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猶如流水般匆匆而過,轉眼間,杜疾已成為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和其他孩子一樣,他理所應當地上學,期待著老師的表揚和鼓勵。然而,他的渴望遠勝于其他孩子,因此在那個本應充滿嬉戲打鬧的年紀,他卻異常努力,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盡管他如愿以償地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事與愿違的時刻也難免出現。有時考試成績未達到他的期望,他便會感到萬分難過,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努力。我們成年人心智比較成熟,看得開,自然知道這些是萬萬不可的,三年級沒必要這樣較真,以后的學徒生涯還早,杜疾的母親知道這個道理,他不想看到兒子對自己的失敗斤斤計較,便對兒子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下次一定行。”
打雞血有時會適得其反,大人們卻不明白這個道理。
“失敗?下次?”江文的話沒有起到理想中的作用,反而起了反作用。杜疾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把第一名奪回來。
很快進入下一輪測試,杜疾在學業上表現出色,憑借優秀的成績,他獲得第一名的名次,并贏得了老師的表揚,他洋洋得意。接下來的幾年里,杜疾保持了這種優秀的表現,即便偶爾出現失誤,他也并未受到責怪。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杜疾逐漸形成了自負的性格。即使考試成績不佳,他也會尋找各種借口,而不會反思自己的問題。在不斷的贊美聲中,杜疾漸漸迷失了自我。這種自負的心態反而成了滋養罪惡的養分,讓他越來越無法正視自己的問題。最終,這些養分生根發芽,成為了他身患心理疾病的基礎。(從三年級暑假開始,杜疾就已經承受過疾病的折磨,心理疾病的成因多種多樣,可能與環境因素或遺傳因素有關。我想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會對杜疾身患心理疾病的原因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江文第一時間察覺到了兒子杜疾的轉變,他試圖引導杜疾走向正途,期待著這只迷失的羔羊能夠知返。然而,江文發現他自己還無法成為引導杜疾的牧羊人,只能眼睜睜看著兒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隨著時間的推移,江文已經無力回天。回想起這些年陪伴兒子走過的路,江文深感自責。他一心只想讓兒子成為人中龍鳳,卻忽視了兒子的身心健康。他認為是自己的過度期望造成了兒子性格上的缺陷,而杜疾也同樣這樣認為。
如今,江文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未來的生活,內心的愧疚和痛苦讓他倍感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