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必須發展騎兵和火器
- 開局一個碗,推翻大明朝!
- 呂玄德
- 4145字
- 2024-02-18 23:15:26
李弘接到戰敗軍報時,張福和楊戌已經渡過了渭河。
這次楊戌損失慘重,讓李弘很是擔憂,再次打下府城之后立刻停止了在漢中的快速擴張。
這次鬧得已經夠大了,而且也沒達到給楊戌減輕軍事壓力的戰略目的,再不收兵手底下的人就真的要忙不過來了。
現在都是把干部們一個人拆成兩個人用,再打新地盤怕是要把一個人拆成三個用都不夠!
而且此次擴張造成了很多地主出逃,許多地方秩序都還沒完全穩定下來,必須先把內部工作做好,之后再談怎么打出去的問題。
軍事上,雖然這次搶馬的行動由楊戌統帥,但是嚴正和何東的能力李弘都是知道的,一個治軍有方,一個和張福一樣屬于保守型的將領,和楊戌沖動的性格很互補。
楊戌則是好冒險且不喜歡帶新兵,軍事能力比另兩人更高,所以李弘才讓三人搭檔出去完成此次交易。
但是三人組合還是被洪承疇打得慘敗,雖說很大程度上還是吃了騎兵和火器的虧,但也能從側面說明大明能干的官還是有的,冒進反而要吃虧。
穩扎穩打才是硬道理。
擴張的進程一停下來,卓翱和程小樓立即松了口氣。
不過值得欣喜的是,原本不受卓翱信任的那些投誠士子在這次快速擴張的過程中表現十分亮眼。
他們積極參與分田和宣傳工作,因為有一定的文化底子,對現在逐漸形成體系的大同理論接受得也很快,只有極少數適應不了這段時間的高強度工作撂挑子了。
不過在李弘看來,這些撂挑子的本就不堪大用,若不是這次搞了這么一出,日后這些人肯定也會出問題。而且這群人也是沒什么長遠眼光的,既然從了賊,又不從一而終,日后不管李弘發展如何,反賊和朝廷兩邊都不會待見這些人。
早在正德朝,寧王之亂被平定之后,許多沒有主動參與叛亂但是被寧王裹挾的江西地方官都被朝廷打上了反賊的標簽,這群人的日子過得那叫一個凄慘。
如今給李弘做過事的,大明朝廷一樣不會原諒。
等楊戌的敗軍回到小康鎮,所有人都是一副愁云慘淡的模樣,這是自李弘起事以來第一次慘敗。
李弘沒有多說什么,但是楊戌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除了送飯菜的用人,誰敲門也不開。
甚至送飯的用人也只能把飯菜放在門口,等用人走遠了楊戌才開門把飯菜拿進去,而去只進不出。
一連五天都是如此。
第六日,李弘終于得閑,親自捧著飯菜敲門。
“咚咚咚。”
“進來吧,門沒鎖?!蔽葑永锩鎮鱽項钚缣赜械暮翢o感情的聲音。
楊戌院子里的兩個人傭人面面相覷,心說還是團長親自出馬管用。
屋子里并沒有和李弘想象的一樣充斥著腐敗氣味,反而一點異味都沒有,過去五天的碗筷都干干凈凈整整齊齊地碼放在一起放在桌上,并且用布擦得干干凈凈,一點食物殘渣都沒有。
李弘把托盤放在八仙桌上,然后又打開房間的窗,說道:“我讓人給把縣里的武侯祠改了一下,改成陣亡英雄紀念堂,你要是有空可以去看看。”
漢景耀六年,后主為了紀念諸葛亮在沔縣修建了全國范圍內第一座武侯祠。
西晉初年,漢中太守李密(就是寫《陳情表》的那個)又將其修繕了一番,之后一直到現代這所古祠堂仍舊香火不斷。
李弘原本沒有對武侯祠怎么樣,畢竟諸葛武侯也是他兒時的偶像之一。
但這回李弘決定修建陣亡英雄紀念堂時,因為時間太過倉促沒辦法新建,只好拿縣里原有的武侯祠改建一番使用。
本來有人建議用哪家地主家的祠堂,不要用武侯祠,但是許多戰士對此建議提出了抗議,他們不愿意自己的戰友靈牌躺在地主老爺家的祠堂里。
“嗯。”楊戌躺在床上背對著李弘,只是應了一聲,沒有多說什么。
李弘在桌前坐下,拿起一個黃饃饃,也不等他,邊吃邊說:“我還以為你會把房里搞得亂七八糟?!?
