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影明月送將來:中英解讀千家詩
- (美)比爾·波特譯注
- 2029字
- 2024-01-02 18:00:31
前言Ⅱ
詩是中華藝術之大雅。其他的藝術形式,無論是書法繪畫、陶瓷青銅、雕塑建筑還是音樂舞蹈,都不如詩得到人們如此廣泛的喜愛和傳誦。詩在中國的唐代(618-907年)和宋代(960-1279年)達到鼎盛,因此唐宋也被譽為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詩歌成了那個時期人際關系和溝通能力的決定性工具。任何社交禮儀場合,朝堂之上或是文人雅集,沒有詩便會黯然失色。詩涵括了中國人對大千世界的洞察,也把紛雜的視野與內心的律動結合了起來。雖然詩以藝術的形式在中國源遠流長,但在唐宋時期,詩猶如春風,吹遍了宮廷、街巷、家庭、客棧、寺院、村口的每個角落……
或許,我無法探究清楚唐宋時期錯綜復雜的社會變革,及其如何造就了這樣的詩歌風化。但通過解析“詩”這個字,我們就可以領會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詩”左邊的言字旁的意思是“語言”,右邊的字根“寺”本義是“官署”,后來指“寺院”,但兩者都跟“詩”沒什么關系。而“詩”字的古文寫法是“”,右邊的字根“?”是“
”(志),本義是“從心之聲”,后來的寫法只是書法的演變和約定俗成的結果。因此,“詩”字的意思不是“官署或寺廟的語言”,而是“心靈的語言”——詩言志。《詩大序》里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從五千年前中華文明的曙光開始,詩就是發自人們方寸之間的聲音。
迄今發現最早的“心靈的語言”是《詩經》,它是祭祀用的“頌”、宴會用的“雅”,以及民謠和民歌的“風”的集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紀的周朝。其中有些部分據說是從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夏朝禹帝流傳下來的。相傳孔子(前551-前479年)從全國各地搜集來三千多篇詩,從中篩選出305首匯成《詩經》 ,用來教弟子們立言立行、思無邪。
另一部重要經典《楚辭》是屈原(前340-前278年)和其他文人的詩集。《詩經》的作者佚名,而《楚辭》的作者是署名的。與《詩經》超然的風格和格式化的頌不同的是,《楚辭》充滿了詩人內心的悲歡,洋溢著個性浪漫,因此對后來的詩人有著更深刻的影響。王維(約701-761年)曾說他走到哪兒都帶著兩本書:《維摩詰經》和《楚辭》。
在之后的幾個朝代中,陸續涌現了一些其他詩集,但在《千家詩》面世之前,只有《詩經》和《楚辭》得以廣泛流傳。《千家詩》最早由宋朝晚期碩果累累的作家劉克莊編纂。作為宋代文學評論的權威,劉克莊通過詩集和評注來表達他在詩歌方面的觀點。盡管他的原版詩集評注沒有保存下來,但我們知道他選了一百多首詩,分十四個門類:時令、節候、氣候、晝夜、百花、竹林、天文、地理、宮室、器用、音樂、禽獸、昆蟲、人品。由于書的出版正趕上中國印刷術的普及,這本書在當時得以廣為流傳。《千家詩》很快傳到全國各個鄉村學堂和私塾,用于教授學生語言的韻律和情感的表達,以及林林總總事物的概念和知識。
經過幾個世紀的傳承和編纂,《千家詩》擴展到224首詩。有些版本還塞進了明代(1368-1644年)的幾首,但我像很多編者一樣考慮后,并未收錄它們。
在十七世紀初,以寫女性教科書《女四書》而聞名的學者王相(明末清初人),根據詩體把《千家詩》重新編輯為四冊: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對中國詩學感興趣的讀者應注意的是,這部詩集里的四行詩都遵循“絕句”的格律規則,而所有的八行詩都遵循了工整對仗的“律詩”規則。王相還把每冊詩按照季節時令的基本順序排列,并撰寫了他的評論。王版詩集頗受歡迎,我的這本書便是按照王版的順序編排的。
詩集名為《千家詩》,仿佛是“一千位大師的詩集”,而書里實際只有百十來位詩人,因此我英文版的書名化掉了“千”字,而改稱Poems of the Masters ——《名家詩》。盡管“千”字有詩歌式的夸張,但《千家詩》的確收錄了廣為流傳的唐宋時期最著名詩人的詩。八百年來,它一直是中國人學習和背誦最多的詩集,也是每個孩童的國學啟蒙。
直到1763年,孫洙(1711-1778年)出版了《唐詩三百首》 ,詩壇上才有了與《千家詩》日月同輝的詩集。孫洙在序言中坦稱,他是受《千家詩》的啟發并在其基礎上編纂的,而《千家詩》朗朗上口的短詩集錦依然是出類拔萃的。孫洙的唐詩集受到成年讀者的青睞,而《千家詩》卻更適合少年兒童啟蒙性詩歌教育,尤其是精挑細選的四行詩。直到二十世紀中葉,《千家詩》仍然是中國的通用教材。雖然后來的幾十年,學校課本減少了古詩的部分,但我深信中國詩歌會再次復興。和《唐詩三百首》家喻戶曉的原因一樣,《千家詩》深入人心是因為它選取的詩歌能獲得中國人最為廣泛的共鳴——這些詩歌,今天讀起來依然那么優美清揚。
除了把《千家詩》完整地譯成英文,我在書里還收錄了中文原詩,供讀者對照欣賞。另外,我附上了一些背景資料,把這些詩和詩人的生平、創作時間和地點聯系起來。《千家詩》有多個版本,學者們對一千多年前的事難免有不同看法,而我也是從自己的視角加以甄選和解讀。但即使沒有這些細節,不了解寫詩的背景,中國人依然能夠欣賞這些“發自內心的聲音”,并時常在言談話語中引用。我很難想象有比讀這部優雅詩集更好的方式來洞察中國人深藏的內心世界,方寸之心是他們極其珍惜的,也是他們靈感的源泉。
比爾·波特(赤松)
華盛頓州湯森港
2002年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