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項目環境影響經濟評價參數體系研究
-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主編
- 1347字
- 2024-04-17 16:28:04
1 概述
1.1 投資項目環境影響經濟評價
2004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2004〕20號),對原有的投資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并確定了對不使用政府性資金投資建設的項目,一律不再實行審批制,區別不同情況實行核準制和備案制。其中,政府僅對重大項目和限制類項目從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角度進行核準,其他項目無論規模大小,均改為備案制。所以,中國目前投資項目的審核體制主要分為三類:審批制、核準制、備案制。
審批制適用于政府投資項目,這些項目往往關乎國家安全和社會公眾利益,常常涉及不能由市場自發主動地進行有效配置的經濟和社會領域,需提交審批項目建議書和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主要包括項目建設的必要性、財務的盈利性、經濟上的合理性、技術上的先進性和適應性以及建設條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核準制適用于不使用政府性資金投資建設的重大和限制類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分為農林水利、能源、交通運輸、信息產業、原材料、機械制造、輕工煙草、高新技術、城建、社會事業、金融、外商投資、境外投資共十三個類別 [見《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04年本)],符合相應條件的項目需提交項目申請報告。項目申請報告主要是對該項目“外部性”和“公共性”作出評價,是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簡化版,申請報告不再包括投資項目市場前景、經濟效益、產品技術方案等需要由企業自主判斷決策的內容,僅把原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內容中“需政府決策”部分留在了項目申請報告中,即要求政府從投資項目的合法性、環境和生態影響、經濟和社會效果、資源利用和能源耗用等方面對其進行分析。
備案制適用不使用政府性資金投資建設的、《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04年本)以外的項目,這些項目需要完成備案手續。對于實行備案制的項目,企業僅需按屬地原則向地方主管部門備案即可。
需要政府審批的政府投資項目以及需要政府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往往涉及外部性問題,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一種經濟活動給外部造成積極影響而并未為此獲得支付,引起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減少,如水利項目的防洪、除澇、水環境保護等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效果等;負外部性是指一項經濟活動對外部造成一定的損害而并未為此承擔成本,引起他人效用降低或成本增加,如工業排放的污水造成環境污染、鐵路建設工程帶來水土流失、火力發電廠工程帶來空氣和水污染等。
為了在項目評價中反映投資項目對整個社會的全部成本和全部收益,包括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項目申請報告中都要求向環保部門提交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有關內容納入整個投資項目經濟評價中。
所謂環境影響經濟評價,是指估算某一投資項目所引起環境影響的經濟價值,并將環境影響的價值納入項目的經濟評價(經濟費用效益分析)中去,以判斷這些環境影響對該項目的可行性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對負面的環境影響,估算出的是環境成本(或環境損害);對正面的環境影響,估算出的是環境效益。不管是環境成本(環境損害),或是環境效益,最后都要納入項目的經濟分析中去,以判斷這些環境影響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項目的可行性。
為了更好地推進環境影響經濟評價工作,我們必須建立環境影響經濟評價參數體系,這有助于將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納入項目的經濟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有助于環境影響經濟評價工作的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