過了一會兒,楊戌才坐起來說道:“在遼東的雪地里,吃食是最難找的,絕對不能浪費食物,也不能壞了牙口,亂吃東西或者牙壞了都會凍死在雪地里?!?
“嗯?!崩詈朦c頭,“有道理?!?
楊戌看李弘端進來的飯菜是兩人份,也坐到桌前吃起來。
“我在韃子那里唯一學到的道理就是命是最重要的,命丟了就什么都沒了?!?
二人都漸漸沉默了下來。
命是最重要的,可這次一下丟了四百多條戰友的性命,李弘和楊戌心里都不好過。
李弘安安靜靜吃完之后說道:“那個和你交戰的大明將軍查到了,姓洪,能打,只可能是山西督糧參政洪承疇。他原本在是去攻打韓城縣的其他反賊,回師路上偶然和你遇見。若非如此,要是他火藥充足,只怕此次作戰損失會更加慘重?!?
楊戌聽著李弘的述說,把嘴里還沒嚼完的饃饃直接干咽下去。
緩過氣來之后,楊戌恨恨道:“我知道你從西安搞了一個火藥作回來,火銃能不能搞出來?”
李弘說道:“還在試,幾天時間只夠那些工匠去研究怎么拆裝,制造還要些時間。”
楊戌看著李弘說道:“這次我輕敵冒進,我知道你不能不罰我,但是騎兵連你還是得交給我,那個把火銃搶回來的兵你也給我,之后要怎么罰隨你?!?
“你把自己關在房里不就是在自我懲罰嗎?”李弘敲了敲桌子,語氣里有些慍怒。
在他看來,這種行為是逃避現實,不愿意面對慘敗。
楊戌說道:“我知道你覺得我在逃避,我其實是不甘心,咱們的戰士比那姓洪的手下的兵強千百倍,可就是因為他們有火器、有騎兵,咱們就只有被動挨打的局面,按你的戰術化整為零打游擊也只能以傷換傷!”
“要是正面白刃戰,咱們的戰士一個能打他們兩個三個!可現在的情況是,咱們的戰士還沒碰到對方就已經倒下了,死得不明不白,我替他們感到不值,我不甘心!”楊戌說到后面聲音都顫抖了。
這次戰斗給他的打擊的確很大。
一流的士兵素質,面對武器裝備的代差壓制也只有送死的份。
李弘也沉默下來,他沒想到這么早就遇上大明的火器部隊,而且還不是在自己的擴張道路上。
這次楊戌出去搶馬本來就是十分冒險的行動,李弘為此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
若對手的確只有吳自勉部,那本次行動不僅能收獲三百匹軍馬,還能搞亂陜西其他地方。
但一遇上洪承疇,還是慘敗。
如今的大明,像洪承疇這樣有能力有實力的將領并不在少數。
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還遠遠沒有到崩塌的時候,要想發展壯大,騎兵部隊和火器部隊必須發展起來。
李弘嘆了口氣說道:“吃這一場敗仗也好,若是咱們發展起來了還是原來那個樣子,再遇上大明的精銳,還不知道要吃多大的虧。”
楊戌握緊拳頭,不再說話,不知道在想什么。
“走吧,去看看新建的祠堂?!崩詈肫鹕砼呐乃募绨?,拉著他的胳膊就往外走。
祠堂里披著麻衣哭泣的男女老少不在少數,有來悼念戰友的,也有白發人給黑發人燒紙的。
李弘讓諸葛武侯受了點委屈,把最大的屋子讓了出來擺將士們的靈位,屋子里常燃著一百根蠟燭。
當初新兵登記的時候,李弘讓人給每名戰斗員都記上了名字,而且每個人發了一個寫著名字的小木牌掛在身上用作識別身份,如今靈堂里的靈位上寫著的都是陣亡將士的真實姓名。
楊戌剛走進靈堂時低著頭,他不是不敢面對死去的戰友,而是不敢面對戰友們的家人。
畢竟這次行動帶頭的也是他,打敗仗的也是他。
“楊連長……”一個老婦人拉住楊戌的胳膊。
楊戌認得她,自己騎兵連陣亡戰斗員的母親,老人家常常去訓練營給自家兒子送飯。
老人的目光讓楊戌覺得臉上火辣,不知如何回應。
“楊連長你一定要為我家栓子報仇啊楊連長!”老夫人抱住楊戌的手臂哇哇大哭,“我家栓子每次放假回家都說你有本事,你一定要給我家栓子報仇啊呃啊啊啊啊……”
老婦人哭得不能自已,身邊幾個人連忙將她拉開。
李弘面無表情地拍拍楊戌的肩膀以示安慰。
倒不是他心如鐵石,而是這幾天他辦公室的門都快被這些老太太給踏破了。
之前李弘過于親民,沔縣尤其是小康鎮的百姓們對李弘都沒什么距離感,許多老人在得知自家兒子戰死以后都跑到李弘這里哭訴。
麻了。
等眾人的情緒漸漸平復下來,李弘問楊戌:“感受到了嗎?”
