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己為人:在不確定的時代活出有掌控力的人生
- 吳亮
- 939字
- 2024-04-12 19:52:01
06 出路:從視己為物,走向視己為人
面對不確定的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個人可能采取截然不同的態度和行為呢?
讓我們先回到希涼和昇暢的故事。
當希涼躺在床上無助地刷著手機時,當他認定自己就會做新媒體內容而在其他方面并無天賦時,當他猶豫要不要爭取市場部機會,而最終只是服從公司安排時,當他因為粗心犯了錯就擔憂自己是不是肯定會拿績效C時,作為一個人,希涼是什么?
在他的內在假設中,環境的力量很大很大,自己的力量很小很小,過去的影響很大很大,未來的可能很小很小,似乎有某種東西在操縱著自己的命運。
當昇暢一次次努力搞定事情,讓自己變得優秀時,當她篤定自己作為年年最佳員工必定會被公司珍惜留下,但走進“小黑屋”卻聽到“被裁員”的意外告知而痛哭時,當她痛恨公司,繼而自我懷疑時,作為一個人,昇暢是什么?
在她的經歷中,上學就要分數高,工作就要績效好,如果公司讓自己做一塊磚,那么她馬上可砌墻,讓自己做一顆夜明珠也立刻能閃耀。似乎一切要求都難不倒她,一切標準她都可達到,但她從沒想過的是,萬一即便自己是夜明珠,別人也不要呢?
對職業人來說,我們究竟要做些什么,才可以讓自己的職業生涯走得順利、從容?才可以讓自己少一些職業倦怠,多一些力量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從戰略上,我們首先要明確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自己的長期目標是什么,并據此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從戰術上,我們需要保持學習成長,不斷提升能力,同時積極構建支持性的人際網絡等。
然而,我想說的是,我們首先需要,并且可以作為一個人一樣活著。
在企業實踐領域,存在兩種對人的隱喻:其一將人看作世間一種特殊的存在,人有自主性,需要被尊重和溫暖;其二認為人如同機器,與物并無不同。這兩種對人的隱喻源遠流長,其區別在于:
?人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
?人究竟能掌控命運,還是被環境所改變。
?人究竟是有著自主意識和七情六欲的真正的人,還是僅僅是資源或工具。
?人的一生究竟是為了在綻放自我的同時造福他人(哪怕因此而冒險),還是為了換取成就、地位、金錢,或為了避免失敗、懲罰、風險。
當以不同隱喻看待自己時,一個人或生長為“‘萬物皆備于我’地主動創造”的生命狀態,或墜入“沒有主心骨地疲于應對”的境地,這從根本上影響了一個人對事業成功和美好生活的不同定義及由此而擁有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