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科學聚焦

自人類歷史有記載以來,人們就對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充滿熱情。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所能提出的問題以及回答問題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復雜,研究設備越來越精密,涉及的專業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幾千種專業刊物,無所不包的廣泛領域,種類繁多的從屬學科,這一切都在積極地研究著這個我們身處其中的世界。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使用跨學科研究的方法來獲取知識。正如我在《人際關系與大腦的奧秘》一書中所分析的,這種方法基于這樣一種認識,即世界是一種包括人類經驗在內的相互聯系的“現實存在”,只有通過仔細、深入的研究才能獲得更為深刻的認識。然而,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就像古老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里說的那樣,那些盲人摸到的都只是大象的一部分,他們的感受和看法也只能反映部分客觀現實。把每個盲人對大象的感受結合起來,才能產生一個完整的大象形象。

跨學科的出發點在于,從眾多相對獨立的學科中找到交叉點,然后把這些相互關聯的研究結合起來。進化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在他的著作《知識大通融: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Consilience:The Unity of Knowledge)中說過,由于各學科之間的相對獨立性,知識的融合在學術背景下不太容易實現。然而,跨學科方法能在這種獨立性之間架起橋梁,從而推動科學進步。

本書將引用從人類學到心理學,從腦科學到精神病學、語言學與教育學,再到人際交流方式的研究成果進行探討、分析。這種跨學科方法已被美國心理與文化研究基金會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文化、大腦與發展中心運用于教學實踐。校方為對跨學科感興趣的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專門的教學和訓練方法,以培養新一代的跨學科研究人員、教師以及實踐者。

依戀、思維與大腦:人際神經生物學

幾千年來,人們從未停止過對人類本性的研究。人的內心往往被定義為靈魂、心智或者思維,而且人們普遍認為它是由大腦活動產生的一種功能實體。大腦是身體的一種協調系統,對此神經科學已經有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腦科學則主要探索大腦神經通過發出信號而產生思維這一過程。

與此同時,相對獨立的心理學則從各種維度,比如記憶、思維、情緒以及成長等方面對人類進行探索。我們對孩子成長的認識,也因其分支學科“依戀理論”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比如,“依戀理論”的研究針對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會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提出了新的觀點。研究證實,孩子與其照顧者的關系和交流模式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心理成長。

我們可以把對大腦如何產生思維活動(神經科學)與人際關系如何影響心理活動(依戀研究)的研究結合起來。這種結合是人際神經生物學的本質所在,它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框架,讓我們對孩子與父母的生活經歷做出分析。

人際神經生物學對成長產生影響的研究基于以下基本原則:

· 思維是涉及能量和信息流動的一種作用過程。

· 思維(能量和信息流動)能在神經生物學的作用屬性與人際交流中產生。

· 思維是在基因控制的前提下,大腦對長期的生活經歷做出反應而形成的。

盡管科學家認為,神經網絡的信號發送模式產生了“思維”——一種容易受外界影響的心理活動,比如注意力、情緒以及記憶——但是我們對大腦如何產生這種心理上的主觀感受并不了解。人們對大腦與思維的關系的一種認識是,思維是能量和信息的流動。比如,你能從外界觀察到的思維能量可以是物理屬性上你的嗓門大小,也可以是你與他人交流時的語氣強度。神經科學家一般使用大腦電子掃描(可以顯示出相關區域的化學物質含量變化或血液循環的加強程度,由特定區域的代謝增加量決定)、腦電波或顯示腦波示意圖對大腦各區域消耗的能量大小進行測量。

思維里信息的流動是指你正在閱讀的這些文字的含義——是含義,而不是書頁上的墨水或者這些文字的發音。含義是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如何賦予文字含義將直接影響著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和認識。對大腦而言,信息是由各種回路里神經元的信號發送模式產生的?;芈返奈恢貌煌?,信息的種類也就不同(視覺或聽覺);特定的信號發送模式決定了特定的信息(認出某物體是埃菲爾鐵塔,而不是金門大橋)。

