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股獲利之道
- (美)菲利普·A.費雪
- 6355字
- 2024-04-12 19:52:31
推薦序
《成長股獲利之道》是先父的第二本著作,可以說是他1958年經典著作《怎樣選擇成長股》的續篇。幾十年來,《怎樣選擇成長股》一直是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基本教材,改變了無數讀者的投資理念,包括沃倫·巴菲特,他曾說過該書讓他脫離了單純的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資方式,并建立了自己的投資策略。盡管本書的銷量、影響力和熱度都不如第一本書,但對于所有希望認真研究市場的學生來說,它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和用處,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這本書完善了第一本書中的概念,內容更加豐富且更有深度,其中很多是他后來覺得應該收錄在第一本書中的內容。喜歡第一本書的人(數量頗多),都能在本書中發現更多精彩內容。這本書是在《怎樣選擇成長股》出版后不到兩年內撰寫的,也是先父在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投資課程之前出版的。在這本書里,他詳細闡述了自己的理念,即普通股票與偉大股票,以及普通企業與一流企業之間的差異。
第二,對于了解20世紀60年代投資行業狀況,以及當時嚴謹專業人士的投資擔憂,本書或許提供了最佳寫照。從某些方面來看,它是一本史書。盡管家父寫這本書的時候并沒有這樣的意圖,但它實現了這樣的效果。現如今,年紀大到足以對20世紀60年代有深刻記憶的專業人士已經寥寥無幾,至少我就沒有。我對那個時期的記憶,是透過一個男孩蒙眬的眼睛,看著父親在餐桌上的談論而來的,而我如今已經56歲了。[1]如果你比我大10歲,即將退休,你的雙眼應該會看到更多,但很可能當時你只是個沒有太多經驗的年輕初學者,正在摸索這個領域。20世紀60年代是投資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當時的股市達到一個高位,在后來20年內都未能超越這個位置。從一位頂級從業者的視角,了解投資者如何看待這個年代,這本書的重要性不亞于你能找到的任何一本歷史著作。
2007年,我出版了過去13年來的第一本書——《投資最重要的三個問題》,并被《紐約時報》評選為商業暢銷書。這本書基于這樣一個理念,即有很大一部分,或許超過一半我們信奉的投資智慧,其實都是虛假的神話。通過努力找到并判斷神話真假,你就可以了解別人不知道的事,然后對它下注。因此,我喜歡《成長股獲利之道》中的獻詞:
“大家都信,所以它是對的”,如果你不認同這種說法,這本書就是獻給你的,無論你是大戶還是散戶。
這句話用一種簡化的方式,表達出了相同的意思。別忘了,這是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被廣泛采用之前的年代(距離馬科維茨提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基礎,僅僅過了不到9年)。
先父首先提出一個問題:“有沒有必要再寫一本關于投資的書?”47年后的今天,面對超出普通人理解范疇的眾多無用投資書籍,這始終是一個好問題。每年,我們創作出的真正有用且經久不衰的投資書籍少之又少,甚至很多時候連一本都沒有。
在第1章,先父從通貨膨脹這個今天的頭號問題開始。你會發現,他的分析既有缺陷,也有先見之明。存在缺陷的原因在于,他并沒有機會接觸米爾頓·弗里德曼即將提出并普及的全套貨幣理論。畢竟,他寫這本書的時候,距離弗里德曼出版其開創性的、改變世界的著作《美國貨幣史:1867—1960》(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還有3年時間。(此外,幾年后,弗里德曼這本860頁的著作才完全傳播并被世人所接受。)
盡管如此,本書的分析仍然具有先見之明,作者引導你進行了一個極其正確的分析:央行加息和降息,為什么未必與控制通脹的貨幣政策一致。他向你展示了,為何在某些情況下,美聯儲加息實際上是增加而不是抑制通脹。他認為,美聯儲不應該將加息和降息作為對抗通脹的基礎,即使是弗里德曼也會完全認同這些觀點。然而直到今天,現實世界仍然會令先父和弗里德曼鄙視,因為央行用來應對通脹的主要機制依然是加息和降息。
