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少爺與書童
- 開局一個碗,推翻大明朝!
- 呂玄德
- 2166字
- 2024-01-13 21:50:44
到了縣衙,楊算很順利地辦好了交接。
李鏡典的花押太過簡單,楊算練習了幾天已經能寫得一模一樣,再加上那些土匪除了錢財女人以外不認識的東西都沒帶走,能證明身份的的都在車上,到了沔縣縣衙居然真的沒人懷疑楊算這個新縣令的身份。
楊算新請的下人一路上都沒搞清楚東家三人的關系,只知道李弘和楊算常在一起討論事情,而楊戌就在一旁服侍楊算。
所以在他們眼里,李弘和楊算大概是夫子或是師生關系,楊戌是奴才。
到了衙門里,吏員和此間的下人們也都把李弘當成了楊算兒子,十分殷勤。
楊戌因為那一頭短發,眾人也都當他是奴仆,反倒遭了冷落。
“那個誰,茶房在東邊,去給少爺沏壺茶。”一個吏員指使楊戌道。
李弘聽到都笑了,道:“你們知道他是誰嗎?”
眾吏一臉茫然地搖頭。
“他是李大人的兒子。”
一名吏員說道:“公子莫要說笑了,小堂尊哪里會是這種頭發。”
李弘信口道:“少爺前些日子爬樹失了足,頭發掛在樹枝上下不來,不得已剪了頭發,所以才這么短。”
眾人驚駭莫名,剛剛那位發號施令的吏員腿都軟了。
吏員們一擁而上,又拱衛著楊戌到后堂去休息。
那個腿軟的不知從哪里又來了力氣,跑到茶房沏茶去了。
這時又有機靈的下人問李弘:“那這位小少爺是?”
終于有人不再圍著自己,李弘頓感輕松,不想又惹來一群,于是胡謅道:“我是少爺的伴讀書童。”
眾人還是好臉色,但是興致已經缺缺。
一個書童而已,雖然和小少爺關系親近,但是不如直接巴結小少爺來得直接有效。
另一邊,已經有人計劃著帶楊戌去哪里吃些好吃的玩些好玩的。
翌日,楊算正式開始處理公務。
縣令缺官這段時間,沔縣衙門里大小事務都由縣丞劉愛之做主,主簿陶文秀做副手。
現在楊算帶著任命書和到了,自然是楊算拍板一應大小事務,劉愛之為副,陶文秀回到自己原本的工作崗位上去。
“堂尊,這是這段時間以來的積案,請過目。”劉愛之捧上來一捆捆卷宗放在案上。
楊算擺擺手,道:“先不辦案子,我來問你,今歲的秋糧收得如何?黃冊和魚鱗冊副本何在?”
黃冊就是戶口登記冊子,是收人頭稅的基礎,魚鱗冊是土地登記冊子,收土地稅的基礎。
每十年編制一次,造好了送到南京玄武湖黃冊庫里保存。
新任縣令一上來就要查看土地和戶口,這讓劉愛之有點苦手。
倒不是他工作不負責任,今年的秋糧和遼餉都已經收完了,老百姓雖然有些怨念,但是朝廷的任務是完成了的。
但是黃冊和魚鱗冊這兩樣玩意他是真的拿不出來。
上次編制還是在天啟三年,正本早就送到南京黃冊庫里去了,備份真不知道扔哪兒了。
總不能拿舊的備份出來吧?
雖然是新的舊的其實沒什么兩樣。
這兩本冊子十年更新一次,可太祖爺第一次統計編訂的時候攏共花了十二年!
永樂、宣德朝還好說,到了萬歷這位大爺發懶的時候,縣官還哪兒有能力造黃冊?
于是現實情況就是,這次抄上次的,下次抄這次的。
有變動的部分怎么辦?
編唄!
而且,黃冊少造點收稅的工作壓力就少點,油水也就可以多撈點。
再說了,哪次不是直接抄上一次編的,誰還去真的丈量土地清查人口?
劉愛之吞吞吐吐地說道:“堂尊,屬下…不記得冊子備份放哪兒了。”
楊算氣笑了,問道:“我來之前,你主政沔縣多久?”
劉愛之答道:“六個月又十七天。”
“你倒是記得清楚。”
“責任重大,屬下不敢怠慢吶。”劉愛之陪著笑說道。
“這么說今年的賦稅你是收齊了的?”
“那是自然。”劉愛之滿臉驕傲。
上一任縣令在的時候,可是一回都沒收齊過。
今年地里旱得厲害,收稅任務卻圓滿完成,可惜了吏部沒讓自己升一級。
楊算起身,做了個請的手勢,道:“那勞煩劉縣丞帶我去看看糧庫。”
劉愛之趕緊喚來兩個吏員開路,引著楊算出去。
等楊算看完了糧庫確認入庫的都是今年的新糧,才滿意地打道回府。
路上,劉愛之對一個老吏說道:“這新來的堂尊不好對付啊,一來第一件事不是結交本地土豪士紳,也不是吃喝玩樂,居然是要看黃冊。”
老吏安慰道:“大人莫慌,堂尊看來是想做事情,那我們就陪著他做事情,等他的三把火燒完了,咱們也就輕松了。”
劉愛之嘆了口氣:“但愿吧。”
他總覺得堂尊和前任不太一樣,但是又說不上來哪里不一樣。
楊算做了多年幕僚,對手下人心里在想什么當然十分清楚,上班第一天只是試探一下,看看手下這些縣丞主簿和吏員們到底是些什么東西。
對付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手段。
另一邊,楊戌可遭老罪了。
一群人整天圍著他打轉,不停問他要不要去這里那里玩玩,最可氣的是李弘也在一旁幫腔。
應付了一整天,終于把所有人都打發走,楊戌沒好氣地對李弘說道:“你要是喜歡,你去陪他們玩。”
“那怎么行?我只是一個伴讀書童而已,你才是大少爺。”李弘調笑道。
“換你當得了,正好你也確實姓李。”
楊戌為了假扮這個李公子,名字都臨時改成了李旭。
李弘不置可否地笑笑,忽然想起一整天都沒見到師爺,問道:“章師爺呢?我一天沒看見他了。”
“一直和老爹待在一起。”
三人還是有點擔心師爺會把事情捅出來,畢竟這小子有逃跑的前科。
如果不是師爺對李鏡典的事跡了解得比較清楚,在楊算決定要冒官上任的時候章師爺就已經死了。
不過眼下也差不多,一旦師爺出問題,先干掉他再說,干不掉隨時準備逃跑。
好在三人都沒有把真名姓告訴師爺,可憐章師爺到現在都只知道李弘姓李。
李弘有些擔心,跑到衙門前廳去看了看,發現楊算已經回來,和湯師爺劉縣丞在一起商討著什么,看樣子還很投機,終于放下心來。
回到后堂,李弘找了些書來看。
《大明律》、《大誥》、四書五經,李弘現在急需學習這些東西。
書童嘛,自然是要讀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