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運營的經濟分析:分析方法與實際應用
- 譚繼鵬等
- 3192字
- 2024-04-17 16:29:59
經濟分析應回答的問題
項目分析很大一部分工作的任務是確定項目的技術和體制機構可行性,對國家和部門的管理戰略的適應性,以及項目對經濟環境的適宜程度。經濟分析假設,項目在技術上沒有問題,體制機構安排在實施期間也是有效的。所以,它只是項目總體分析的一部分,但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它的主要目標是確定項目效益的價值將大于項目費用。合理有效的經濟分析,不應留下任何有關項目對國家福利貢獻的疑問。本節概述合理有效的經濟分析應回答的問題,同時,這些問題也可用作分析內容的核對清單及尋找幫助回答問題的方法的“線路圖”。
項目的目標是什么?
項目經濟分析的第一步,是明確界定項目的目標。對于減少必須考察的備選方案的數量和選擇分析方法與效益評價指標來說,明確的目標定義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項目試圖實現某一狹義目標,如增加向特定人群發放或接種疫苗,那么,分析人員就只需考察向特定人群發放疫苗的各種不同方法,并且以實現的接種范圍來判斷項目是否成功。如果試圖實現較為廣義的目標,如改善健康狀況,那么,分析人員就不僅要考察發放疫苗的各種不同方法,而且也要考察減少這一特定人群疾病和延長其壽命的各種方法。此時,項目對健康狀況的影響將是判斷成功與否的依據。
分析方法的適用性還取決于項目目標的廣度。例如,如果目標是降低接種的費用,費用—效益比率可能是在干預方案間進行比選的適當方法。如果目標是改善健康狀況,就需要從對健康狀況影響的角度對干預方案進行比較。如果目標更為廣泛——比如說增加國家的福利,那么,就需要采用共同的計算單位(通常是貨幣計量單位)進行比較。
有項目或是無項目將會是什么情況?
最根本性的問題之一是一個反向的問題:無項目情況下的世界會是什么樣?有項目情況下的世界會是什么樣?項目將會對社會中的不同群體有什么影響?特別應當注意的是,項目將對私人部門中貨物和服務的提供量有什么影響?項目是否會增加貨物和服務的提供量,或者,項目是否將替代或取代沒有項目也會有人提供的貨物和服務?有項目與無項目情況間的這些差別,是估算項目增量費用和效益的依據。項目財務和經濟分析都是基于項目的增量凈收益,而不是基于事前和事后收益。第三章將討論這一問題。
項目是否為最佳備選方案?
另一個重要問題涉及考察備選方案。是否有任何可取或互斥的項目方案?備選方案可能涉及項目的不同技術規格、政策或體制機構改革、選址、受益人、財務計劃,或者項目的不同規模或時機選擇。如何將備選方案的費用和效益與項目的費用和效益相比較?方案的比選有助于計劃人員選擇實現其目標的最佳辦法。第三章對這些問題也有所論述。
項目是否有可分的組成部分?
項目是一個不可分的統一體,還是具有可獨立實施并能證明其合理性的可分組成部分?如果項目含有可分的組成部分,那么,就應像對待獨立項目那樣證明每一可分部分的合理性。排除不合理的組成部分總是能夠增加項目的凈效益。可分但不可行的組成部分一定要從項目中剔除。第三章也涉及這些問題。
受益者與受損者:誰欣賞音樂與誰為演奏者付費?
一個好項目會對國家的經濟產出量作出貢獻,因此,具有使每個人更富裕的可能性。但是,通常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從項目中受益,而有些人甚至可能會受損。此外,從項目受益的群體也并不一定是那些承擔項目費用的群體。識別哪些人受益、哪些人負擔費用和哪些人受損,可以使分析人員深入了解不同利益相關者按計劃實施項目的動機,以及支持或反對項目的動機。識別窮人獲得的效益和承擔的費用尤其重要。第三~六章將論述識別受益者和受損者的依據和方法。第十二章說明如何運用不同的方法,評價主要利益相關者是否有適當的動力使項目獲得成功。
項目的財政影響如何?