接著,與弗里德曼相反,作者描繪的通脹圖景,基本上是美聯儲在很大程度上會服從于社會的大趨勢。我相信他是對的。如果你把美聯儲視為一個強大的受害者,受到長期緩慢變化的社會價值觀所定義的龐大體系的拖累,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在某些環境中,美聯儲的日子會相對輕松,而在另一些環境中,則會很艱難。他非常準確地預測到,通脹將持續下去,甚至會惡化。20世紀60年代,社會趨向于政府化,嬰兒潮一代老齡化后支出增加,消費觀念的轉變導致了人們喜歡高價商品而不是低價商品,所有這些都造成了一波通脹加劇的浪潮。這一切已經為事實所驗證。
但作者隨后指出,我們還是有機會的。盡管普通股票可能無法抵抗通脹,但偉大股票可以。利用股市的波動,雖然機會很少,但如果做得好,一次股市的下跌便可以提供足夠的反彈,抵消多年的通脹影響,這是他最接近支持市場擇時的時候。
先父一再證明,科學技術是通脹的敵人、投資者的朋友。這本書可能是第一本預測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經濟增長和通脹影響的書。毫無疑問,先父在這一點上一生都做得很出色。他認為,助推通脹的社會影響永不停息,而科學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才是解決之道。
我就不再重復他對此的描述了,但他的觀點在今天仍然是成立的。在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看空通脹是錯誤的,因為過去十年的生產率飆升,超出了大多數預測者的預測能力。是什么導致了這種情況?正是先父50年前,在本書里預見到的事情。他堅定地認為,新工廠可以降低成本,并有助于抗擊通脹,而政府幾乎所有的做法,包括提高短期利率,都往往會延緩采用新技術(可降低成本)的新工廠的發展,并造成通脹。
在他看來,工會和科學幾乎是勢均力敵的死對頭,工會加劇通脹,而科學降低通脹。只是他未能預料到實際發生的情況,那就是后來大多數工會都消亡了(發展迅速的政府工會除外)。他從未想到政府工作人員需要、想要或者被獲準才能得到工會保護,不止如此,正如他指出的那樣,他也從未想到確保婚姻幸福竟然成為政府的責任。
他關于稅收如何影響股市的分析,也走在他所處時代的前沿——超前于供給學派。更有趣的是,當我們認為沒有人考慮外國競爭和外國投資的時候,他卻已經開始專注于此了。當然,后來大家都關注到了這些,但你必須把本書當作史書來讀,才能知道這一點。
他有一句所有心懷抱負的富人都應該銘記在心的名言。在本書中,他寫道:“幾乎所有家庭中的富有成員都會被其他家族成員嫉妒和討厭。”多么真實,但請注意,很多人渴望成為被討厭的人,真有趣!當然,他提到這句話是有別的用意,不過有一點是千真萬確的:讓你的兄弟姐妹、侄子和其他人嫉妒和討厭你的方法,就是變得比他們富有。奇怪的是,有這么多人都如此渴望變富。
在第2章中,他對先鋒金屬公司的描述,又是一個我們都知道但從未仔細思考過的完美例子。一個人、一個想法可以讓一家負債累累的公司和它不值錢的股票,在短短幾年內就轉變為一個創新的強者。先父表示,這個假想的案例并不是任何一家公司,而是許多公司的集合。然而,在重讀第2章時,我驚訝地發現,12年后的紐柯(Nucor)公司,恰如這個案例的翻版。
肯·艾弗森將紐柯公司這家瀕臨破產的金屬公司,轉變為全球低成本鋼鐵生產商,并最終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鋼鐵公司。我自己小小參與了那段令人興奮的歷史,我在1976年發現了紐柯公司,并帶領一群投資者投資了該公司,其中包括我的父親,他一直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直到他去世,并獲得了超過100倍的利潤。紐柯公司的故事和它幾十年來的演變,幾乎與先父虛構的先鋒金屬公司完全相同。如果你不熟悉紐柯公司,那么就錯過了一個偉大的美國故事,建議你讀讀我的朋友理查德·普雷斯頓關于該公司的傳記《美國鋼鐵》。
但這本書里還有更多的故事。先父寫的那些改變自己領域的人物故事同樣引人入勝。他寫到威廉·R.休利特和戴維·帕卡德在創建惠普公司時,也發生了類似的事,這讓人難以置信,因為在先父撰寫本書的時候,惠普的市值只有1.5億美元。如果當時有人買進惠普股票,并持有幾十年,他們就發財了。德州儀器公司是他寫過的另一家這樣的公司,當時人們只要購買本書,然后買進這些股票,他們便能在未來幾十年里擊敗幾乎所有人,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故事。
