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狂歡與堅守

——多維視野下的中國攝影

吳強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進軍號角。在這文化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上,審視新傳播環境下的中國攝影,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總體表現出大眾文化的特征,在繁華的背后隱藏憂患;另一方面,由于中國攝影人擔當起歷史使命,顯現出一種文化自覺。


一、狂歡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中國攝影展現了前所未有、精彩紛呈的景象。攝影器材普及,發燒友劇增;攝影團體發展,愛好者云集;攝影比賽頻繁,獎金額攀升;攝影教育登堂入室,從專題培訓直到博士學位。當今中國攝影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狂歡”。“審美化狂歡是當今最活躍、最有特色、最有潛力的賣點,它給人們帶來的是精神的復歸和身體的快感。”宋毅:審美狂歡:大眾文化語境下的影視熱點透視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11卷)第5期透過這壯觀而又熱鬧的表象,將其置于世界文化大潮的背景,以多維視野觀之,狂歡的中國攝影明顯表現出大眾文化的特征。

大眾是一個具有20世紀特定文化背景的概念。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范疇最早起源于西方,是西方現代工業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西方后現代語境下文化進程中出現的新范式。大眾文化是一種與精英文化相對的、以商品性作為前提、以技術性作為媒介、以娛樂性作為中心的文化類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大眾文化這一新的文化形態,終于躋身于文化領域,日益成為我們生活之中無處不在的文化現象。“大眾藝術的問世,意味著人類藝術審美觀念本身的邊界的極大拓展(藝術的生活化),也意味著商品、技術、娛樂本身的文化含量、美學含量的極大提升(生活的藝術化)。”潘知常:《美學的邊緣——在闡釋中理解當代審美觀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第549頁攝影與電影、電視、廣播、音像制品、廣告、印刷媒介、通俗小說和流行音樂等一起,構成了大眾文化的重要景觀。

1. 大眾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以精英性與學術性為內容取向、以權威性與社會性為價值取向的精英文化面對著大眾文化的沖擊。攝影也加入了這場沖擊的浪潮。

攝影的大眾化主要表現在攝影的普及、內容的拓展和作品的傳播。首先,攝影器材不再是奢侈品,使用相機也不必經過專門訓練。華人攝影家李元認為:“攝影藝術的特點在于它的普及性、即時性和寫實性。從普及性來說,攝影可以說是當前最大眾化的藝術,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里,相機的使用根本不受年齡和教育程度或者個人資歷上的限制。不用暗房技術來增加攝影表現力的所謂‘直接攝影’是三歲小孩和白發老翁都可以干的,這使攝影成了‘全民藝術’。”李元:《談美國攝影》中國攝影出版社,1999年版 第88頁其次,大眾的參與,極大地拓展了攝影的內容。專業攝影師的生活畢竟有限,而普通大眾的生活在攝影中更大程度的得到反映。《都市快報》舉辦的“快拍快拍”征稿及展覽,提高了讀者的拍攝興趣,擴大了攝影的內容。這也是上文所說的“人類藝術審美觀念本身的邊界的極大拓展”。再次,作品的展示,不再局限于展覽館和專業報刊,大眾打造了一個廣闊的“自媒體”平臺,在互聯網站上貼圖或通過博客、微博發表,直接進入現實生活。利用這一平臺,每個人都能展現自己獨特的視角。

2. 商業性

大眾文化背后彰顯的是一種鮮明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大眾傳媒則是它的制造者和傳播者。當今中國攝影就明顯表現出消費文化的特征。

消費主義是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要的滿足,而是在不斷追求被制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欲望的滿足。世界攝影各大品牌器材商紛紛注視著中國市場,不僅通過媒體不斷更新著廣告,而且資助了許多攝影活動,推動著攝影市場的繁榮。既給中國攝影界帶來最新的攝影器材,也吊足了中國攝影人的胃口。攝影人相聚見面的第一句話,不是攝影的內涵、價值與創意,往往是“你用的什么相機”;觀賞大師的作品,注意點也在大師所使用的器材及曝光數據;新款高檔器材的信息剛剛發布,發燒友們就焦慮地等待著上市的時間。中國攝影人擁有世界上最高檔的攝影器材,中國儼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攝影器材消費市場。

攝影家吳家林有一段話,值得攝影人思考。他說:“攝影不是器材的問題,攝影家的良知、眼光、素養才決定照片的質量。相機僅僅是一個工具,就像畫家的筆,關鍵在于人。”

3. 技術性

技術性是大眾文化的載體。攝影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發展緊密相聯。記錄影像材料的演進,經歷了從玻璃感光介質到膠片感光材料,再到數字存儲卡的階段。再從傳播技術來看,人類經歷了口語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和電子傳播時代。傳統文化以文字媒介為載體(極少數以語言媒介為載體,如史詩),精英文化往往以印刷媒介為載體,而大眾文化主要以電子媒介為載體。

