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吃一下人肉,味道會怎么樣呢?
說這樣的話,也許會招來很多人的嫌棄:“你想干嗎?太不像話啦!”
希望大家不要誤解我的意思!
我是設想“假如自然界有專吃人肉的怪物……”。
如果真有這種怪物,它們會感覺到近年來人肉味道的變化嗎?
也許無論我怎么說明,都會被別人指責“你太可笑啦!”。
其實,這是我周末哪里也沒去,在家中躺著睡覺時突然閃現的念頭,希望大家不要吹毛求疵!
我當時突發奇想:為什么人類總是去捕捉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并加以烹飪,且食譜非常寬泛呢?
如果人類站在自己被捕捉、被烹飪的立場上考慮呢?
也就是說,換位思考可能會產生與原先截然不同的觀點。
就從吃鯡魚說起吧。
以前,特別是二戰后不久,北海道糧食供應不足,所以人們經常吃鯡魚。
當然是原封不動地烤一條生鯡魚,烤熟了澆上醬油吃。
當時的鯡魚身上油多,用火一烤,油就“滋滋”地往外冒、往下滴,烤魚的金屬網甚至會燃起火焰。
烤鯡魚很好吃。市場上賣鯡魚的比比皆是。
每頓飯的米不足,吃兩三條這樣的鯡魚就飽了,熱量也足夠。因此,自己在那個鬧糧荒的年代沒怎么覺得挨餓,很順利地熬過來了。
然而,現在鯡魚的供應情況發生了變化。
以前在北海道西側的海域,數不清的鯡魚成群結隊,據說有的區域因雄鯡魚在交配時排泄了大量的精液而變成了乳白色。然而,現在這一帶已難覓鯡魚的蹤影。
現在市場上供應的鯡魚大多產于太平洋東部或俄羅斯近海。
這種鯡魚很不好吃,主要是沒有油,干巴巴的,吃起來有種長期冷凍保存過的魚的感覺。就是用火烤,也沒有油珠滴下來,更不用說烤魚網會燃起火。
對于當年吃過烤鯡魚的人來說,現在吃的哪是鯡魚,應該說吃的是像鯡魚的魚,當然就不想買著吃。
想不到僅僅過了四五十年,鯡魚竟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
物種的變化,也發生在水果和蔬菜上。
比方說蘋果,過去給人的印象是青而酸?,F在的蘋果卻是個大味甜,甚至甜得令人發膩,有時連一個都吃不下。
西紅柿也是,過去的西紅柿有一股獨特的味道,咬一口汁液就流出來,酸甜可口,個頭也大小不一。
現在的西紅柿外觀非常漂亮,個大,紅得透亮,卻沒有西紅柿那獨有的味道,只是讓人覺得自己在吃一種色紅、無味、有水分的東西。
至于黃瓜,大部分直而細長,好看卻沒有清香的氣味,和帶點綠色的細長蘿卜相差無幾。
這些果蔬是從何時變成這樣的呢?
當然,沖水果和蔬菜發牢騷沒用。
因為這是人類根據自己的需要使之變成了這樣的東西,它們并無責任。
許多物種在幾十年間發生如此大的變化,讓人細思極恐。造物主是以怎樣的心態注視著這些變化呢?
若干物種在變化,而人類又是怎樣變化的呢?
假如自然界真有喜歡吃人的怪物,它會怎么說呢?
可能它會這么說吧:“哎呀,現在的人嘛,已經完全變了?!?
雖說都叫作人,但以前的人有倔強的,有油膩的,還有撒嬌的、叛逆的,可謂形形色色。
有的人生命力特強。剝下他的皮,他還會對抗;擰掉了手腳,心臟還在跳動。
若是將這些家伙用火烤,估計油會“滋滋”地往下滴,無論是煮還是烤,都有人獨特的味道,很值得吃?,F在的人卻變化大了。
現在的人身材細長,面目也相當漂亮,過去那種流著鼻涕的小家伙和手腳受傷潰爛的家伙基本不見了。
現在的人看著好看,吃一下卻十分乏味。
是因為成長條件太好,還是因為過分保護?不像是能吃的東西。
總之,過去那種有特殊味道、有一定“吃頭”的人變少了。
特別是年輕人,更差勁。男的不鮮活,渾身上下凈是脂肪,而女的骨瘦如柴,青筋暴露,顯得很寒酸,怎么看也不像是可口的東西。
看來今后不宜簡單地使用文明或科學這一藥劑來育人啦,要在自然條件下放養和培育人類這一物種。
出產這樣的人類會費工夫,而且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但這種真正富有人味的人才是好人,才是“可口”的人。
隱匿在森林深處的食人怪獸或許邊說著這樣的話,邊注視著人類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