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西歸(求追讀!)
- 晉末扶風歌
- 劉十九君
- 2072字
- 2024-01-25 20:54:13
而劉群就是拿捏了這一點,通過授田的方式,吸引三臺流民前往并州。
至于為什么僅僅數畝田地便能使先前強硬的三臺流民軟化下來。
蓋因晉末戰亂頻發,百姓離散使西晉初的頒發的占田、課田制被嚴重破壞。
北方原有的土地制度被破壞后,當權者為了盡快恢復生產,紛紛重新啟用曹魏的屯田制。
并州的劉琨也不例外。劉琨自光熙元年出鎮并州后,便于太原招攬流民,屯田晉陽,使并州元氣得以漸漸恢復。
但與占田制相比,屯田制在本質是將原有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耕種,變成由官府主導的農業集體耕作。
屯田制變相地將百姓變為國家的農奴,控制其人身自由,壓榨其生產所得。
同時又嚴重打壓了農民的生產激極性,使百姓頗為怨恨。
饒是劉琨,雖不似前代那樣壓榨屯田客,但官民所獲,也來到了官七民三,引得百姓有所怨言。
現在劉群遷三臺流民至并州,其自然也要淪為屯田客,雖不用再流離失所,風餐露宿,但屯田也非輕松。
但劉群為了吸引三臺流民遷往并州,給了他們一個機會。
先遷并州者,可得田地,則不必成為屯田客,而可以作為自耕民,自給自足,這才引得人們趨之若鶩。
畢竟流民也非癡愚之人,是作官府的農奴,還是自耕民,恐怕沒有會選擇前者。
待清點完人數,第一批愿遷往并州的約兩萬人,第二批則是三萬,剩下五萬余人則將最后西遷。
劉群與溫嶠之前就談起過如何遷徙這十萬人。
三臺流民十萬之眾,不可能直接一起遷往并州,不然并州還未到,流民在路上一旦發生動亂,根本控制不住。
分批遷徒才是上上之策。
是夜,月光灑在三臺舊址,早已淮備多時的三臺流民們,踏上了前往并州的道路。
劉群命劉希率四千軍士,護送著流民西遷。
幸虧魏郡至樂平郡不過數百里,又有軍士看守,一路之上,頗為順利,幾無動亂。
數日之后,第一批流民便到達了并州。
有了第一批的順利遷徙的經驗,第二批流民也是很快把被遷徙到了并州。
當劉群、溫嶠率著最后一批的五萬流民離開鄴城時,劉演親自在鄴城廣德門外為其送行。
“公度,此去一別,你我兄弟不知何時再能相見?!”
“待父親穩定并州,積蓄力量后,堂兄于魏郡與我并州南北夾擊匈奴之時,便是你我兄弟相見之日!”
“哈~!”
“好,為兄便等著那一日!”
“公度,珍重啊!”
劉演不舍地向劉群道別,于廣德門外看著劉群大軍走遠,消失于遠方。
劉群一行人沿著漳河西歸,流民被七千軍士夾在中間前行,亂中有序,秩序井然。
遷徙過程中,流民之間必然是有小沖突存在,但皆被劉群雷霆般鎮壓。
而這五萬流民,因出發前被劉群特意拆分,摻沙子于中,往冀州人里加入三魏人、外鄉人,三魏人里加入冀州人。
使其不能抱團取暖,向劉群示威,只能老實地遷往并州。
遷徙之旅開始還是順利,但到廣平郡境內之時,意外便發生。
劉群派出的哨騎回來稟告道:“府君,五十里外有可疑的游騎出現!”
“怕是無須幾個時辰,便會發現我大軍蹤跡!”
果然,該來得還是要來,劉群先前遷民順利,無人阻撓,乃是因為石勒部正與王浚大軍于廣平郡渚陽激戰。
廣平郡原為游綸、張豹所占據,其擁眾數萬,自立一方,后依附王浚,受其官爵。
石勒至河北后,聽取謀士張賓之言,發兵攻之,才占領了廣平郡。
而平日視冀州為禁臠的王浚自然不會容忍石勒與其搶占冀州,于是遣都護王昌及遼西郡公段疾陸眷等發兵討之。
兩軍對壘于渚陽,起初石勒軍在段疾陸眷所率的段氏鮮卑面前,不堪一擊,連敗數戰。
王浚軍將其合圍于渚陽城內。
按常理,石勒坐困孤城又于外援,兵敗只是時間問題。
但張賓又站出來獻策,于城墻暗鑿二十條暗道,埋伏粘銳于其中,待兩軍交戰之時殺出,一戰而破之,石勒才轉危為安,戰勝了王浚軍。
石勒逼退王浚軍后,收到密報,并州正從魏郡遷民西歸,勃然大怒,當即發兵討之。
石勒視王浚、劉琨為大患,決不會讓其順利遷民。
故遣大將孔萇率兩千騎追討之。
眼見孔萇的哨騎快發現自己了,劉群對溫嶠說道:“太真,石勒部正欲追討我大軍!”
“按現在的速度來看,怕是來不及在其追上之前,返回樂平了!”
“我決心率軍士于此埋伏,將其困于此地,為大軍爭取時間!”
溫嶠頗為贊同地點頭,但卻反對由劉群留下。
“公度,汝為一軍之帥,萬不能有什么閃失,還是我留下吧!”
“哈~”
“太真,于政事而言,汝在我之上!”
“但只言軍事的話,群歷經晉陽、雁門二戰,久于軍旅之中,汝是不及我!”
溫嶠還想爭辯,劉群佯裝發怒道:“溫太真,吾才是一軍之帥,難道你想抗命嗎?!”
“諾!”
溫嶠無奈應道,但在上馬臨行前,還是擔憂地說道:“公度,形勢不對,切莫久戰!”
“吾明白!”
溫嶠率著流民大軍繼續向西,留下四千軍士給劉群埋伏石勒軍。
劉群帶著劉希、周宏兩將,勘察起附近地形。
此處位于廣平郡涉縣之南,清漳河河谷之中,兩側有小山環繞。
劉群三人沿著河谷向東行不久,便發現一狹窄之處,只有兩、三丈之寬。
劉希見此處險峻狹窄,便向劉群建言道:“府君,此處地勢險峻,又是敵軍必經之處!”
“希以為我軍可于此設伏,居高臨下,將其困于其中,必是能成!”
“宏也贊同劉中郎將!”
“噢?”
“子博,有何高見?!”
“此處狹窄,最窄僅兩、三丈,進易退難,于小山之上,以弓弩,滾木擊之,敵軍必潰!”
“子博,子望之想,亦是群之想!”
“好!于此設伏,定讓其有來無回!”
劉群軍而后便著手設伏,靜待石勒軍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