在我看來,第3章不算是先父寫得最好的一章。至少在我看來,從各個方面看都沒有太多先見之明。自本書出版以來,關于如何挑選理財經理的書已經太多了。這一章最重要的貢獻,或許是他在1960年便開始討論這個流程。
但是,第4章是令人驚嘆的。如果當時的首席執行官們,聽從了他關于并購的建議,那么20世紀60年代企業集團混亂的場景,或許就可以完全避免了。他對愚蠢的并購,提出了鞭辟入里的批評。他準確地定義和預測了哪些并購往往能成功,哪些很少成功。簡單地說,先父讓你了解到,為何那些在自己核心能力領域垂直整合的收購者通常會取得成功,而那些追求橫向多元化的收購卻很少成功。當然,20世紀60年代的企業并購熱潮,幾乎都在純粹追求橫向多元化,事后看來,對社會效率提升毫無益處。凡是打算并購,或是持有并購公司股票的人,都應該熟讀他關于并購的9項規則。這些內容在本書再版的2007年尤為重要,因為以現金為基礎的并購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第4章關于投票權的部分表明,我們目前對公司治理和股東投票權的強調是多么愚蠢。在這方面,他領先時代50年。幾十年前,我們的社會在這個問題上(由政治家、社會科學家和律師領導)走錯了方向,而且再也沒有回來,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他的另一個觀點也很貼合2007年的潮流,因為他表明政客和政治并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我們完全沒有理由因為兩個政黨之間的權力轉移而拋售股票,甚至改變持股類型。他在本書中更關注國會兩黨間的權力轉移,而不是總統,這在2007年特別實用,這些內容雖然寫于近半個世紀前,但好像是為2007年寫的一樣。
第5章的內容很有趣,一方面可作為歷史研究,另一方面可作為商業分析的標準工具,他的重點放在了當時的行業分析上。表面上看,本章的大部分內容,都與今天希望獲得股票購買建議的眾多讀者無關。大多數讀者會對他花費如此大篇幅分析化工業感到驚訝,也很難理解他為什么這么做。但在當時,化工業是主要的成長行業,正如他所說,其增速大約是美國經濟增速的3倍。如今,任何增速是美國經濟增速3倍的產業,都會受到大家的關注,因此當時化工業受重視并不奇怪。
當時的化工行業很像今天的科技行業,是一個高速成長幾十年的大行業,既有規模龐大、地位穩固的老牌企業,也有試圖打入市場的小型初創企業。先父很清楚,如果你找到了合適的大型化工公司,因為其成長的安全性,你可以長時間依賴它。他特別提到了兩家公司——陶氏化學和杜邦。如今,它們是美國最大的兩家化工公司,如果你在當時買入它們中的任何一家,并持有到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末,就能夠在此期間跑贏市場。杜邦是當時美國最大的化學公司,陶氏化學則排名第五。
先父從來沒有提過聯合碳化物、孟山都和格雷斯等當時的其他大型公司,但它們都沒有保持原來的獨立公司形式,而是被分拆并出售給了其他公司,部分出售給了陶氏化學和杜邦。其他一些規模相對較小但在當時頗具規模的化工公司,如斯托弗和羅門哈斯,都已在幾十年前被吞并及私有化。因此,先父專注于陶氏化學和杜邦的事實,證明他具有長遠的洞察力,可以看出哪些公司有深厚底蘊,而哪些公司沒有。
先父在20世紀50年代持有杜邦公司的股票,但在本書完成后,他在20世紀60年代初賣掉了該股,而他一直持有陶氏化學的股票,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最終賣掉。在他出售陶氏化學股票時,該公司已成為這個大幅整合行業中的第三大公司,如今則是美國最大的化工公司。如今,化工行業已經變得與大宗商品行業類似了,增長速度也比較低,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周期性行業。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科技行業也會變成這樣。先父在第5章沒有談到科技行業,而是談到了“電子行業”。當時,電子行業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領域,小公司正在急速打敗大公司,成長為巨頭。他專門討論了兩家公司——德州儀器和Ampex。德州儀器一直以來都是電子業巨頭,而Ampex則已經消失不見了,成為硅谷早期歷史上曾經閃耀過的亮點。