“嗯。”輕聲回應。
百姓們并不憎恨楊戌,也不憎恨李弘,還是把他們當作救星,死了兒子這樣的委屈也還是求著李弘和楊戌主持公道。
誰對他們好,誰對他們壞,百姓心里清楚得很。
若是不跟著李弘打仗,那他們全家都不知道怎么死。
如今當兵的戰死了,不僅有專門的靈堂供奉,家里還會發撫恤金,失獨家庭還會有專人牽線領養孤兒續香火。
他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大同社能壯大隊伍,狠狠地打回去,給陣亡的將士們報仇!
從靈堂出來,李弘說道:“騎兵連還是你來帶,但是騎兵連直屬我管。步兵上的事有劉不訥他們去帶,你就都別管了,之后騎兵連壯大成騎兵營乃至騎兵團也都是你帶。至于懲罰嘛,罰你半年的軍俸。”
“你要擴軍?”楊戌敏銳地發覺到李弘話語中的隱含意思。
“嗯,我準備把總兵力擴張到三個團,你以后得叫我師長。另外,你的騎兵連暫時就你搶回來的那些馬,各縣巡檢司的馬我也湊齊了給你,你別弄死了就行。”李弘點頭道。
蒙古那邊不知道是何緣故有變故,曹汝述給李弘來信說暫時買不到馬了,這讓李弘很警惕。
倒不是擔心被圍剿,而是大明似乎要出什么問題。
崇禎二年,會出什么問題呢?
李弘深恨自己歷史沒學好。
但是好在此次曹汝述終于找到了玉米和土豆,雖然比起李弘在現代吃到的都要小很多,但這還是讓李弘倍感欣喜。
那些貧瘠的山地終于可以利用起來了。
但是他也沒有立即大規模推廣,而是從上中下三等田中各劃了一塊出來作為試驗田試種,讓有經驗的老農去照顧這些新鮮作物。
等種植經驗總結得差不多了再行推廣也不遲。
另外,現在李弘占了沔縣、鳳縣、褒城、南鄭四個縣的地盤,政務機構也勢必要作出調整。
軍事上李弘自領師長,自號漢中總兵,設立總兵府,四個縣的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總兵府手里。
總兵府下設兩院六司——
兩院為秘書院和兵事院,分別由汪夢錫和劉不訥執掌。
六司為宣傳司、政務司、吏選司、財務司、稅務司、刑名司,婦孺科暫時掛在宣傳司下面。
卓翱的監察機構暫時都打散了,現在他一個人總領四縣的政務,沒工夫搞監督工作。
汪夢錫自從寫出《大同均田論》之后便愈發收李弘的重視,最后李弘還是將他放到自己身邊做秘書鍛煉。
現在李弘地盤剛剛打下來,最重要的事情除了擴軍以外還有恢復生產。
而且主要還不是恢復鄉下的生產,鄉下治理的套路李弘手下人都搞熟悉了,現在主要問題是縣城里無人可用。
新納入治理的三個縣內游民階層聽說鄉下在分田,紛紛往鄉下跑,一時間搞得城里差點沒有足夠的勞動力。
現在是不讓這些人回鄉不行,放回去也不行。
卓翱把這個問題報上來之后,李弘決定采取兩種戶籍并行的政策,給鄉下居民發農業戶籍,給城鎮居民發非農業戶籍,只允許農業戶籍的人口分田,非農業戶籍的人可以從事工商業和服務業。
而且李弘特別強調支持農轉非,禁止非轉農。
城市游民本來就沒有戶籍,李弘讓他們落籍肯定也能吸引到一批人留在城里,也不需要給他們太多福利,只需要保持工商業的正常運轉這些人就能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