在所有剛出生的動物幼崽中,人類嬰兒是最不成熟的物種之一。剛出生的嬰兒,其大腦發育非常不完善,必須依賴成人的細心照料才能成長。隨著不斷的成長,孩子的大腦必定會發育得越來越復雜,這種發育依賴于基因信息和生活經歷的共同作用。換句話說,嬰兒大腦的欠發育意味著生活經歷將在大腦各種功能的形成上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經歷甚至會影響大腦的構造,這種構造決定了人們對生活經歷的感知和記憶方式。

成人的照料能促使孩子形成生存所需的心智工具。對父母的依戀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并在情緒調節、思維產生以及與他人的情感聯結上形成高度靈活的適應能力。神經科學研究證實,這種心智的適應能力來自大腦內特定神經回路的協調作用。除此之外,依戀研究也發現,與父母的相處能使孩子健康成長,完善其心智。如果按照人際神經生物學的跨學科方法把這兩個相對獨立的研究結果結合起來,就可以發現依戀關系極有可能提升大腦在情緒、認知以及人際交往方面的協調能力。

記憶、大腦與成長:經歷如何影響我們的成長

生活經歷通過改變神經元之間的聯結方式而不斷改變著大腦結構。對于某個特定的大腦,“經歷”在微觀上是指神經元發出的離子信號在神經纖維(由數以億計的大腦細胞相連形成)上的一種運動。我們知道,大腦內的神經纖維總長超過300萬千米,而且,在大腦內200億個神經元中,幾乎每一個都與1萬個左右的神經元相互聯結。這種萬億計的神經突觸的相互聯結形成了像蜘蛛網一樣復雜的神經網絡。因此有人估計,大腦內神經元的信號發送模式大約有10的100萬次方之多。因此,人類大腦被認為是宇宙萬物中最復雜的事物。

記憶的工作方式依賴于神經元聯結的改變。如果神經元因為某件事被激活,與這件事有關的記憶就會產生。比如,如果一只狗咬了你,同時你又聽到了煙火聲,那么以后再看到煙火時,你在心理上就可能出現疼痛和恐懼的反應。加拿大內科醫生兼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研究了半個多世紀之后,發現這種相互聯系的記憶的產生是“神經元相互發送信號、相互聯結”的緣故。最近,精神病醫生兼神經科學家埃里克·坎德爾證實,當神經元重復發出信號(即被激活)時,神經元核內的基因信息就會被“打開”,進而指示合成新的蛋白質,促使新的神經元突觸聯結產生。神經發送信號(經歷)開啟基因遺傳機制,從而使大腦改變其內在的神經聯結(記憶)。埃里克·坎德爾因這一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大腦的發育往往伴隨著神經元的生長及新神經聯結的形成,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科學告訴我們記憶與成長往往是相伴發生的——經歷影響著大腦結構的發育。雖然基因決定了大多數神經元的聯結方式,但同樣重要的是,生活經歷通過激活基因的表達,也影響著這種聯結過程的發生。事實上,生活經歷確實影響著大腦的構造,它有其生物學上的意義。我們如何照料孩子會影響他們大腦的發育,進而影響他們的成長。

在正常情況下,大腦由于受到基因的控制都能健康地發育——我們只需給大腦提供一種互動和反思的外在經歷,這也是使孩子的大腦朝著社會化方向發育所需要的。

經歷與記憶

記憶是生活經歷影響神經元聯結的一種方式,所以大腦內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后出現的神經元信號發送模式,都會隨著生活的變化而發生特定的變化。如果你從來沒有聽說過金門大橋,那么當你讀到這個詞時,你的反應就會與住在舊金山的人不同,他們能夠輕易地認出這座橋,并產生感受、情緒以及與橋相關的其他聯系。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有著巨大的區別。嬰兒的神經回路雖然處于發育狀態,但是它們已經開始以內隱記憶的形式發揮作用,這種記憶形式從出生起甚至可能在出生前就存在。內隱記憶往往能夠體現大腦以心智模式對外在經歷進行概括的方式。

