的人都會離我而去,為了避免被拋棄,我應該先選擇離開。否則,到時我會更難過?;蛘邽榱瞬粶S落到獨自一人的地步,我現在應該更努力地遷就別人?!?/span>

持有這種信念的人極易受傷,很難保持心情的平和。他們認為,無論自己多么努力,還是有可能被拋棄或被拒絕。

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知道,拒絕并不等同于否定。被拒絕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正常體驗。

事實上,人生本就是由無數次的相遇和離別組成的。雖然被人拒絕后的心情很不舒服,但我們可以自己消化悲傷,并選擇瀟灑放手。

最終,通過練習,我們會理解并接納自己內心的孤獨和不安,試著去打造積極的人際關系。

小時候被拋棄已經成為過去。我們的心里,既住著脆弱、易受傷的孩子,也住著能夠好好保護自己的、堅強的大人。

2. 不信任

“我無法相信任何人。人們常常認為別人是愚蠢的,為了一己私欲而利用他人。如果不想被人利用,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打起精神來。”

懷有這種信念的人,情緒總是很不穩定。因為他們時刻想要判斷事情的真假,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當他們無法辨別事情的真假時,就會感到無比焦慮。

如果我們無法信任他人,便無法建立起真誠的人際關系。被這種信念束縛的人需要首先認識到,自己所遭受的冷落和被利用,只是你和“當時那個人”的關系而已。如果你因為害怕被別人欺負而變得惶惶不安,你就需要重新學習溝通的技巧。

正如世界有黑暗,也有光明一樣,有不值得信任的人,自然也有值得信任的人。

請相信他人微小的善意,看到他人善意的微笑,也請心懷感激地接納。請對你珍視的人說一句“我相信你”,也請對信任你的人說一聲“謝謝你相信我”。

如此一來,生活中的信任才會日積月累,形成堅固的人際關系。

我們需要多多練習,區分不信任和信任,保持清醒的頭腦。

3. 自怨自艾

“沒有人愛我,我的心愿不會實現了。人們都不理解我想要什么,沒有人需要我?!?/span>

懷有這種信念的人,希望別人可以自覺地滿足他們的愿望,卻從不明說,歸根結底是因為不會與他人溝通。內心渴望被愛和理解,卻不會用言行來表達,最終導致心愿落空,一無所獲。

這種信念使我們難以體驗到與他人的親密關系。但如此一來,這種信念反而會變得更加堅固,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你深受情感剝奪的困擾,請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只是面對小事時,也要常說“沒事的”,要好好愛自己。與其默默渴求別人為自己付出,不如努力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你要記住,即使他人滿足不了你的訴求,我們也有能力實現自我滿足。

4. 缺陷感

“我有問題,人們知道我真實的樣子后,都會討厭我的。我就是個垃圾?!?/span>

當懷有這種信念的人聽到別人說“你真是個好人”時,會覺得不適。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認知與別人對他們的評價往往相背離,所以容易引起認知上的偏差。

懷有這種信念的人往往會感到自卑,喜歡與他人做比較,在說話時常用“比起……”,他們喜歡與比自己看起來更優秀的人比較,從而判定自己無能。這種信念非常可怕,它會讓人無法接受自己。

請每天都夸一夸自己,無論是做好了多么小的事情。有時有人會質疑:這么點小事,人人都能做,有什么好夸的???但此時,你需要堅定地對自己說:“我本來就是很有價值的人!”

比起成為完美的人,更重要的是要相信,無論你是什么樣子,都值得被愛。

5. 社會孤立感

“我好像游離在塵世之外,我和在場的所有人都不合拍,像水和油一樣,互不相溶。”

社會孤立感不同于尷尬,持有這種信念的人在團體中常感到不合群,就像穿著不合腳的鞋子走路一樣不適。

這種信念是對個人與周圍群體間關系的感知,它會限制個人在群體中的行為,使人感到被孤立,仿佛置身于孤島一樣。

即使懷有這種信念,我們仍能和他人構建一種看似健康的人際關系,但當你猛然發覺自己在某個團體、社區或組織中被孤立、漫無目的地四處“漂泊”時,你會特別渴望歸屬感。

此時,與其去改變自己的信念,不如先深入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為實現心中所愿付出努力,哪怕是很微小的努力。