新傳播環境下,呈現出“3C融合”(計算機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和消費類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ics)的趨勢,可以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互聯互通,從而滿足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信息關聯應用來方便自己的生活。“數字化為公眾提供了文化平等和廣泛的信息獲得平臺,人們隨時都擁有攝影圖像拍攝與傳播的權利,特別是照相機與手機網絡通訊的一體化,更讓普通公眾有了拍攝和發布影像作品的機會。”“當下大眾真正具備了影像傳播者與受眾的雙重身份,網絡傳播形成大眾互動形態。”鐘建明:攝影傳播與視覺文化《藝術百家》2009年第8期就在2011年6月23日,北京遭遇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一個名叫楊迪的留美學生正值回國休假期間遭遇了這場暴雨。于是他用手機拍攝了一幅“地鐵4號線陶然亭站成瀑布”的照片傳上網絡,100多家媒體迅速予以轉載。這是在新傳播環境下,非專業人士迅捷發布攝影作品的案例。大眾文化借助現代傳媒得以迅速流傳。

4. 娛樂性

“大眾文化是借助于現代文化日臻完美的傳播技術和復制手段,為人們所提供的是一種消遣性的‘原始魔術’。它通過對觀眾無意識欲望的調用,為大眾制造出一個快樂原則的狂歡節。”尹鴻:導論:為人文精神守望《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版攝影恰恰是一項很好的娛樂形式。從發現拍攝對象開始,取景,構圖,凝固瞬間,直到回看,每個環節無不充滿快樂的感覺。攝影愛好者外出采風,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還順便鍛煉了身體。圖像處理軟件豐富了攝影的表達方式,可以使攝影人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甚至可以進行惡搞,顛覆傳統。由于攝影器材的自動化程度高,攝影的門檻比較低,當書法愛好者還在描紅,器樂愛好者還在練指法,攝影愛好者或許已在影賽中獲了獎,還有人甚至出了畫冊,辦了影展。于是,玩器材,玩創作,玩后期,其樂無窮。當前攝影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過度的娛樂化,以娛樂取代理性思考和價值追問。

具有大眾文化特征的中國攝影,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繁榮攝影事業、建設和諧社會做出了貢獻。然而,為使中國攝影健康發展,還應克服大眾文化的弱點。這些弱點主要表現在:重表現形式、輕作品內涵;缺乏原創精神,模仿、雷同的作品太多;媚俗和濫情;人文理想缺失。尹鴻教授的一段話值得攝影人深思。他說:“我們提倡一種具有精英意識的大眾文化,反對以媚俗為榮的大眾文化;我們提倡一種具有高雅品味的大眾文化,反對以庸俗自詡的大眾文化。從根本上說,我們希望的是一種以人文理想為終極價值的大眾文化,而反對的則是一種以商業利潤為最高標準的大眾文化。”尹鴻:導論:為人文精神守望《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版


二、堅守

應當看到,在大眾文化的洶涌大潮中,仍然有一些攝影人,堅守自己的理想追求,堅守職業精神,自覺地肩負起特殊歷史使命,默默地奉獻著。他們值得人們尊重。

1. 人道情懷

中國攝影人是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他們是當今中國社會波瀾壯闊巨變的記錄者。他們秉承“不能讓歷史留下空白”的理念,用敏銳的、深刻的、豐富的鏡頭記錄了當代中國的演變和發展,見證了歷史變遷中的細節,揭示了當代中國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狀態。每當遇到突發事件或災難來臨,許多新聞記者和攝影家立即趕赴事發現場,第一時間報道真相。他們以人文的視角來審視社會的變革和發展中的人的價值和意義,深入地思考了中國當代社會問題。攝影理論家鮑昆認為:“紀實攝影仍是中國攝影的希望所在。一批具有人道情懷的攝影家走入民間,將鏡頭對準仍在為生存掙扎的弱勢群體,體現了社會對公正的關懷。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有一批走進自然的攝影家,他們不是帶著掠奪占有心態去拍攝那些俗艷的沙龍風光作品,而是到荒蕪的草原和險峻的深山去拍那些倍受人類蹂躪迫害的瀕危種群,呼喚社會的生態環境意識,代表著21世紀人類應有的良知。”鮑昆:大眾的攝影《大眾攝影》2002年第5期李曉斌、安哥的作品記錄了時代的變遷,解海龍的作品擴大了希望工程的影響,王久良、盧廣的環保作品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義命名的民間性紀實攝影獎項“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的設立,其精神理念正在于推動紀實攝影對中國當代社會生活的關注,充分理解人性,呼喚人類良知與社會公正,同時拓展紀實視野,鼓勵紀實的個性化表達。當今,攝影已成為進步力量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利器。