外顯記憶雖然也使用基本的內隱編碼機制,但除此之外,其對信息的處理還需要協調區域——海馬的參與,而且這種處理與幼兒1歲半以后此區域的成熟度有關,此時幼兒的外顯記憶才真正形成。隨著海馬的生長,思維逐漸能夠將內隱記憶的各獨立要素聯系起來,并能對生活經歷進行總結,并據此形成神經表征。這就是實際經歷轉變為親歷式外顯記憶的重要過程。海馬因此作為一種“認知圖譜”,與大腦的感知力(視覺、聽覺和觸覺)及思維觀念(想法、意見和理論)共同作用,進而產生具有關聯性的神經表征。

幼兒2歲時,大腦前額葉皮質的進一步生長使其自我感和時間感慢慢形成,幼兒開始感受到親歷式記憶。在此之前,幼兒被認為是處于“嬰兒記憶缺失期”的初期,此階段雖然有內隱記憶存在,但親歷式外顯記憶還不能夠獲取。即使在親歷式外顯記憶出現后,幼兒還是很難連續而完整地記住他們5歲以前的事情。

年齡偏小的孩子往往通過假裝游戲對他們的生活經歷進行記憶處理。通過想象生活場景,他們能夠實踐新的能力,并在情緒層面認識和理解他們所處的社交世界。在假裝游戲中構建故事,在幻想中進行假設,這也許是我們在思維模式上對生活經歷做出的一種“理解”,并把這種理解根植入我們的自我意識。

上學后,幼兒的胼胝體和前額葉皮質逐漸成熟,隨之產生記憶的固化作用,使幼兒開始從時間跨度上理解自我,并產生一種框架式自我認知,即“親歷式記憶”。這種神經生物學意義上的發育成熟也許解釋了為何在成長初期,人們難以提取自身的親歷式記憶。記憶的固化作用使我們可以產生親歷式自我意識——這種意識在生活經歷中形成,并隨著我們的不斷成長而持續地發生變化。

讓人恐懼的生活經歷與正常的生活經歷相比,會對孩子記憶的形成造成更大的影響。這種未能妥善處理的精神創傷會阻礙正常的記憶編碼和存儲過程,比如不堪忍受的生活經歷會阻礙海馬對輸入信息的處理,從而影響記憶編碼的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外顯記憶的處理會遭到破壞。另一種破壞機制是分散注意力,即人的意識知覺只集中在非創傷遭遇上。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缺乏意識知覺,海馬的功能會遭到破壞,進而影響外顯編碼的進行。

這兩種破壞機制都有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當人們提取內隱記憶時,會感覺記憶像泄了閘的洪水一樣充斥腦海,卻感受不到任何具體形式的回憶。并且,由于內隱記憶各要素之間缺少聯系(由海馬的編碼作用形成),人們無法通過某種特定的背景去理解這些記憶。內隱記憶如果不經過外顯處理,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就會突然闖入人的腦海,而且很可能造成刻板的內隱式心智模式,從而對父母與孩子間的交流造成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白县| 新邵县| 扬中市| 苏尼特左旗| 鄂托克前旗| 贞丰县| 安福县| 瓮安县| 景宁| 如东县| 安宁市| 辉县市| 阳泉市| 鹰潭市| 梅州市| 双桥区| 深圳市| 屏山县| 昌都县| 张家界市| 子洲县| 新和县| 河东区| 剑河县| 宁化县| 梅河口市| 肥城市| 曲阜市| 荥阳市| 丁青县| 郧西县| 临澧县| 漳州市| 乌拉特前旗| 榆林市| 通化县| 崇礼县| 台北市| 广昌县| 石楼县| 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