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不合群,可以嘗試在群體中扮演哪怕是很小的角色,或多向身邊人尋求幫助,多多嘗試,你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6. 依賴

“我自己一個人什么都做不了。你要是在我身邊就好了,幫幫我吧。”

懷有這種信念的人會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殘忍的角斗場,卻無武器傍身。當獨自一人面對突發狀況時,他們會感到恐懼和不安。從小被過度保護、從未自己獨立做過什么的孩子和完全被“放養”長大的孩子都容易出現這種心理。

冒險和挑戰會成為他們生活中的障礙,這種心理會束縛住他們的手腳,使之不敢獨闖廣闊天地。

你可以嘗試著寫下日常生活中必須獨自完成的小事情。從最容易的事情開始,靠一己之力完成。這并非要求你勉強做到能力范圍之外的事,而是讓你通過鍛煉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確認自己的能力范圍,從而培養自信心。

7. 脆弱

“我總覺得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你永遠不知道什么時候危險或災難會襲來,所以必須時刻保持緊張和小心?!?/span>

如果你在高度焦慮的父母的陪伴下長大,你會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保護自己,而不是培養日常興趣上。

并非所有脆弱都會造成恐慌,但恐慌這種情緒卻主要是由脆弱引起的。這些經歷會限制人際關系的發展,你總是想要保護周圍人的安全,所以會時不時地限制他們的自由,并且總在不知不覺中對他們說:“別這樣做!你要當心!”

如果懷有這樣的信念,你需要不斷地練習,告訴自己“我此時此刻是安全的”,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嘗試練習冥想。安靜地閉上眼睛,做五六次緩慢的深呼吸,也會對你有所幫助。

此外,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你應該理解并幫助他們。請握住他們的手,笑著安慰一句:“今天很順利,明天也會很好的。”

8. 挫敗感

“反正最終都會失敗,無論如何都不會成功,那這一切努力又有什么意義呢?”

懷有這種信念的人,會將很小的失誤都視為嚴重的失敗,甚至有時還會故意不拼盡全力去做某事而使事情失敗。他們會將對自身失誤的消極評價,比如愚蠢,看作自己的個人標簽。

懷有這種信念的人,即使能力已經得到了外界的認可,也會做一些低于自身能力的事,或者干脆做一些與自己擅長的毫不相干的事。

要知道,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放棄。即使只是做成了一件小事,也請以熱烈的掌聲來慶祝吧!生活本就不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日常小事的集合。

9. 消極心態

“世界處處是麻煩,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問題和煩惱?!?/span>

懷有這種信念的人認為,即使目前事情進展順利,壞事稍后也會如期而至。

他們悲觀地認為,好運是偶然,厄運才是必然。強烈的悲觀和消極心態促使他們在事情開始之前就會考慮最壞的情況,這樣他們才會安心。在別人眼里,他們看起來總是愁眉苦臉,遇事消極。如果父母是消極的人,孩子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為了讓共事的朋友們不會受到我們壞情緒的影響,為了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快樂,我們需要學著去慶祝小事的成功,并相信成功是我們努力工作的結果,而并非偶然。

即使只是面對一件小事,也要常說“我很高興”“一切都很順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另外,當遇到問題時,不要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而要多多發現進展順利的方面,保持心態上的平和。

10. 優越感

“我和別人不一樣。我是例外,我是不同尋常的?!?/span>

那些優越感爆棚的人,從不考慮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他們自私的言行可能會使周圍的人苦不堪言。

他們認為自己做事時無須經過努力或正當的程序,無須考慮手段和方法的合理性,他們無視他人,一味地展現自己的優越性,從而與生活脫軌,使自己變得孤獨。由于他們開口說出的話本身就充滿特權的味道,因此人們聽了只想遠離,并不想與其交談。

懷有這種信念的人,應該考慮一下自身行為的最壞結果,權衡一下不惜承受惡果也要按照這種信念來采取行動是否值得。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世界上所有人都同樣有價值,都有權得到尊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11. 屈服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沒事,你不用管我?!?/span>

你是否不好意思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甚至覺得吃虧會讓你更加心安理得?