2. 藝術精神

一些從事藝術創作的中國攝影人,懷著滿腔的熱情,投身到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用心靈去發現美,用相機捕捉精彩的瞬間。人物攝影、風光攝影、廣告攝影、觀念攝影、生活攝影,等等,爭奇斗妍,佳作頻傳。還有一些攝影家突破傳統攝影的束縛,運用現代技術進行探索,創作出別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現在有一些地理名勝跟一個攝影家的作品和他的名字聯系在一起。提起袁廉民,想起黃山;提到秦玉海,想到云臺山。還有李煥生同蒼山,秦紅宇同王莽嶺,張柳松同堯山,這些人與山都聯在一起。袁廉民的黃山雄奇瑰麗,秦玉海的云臺山清幽靈動,李煥生的蒼山幽深秀美,秦紅宇的王莽嶺博大深邃,張柳松的堯山清新淡雅。他們把心靈交給了這座山,把情感融進了這座山,他們是自然的守護者和精神產品的創造者,他們用艱辛、汗水和毅力,用藝術作品的形式引發人們對這座山和這個地區的關注,促進了該地區的發展。

3. 專業研究

攝影同科學研究結合可以結出碩果。“還有一些攝影家在另外的領域提高豐富了攝影的品格,他們以攝影的方式進入社會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以強有力的文獻式攝影豐富拓展了該類學科的生命力。”鮑昆:大眾的攝影《大眾攝影》2002年第5期攝影家蓋明生鉆研人類學,以半殘之軀和堅強的毅力,研究和考察摩梭族人生活、中國境內人數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的獨龍族生活,以及納西族遷徙路線,他還打算對環太平洋地區的所有島嶼蘊涵的獨特的民族文化進行研究。他已出版了兩本影像人類學專著《在路上——一個攝影人在橫斷山脈的日記》和《靈魂居住的地方》,最終完成了從單一型攝影家向學者型攝影人的轉變。在長江三峽有一家兩代三位攝影家,父親陳池春攜兒子陳健、陳文,四十年來拍攝了三峽豐富多姿的民間生活與四季風光,包括三峽在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城鎮遷徙與百姓移民等場景,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三峽影像圖志”。他們懷著誠懇品讀心態,學習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知識,研究三峽的自然地理、歷史變遷、民俗文化、社會環境,自覺運用視覺人類學知識進行拍攝,已舉辦三峽原創攝影展,出版多部圖文著作,其中《三峽影像記錄》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


三、未來走向

當我們探究新傳播環境中的中國攝影的未來走向,正逢中央決定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也是中國攝影事業發展的機遇。

1. 確立價值坐標

理想價值的缺失是大眾文化的弱點,目前急需建立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因此,中國攝影界應認真學習貫徹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攝影文化理念、核心價值觀,為中國攝影事業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情感支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強大思想武器。作為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傳播者,攝影工作者都應讓靈魂保持這個時代的溫度,響應時代召喚,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實踐者。

2. 弘揚人文精神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一個優秀的攝影工作者,必然具備出眾的藝術才華和藝術素養,必然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人文精神和良好的藝術品格,也必然會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和表現主體,關心群眾疾苦,體察人民愿望,把握群眾需求,通過手中的相機,為人民放歌,為人民抒情,為人民呼吁。攝影人還要提高攝影作品的社會意義和審美格調,從而提升大眾的人格修養和精神境界。

3. 整合多元文化

當今攝影是多元的,是開放的。既有大眾文化,又有精英文化,既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又有傳統文化的積淀。既要吸納西方攝影文化成果,又要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精神,既保持包容胸懷,又堅守文化自信,構建當代中國攝影文化,鍛造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推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精品力作,在國際攝影交流中爭得話語權,在世界攝影史上留下與我們的國家和偉大的時代相稱的地位。

4. 培養人才隊伍

眾多的攝影愛好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文化背景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對于攝影的愛好、需求也不同。各級攝影組織要提高廣大攝影愛好者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提升他們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品味。要發現和培養富有潛質的人才,造就一批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滿足時代和人民需求的優秀攝影家。

5. 奉獻藝術成果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號召,各領域文藝工作者“要積極投身到謳歌時代和人民的文藝創造活動之中,在社會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煉主題,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攝影人應履行神圣的文化使命和莊嚴的文化責任,開闊創作視野,提高洞察社會和適應時代能力,增強對藝術的感悟和表現能力,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

(作者為江蘇省南通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阳县| 诸城市| 定安县| 龙陵县| 津市市| 济源市| 锡林浩特市| 大兴区| 杂多县| 阿巴嘎旗| 靖西县| 旬邑县| 诸暨市| 惠州市| 桐梓县| 香格里拉县| 侯马市| 东海县| 辉县市| 蓬安县| 新郑市| 建阳市| 二连浩特市| 安远县| 育儿| 商河县| 武鸣县| 嘉兴市| 永济市| 定日县| 资溪县| 遂川县| 鲜城| 东安县| 奈曼旗| 全州县| 温宿县| 休宁县| 任丘市| 陇川县|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