他將這些領域描述為高增長和高風險,可能更像今天的生物科技行業,而不是科技行業。在我看來,今天突破性的科技領導者,取得領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技術本身(但生物科技公司是這樣的),而是在于其激進與創新的營銷和產品設計。無論是亞馬遜、蘋果、RIM(黑莓手機制造商)、eBay還是谷歌,這些公司的成功根源都不是技術,也不是因為技術創新而實現增長的。相反,它們通過創新的市場研究、產品設計和分銷來滿足消費者需求。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先父指出,最有可能成功的,是那些通過跨學科方式對銷售、市場營銷和市場研究進行整合的公司。今天,真正基于先進技術的公司,比如領先的半導體公司,增速基本上都放緩了許多,更像先父筆下的化工公司。我希望你們這樣看待今天的電子行業,它們更像20世紀50年代的化工行業,而生物科技行業,則更像當時的電子行業。在第5章中,你會看到許多關于如何挑選公司,以及如何運營公司的竅門。先父一直強調卓越的管理,你可以在本章學到與一些普通領域公司相比,很多顛覆性公司是如何進行自我管理的。
在討論完制藥業之后,他在第5章“其他值得關注的行業”一節中,分享了或許是他最有先見之明的建議。1960年,他觀察了許多新興公司,這些公司處于行業邊緣地帶,它們之間的差異多過相似之處,而正是這些差異使得它們極具吸引力。這些公司可能不屬于任何特定行業。他還發現一些公司,在當時新穎的“服務”領域內,開拓出了自己的市場。今天,美國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已經超過制造業了,但在1960年,服務業在投資圈基本上屬于很新且微不足道的領域。
在1960年,幾乎所有的投資都集中在我們今天所說的制造業。本書中提到了A.C.尼爾森和萬寶盛華這兩家具有巨大潛力的新近IPO公司。此外,先父還談到了一家在當時相當新的公司——鄧白氏公司。盡管這些名字在今天聽起來毫無新意,但它們在20世紀60年代都是非常熱門的股票。
如果有人按照先父在本書中提及的股票,簡單地建立一個投資組合的話,他在20世紀60年代的投資業績應該會很好,大幅超越市場。20世紀60年代,這些股票驗證了先父的投資策略,即《怎樣選擇成長股》一書提出,并在《成長股獲利之道》里進一步發展的策略。他的基本思想是,從擁有優秀管理層的優秀公司中,尋找那些通過開發新產品,在未來許多年領先競爭對手的公司,其股票尚未被機構投資界充分了解與接受,因此未來股價漲幅有望超過企業的增長率,這一方法在47年后的今天仍然奏效。
后來,在他完成本書之后,他想出了一句經常問管理層的話。這是他寫過的內容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你在做哪些競爭對手尚未做的事?”重點是“尚未”二字,這意味著只要做了這些事,他們將領先于競爭對手,獲得優勢,或是迫使競爭對手跟隨。在我的人生中,我有很多次妥善運用了這句話,所以我強烈推薦你使用它,它一直是我商業奮斗路上的指路明燈。你在做哪些競爭對手尚未做的事?這是一個值得被反復使用的好想法,并且在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說明,盡管書中的原句并不完全一樣。
然而,當你閱讀本書時,你也會發現先父投資策略中固有的風險:如果沒有正確地辨別管理層,你可能會挑選到錯誤的股票。本書提出的投資策略是穩健的,但在我看來,它最大的風險,不僅在于可能會誤以為公司管理層很優秀,還有可能在你買入時,對管理層的判斷是正確的,卻忽略了后續繼任的管理層并不優秀。這是一個很難克服的困難。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犯過很多次這種錯誤。現在,我采用了很多當時不存在的風險控制措施,以避免陷入此類麻煩。這些措施不在本書中,我建議你積極采納這些1960年不存在的現代風險控制措施。
先父提出的投資策略,仍然是選股的最基本策略,而這正是他的第一本書經久不衰、持續暢銷多年的原因,也是我很高興和自豪地為他的第二本書再版撰寫推薦序的原因。祝你閱讀愉快!
肯尼斯·費雪
費雪投資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投資最重要的三個問題》以及Wiley費雪投資系列作者
《福布斯》“投資組合策略”專欄作家
[1]肯尼斯·費雪出生于1950年,本推薦序是他于2007年撰寫的。——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