如果是這樣,請你先停一下。你如果認為有欲望是錯誤的,或者害怕說出想要的東西后會被懲罰,背后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在你孩提時期有過屈從于父母或監護人的經歷,或者每當你做出讓步時,都會被人用“做得好”“善良”等字眼操縱。

如果有那么一刻,你不再覺得幸福,就不要再為了所謂的“善良”而屢屢讓步了。因為這種善良不僅會使你變得不幸福,還會助長他人的權威和暴力。

12. 情感抑制

“表達感受是不對的,我們必須要理性地去解決問題。”

懷有這種信念的人總是擔心自己會因深陷情感旋渦而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覺得即使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情感并表達出來,問題也不會得到解決,因此拒絕表達情感。

他們相信,如果不想壞事,就要抑制自己的情感,不要隨意表達內心的想法。這樣的人可能從小在一個限制言論自由的家庭中長大,小時候在表達完自己的想法過后,比起支持,聽到的更多的是嘮叨和批評,他們的內心極有可能有一團火正在熊熊燃燒。懷有這種信念的人不僅不擅長表達,在傾聽對方的感受時也會覺得不安且尷尬。

當看到四季的變遷時,你有什么感受?下雨的時候你有什么感受?飄雪的時候你有什么感受?想到父母時,你有什么感受?你此時此刻有什么感受?請從你的詞庫中找到合適的形容詞。日常生活中的一點點努力也會讓遲鈍的情感變得敏感,認真感受自己的情緒變化,告訴你自己——“我還活著”。

13. 嚴苛的標準

“我還差得遠呢!這還遠遠不夠,我必須做得更加完美,做到最好。人只有在實現了目標后才會快樂?!?/span>

請仔細回想,是否無論別人怎么看待你,你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小時候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或是對失敗的經歷過于刻骨銘心的人,都容易產生這種信念。

這種信念阻礙了我們形成健康的自我認知。如果你一直要求自己必須做到十全十美,必須在競爭中取勝,必須坐擁金錢與社會地位,那么你極有可能被這種信念困擾。如果這種信念很強烈,我們與他人的溝通也會因此受到阻礙。

我們需要對自己和他人都寬容一些。請試試說“已經做得夠好了”“讓我們中途休息一下吧”“今天什么也不干,就好好休息一下吧”,不要只追求實現目標后的成就感,而要專注當下,抓住眼前的幸福。

14. 懲罰感

“如果你做錯了,就必須受到懲罰。你必須補償他們。”

懷有這種信念的人,往往缺乏諒解、寬容和慷慨。他們不僅將這種殘酷用于自己,還會以同樣的標準衡量他人和看待社會現象,根本不會考慮、理解和體諒他人。

從小在嚴厲的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往往秉持著這種強烈的信念。越是沒有經歷過寬恕、理解與和解的人,越是受過傷害且沒有得到過補償的人,往往越懷有強烈的懲罰感。他們常常會自責,并認為受懲罰是天經地義的一件事。

然而,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懲罰,而是一種對自身行為負責的態度。我們需要互相理解和寬慰。

請試著理解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過錯,請試著用寬恕的心傾聽他人的道歉。要知道,當錯誤被諒解時,他人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有利于他們改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水县| 新津县| 家居| 麻栗坡县| 芮城县| 宿州市| 北宁市| 天津市| 大英县| 咸宁市| 吉林省| 青河县| 罗平县| 平果县| 大宁县| 屏山县| 宁城县| 伽师县| 庐江县| 礼泉县| 洞口县| 逊克县| 临潭县| 梅河口市| 山阳县| 仙游县| 遂昌县| 渝中区| 女性| 敦化市| 崇义县| 长兴县| 松滋市| 安多县| 永善县| 建水县| 沙田区| 离岛区| 叙永县| 荔浦县| 开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