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與技術規范宣貫教材
- 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
- 1164字
- 2024-02-29 12:02:23
第二章 建設規模與項目構成
第十條 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工程項目主體是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場(以下簡稱“填埋場”),填埋場建設,應根據城市的規模與特點,結合城市環境衛生專業規劃,合理確定填埋場建設規模和項目構成。中、小城市宜進行區域性規劃,集中建設填埋場。
本條是關于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工程項目規模與數量的規定。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工程項目主體是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場(以下簡稱“填埋場”),本建設標準未包括城市生活垃圾運輸、轉運和其他處理工程。填埋場建設地點、規模及數量要能滿足城市環境衛生專業規劃的要求。填埋場的建設規模與城市規模和城市特點有關。對于中、小城市分布密集的地區,人口也比較密集,每個城市面積都不大,填埋場選址困難,分散建設各自的填埋場必然帶來更大污染的可能性,因此提倡進行區域性規劃和建設;對于特大、大城市來說,城市面積很大,生活垃圾產量很高,可分區建設填埋場。
第十一條 填埋場的建設規模,應根據垃圾產生量、場址自然條件、地形地貌特征、服務年限及技術、經濟合理性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填埋場建設規模分類和日處理能力分級宜符合下列規定:
一、填埋場建設規模分類:
Ⅰ類 總容量為1200萬m3以上;
Ⅱ類 總容量為500~1200萬m3;
Ⅲ類 總容量為200~500萬m3;
Ⅳ類 總容量為100~200萬m3。
二、填埋場建設規模日處理能力分級:
Ⅰ級 日處理量為1200t/d以上;
Ⅱ級 日處理量為500~1200t/d;
Ⅲ級 日處理量為200~500t/d;
Ⅳ級 日處理量為200t/d以下。
本條對填埋場建設規模的日處理規模和總容量做了定量規定。兩者要達到有機結合,日處理規模較小所建填埋場總容量太大和日處理規模較大所建填埋場總容量太小均會造成建設投資的浪費。
第十二條 填埋場的合理使用年限,應在10年以上,特殊情況下不應低于8年;且宜根據填埋場建設的條件考慮分期建設。
本條對填埋場的使用年限作了硬性規定,使用年限應大于10年,以便發揮投資的規模效益。為了減少初期投資,根據實際條件,將填埋場庫區工程分期建設,避免投資的浪費。
第十三條 填埋場建設項目由填埋場主體工程與設備、配套工程和生產管理與生活服務設施等構成。具體包括下列內容:
一、填埋場主體工程與設備主要包括:場區道路,場地平整,水土保持,防滲工程,壩體工程,洪雨水及地下水導排,滲瀝液收集、處理和排放,填埋氣體導出、收集處理或利用,計量設施,綠化隔離帶,防飛散設施,封場工程,監測井,填埋推鋪、碾壓設備,挖運土及消殺設備等。
二、配套工程主要包括:進場道路(碼頭)、機械維修、供配電、給排水、消防、通信、監測化驗、加油、沖洗和灑水等設施。
三、生產管理與生活服務設施主要包括辦公、宿舍、食堂、浴室等設施。
本條明確規定建設項目的構成和建設內容,是為避免漏建或多列工程項目致使填埋場無法運行或人為造成浪費。
規范化垃圾衛生填埋場基本組成見圖2-1。

圖2-1 規范化垃圾衛生填埋場基本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