鑒于財政政策對整個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性,也應分析項目的財政影響。項目的費用如何從其受益人回收及回收的程度?項目可能引起公共支出和收入發生哪些變化?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最終影響是什么?費用回收計劃是否會影響對項目所提供服務的需求量?項目的設計工作是否充分考慮了這些影響?費用回收計劃將對效益的分配有什么影響?費用回收計劃是否將提高項目產出的使用效率乃至普遍意義上資源的使用效率?是否對費用中不能回收的部分作了財政影響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論述了回答這些問題的理論基礎,而第十二章則顯示了理論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
項目是否具有財務可持續性?
資金籌措對于項目的可持續性常常具有關鍵意義。即使是效益好的項目,也會有收益差的年份,需要得到外部資金的支持。現金流量的分布情況,往往同總體效益的情況一樣重要。由于這些原因,了解項目的籌資方式、誰將提供資金以及籌資條件,是十分重要的問題。項目是否能夠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籌資計劃對項目效益的分配和費用的分擔有什么影響?國外的優惠資金來源是否只能用于項目而非其他目的?這些問題將在第十二章中討論,同時,也將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有所涉及。
項目的環境影響如何?
從社會角度看問題與從私人角度看問題的一個重要區別,涉及到項目導致或帶來的、卻沒有反映在其現金流量中的費用或效益。如果這些費用和效益可以用貨幣單位計量,就應納入經濟分析。特別應當注意的是,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包括消極影響(費用)和積極影響(效益),都應予以考慮,而且在可能的情況下,應采用貨幣單位進行量化和估價。這些外部費用和效益對社會中特定群體的影響,特別是對窮人的影響,在分析中一定不要遺漏。項目的外部效果將在第六章論述。
評價方法:項目是否值得投資?
考慮和研究項目的所有費用和效益后,分析人員就必須決定項目是否值得投資。只要能夠進行合理估算,費用和效益就應當量化。但是,在目前技術方法發展水平的條件下,我們并不總是能夠量化所有的費用和效益。所以,可能必須采用各種參照值或中間值來滿足分析的需要。對于采用貨幣單位對效益進行計量的項目,凈現值是判斷其是否合格的適用標準。為了能夠從經濟上講達到合格,項目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項目的期望凈現值不能是負數;
●項目的期望凈現值必須高于或等于其他合格項目備選方案的期望凈現值。
對于其他項目,可采用相對于費用的實物效益指標或費用—效果指標。在另一些情況下,可能只用對項目預期凈發展影響的定性分析就足夠了。但是,在所有情況下,經濟分析都應提出有說服力的理由:為什么項目的效益預計會高于它的費用。也就是說,經濟分析應提出預計項目的凈發展影響是正值的理由。分析人員在作定量分析時,應采用經濟價格,而不是市場價格。第四~六章將討論在對流量定價時如何確定應考慮哪些費用,以及最終如何對發生在不同時間的費用和效益進行比較。
項目是否有風險?
項目的經濟分析必定是基于不確定性的未來事件,并且涉及或明或暗的概率判斷。費用和效益流量中的基本成分很少是一個單一數值。它們更經常是一個具有不同發生可能性的取值范圍。因此,分析人員應考慮費用和效益中基本成分取值可能發生差異的范圍,在分析中明確反映與項目結果相關之不確定性的程度。
經濟和風險分析最起碼應找出可能對項目造成最大風險的因素。換句話說,經濟和風險分析應找出對項目結果有決定性影響的關鍵變量,特別是找出那些預期會增加或減少項目正的凈發展可能性的變量的取值。分析也應評價這些變量取值偏離期望值的情況,是否有單獨(單變量偏離)或共同(多變量偏離)存在的可能性。如果風險分析是基于轉換值,就應找出在項目凈現值變為負數前,關鍵變量和關鍵變量各種組合的可能取值范圍。在可能的情況下,分析還應找出并反映這些變量嚴重偏離期望值的可能性,指出對這些偏離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最后,分析人員應明確提出減少這些風險的措施。風險評價是第十一章的主題。
[1]然而,還沒有認定私人企業比公共企業更有效率的理論根據,也沒有找到表明誰比誰更有效率的結論性證據。在這兩個部門中,有效率和無效率的情況都存在。即使是那些強烈支持政府干預的經濟學家,也贊同這樣的流行觀念:公共企業的效率較低(Stiglitz,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