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產業化的前景很美好
“近年來,我在進一步深入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研究大腦的核心目標是理解復雜的神經環路和網絡控制我們認知與行為的根源,但是現有神經科學實驗對行為觀測和定量描述的技術還停留在很粗糙的階段。”腦所研究員蔚鵬飛坦率地說。目前,光遺傳學、高通量神經電極、活體顯微成像等新技術在神經科學領域獲得突破性變革,用人工智能手段精準地觀察和分析動物行為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2021年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最新論文,是蔚鵬飛與王立平研究團隊歷時兩年的合作成果。他們自主研發的行為采集設備,能夠獲取動物三維的運動姿態,并根據動物行為構造類似語言一樣的層次結構,提出了一種層次化動物行為分解模型,將連續、復雜的行為簡化為可以被人們理解的動作模塊。該研究已對自閉癥模型小鼠進行了行為鑒定,成功在亞秒級實現自動精確識別其特征性的行為。
“這不僅僅是一篇學術論文,而且是一項可能產業化的科研成果,針對臨床前藥物的評估,必須以實驗動物的行為進行分析,我們的成果為動物行為觀測提供了更科學的手段,因此科研機構紛紛向我們發來訂單。相信不久的將來,制藥企業也會與我們合作。”蔚鵬飛透露正在開展的產業化工作細節,“王立平所長帶領我們團隊成立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力爭把產學研鏈條打通,推動腦科學成果盡快產業化,我相信這項開創性的工作只有在深圳才能成功。”
與此同時,蔚鵬飛牽頭的另一項腦機接口技術類的項目也在開展產業轉化的工作。“多年以來,基于無創腦機接口技術上所積累的研究成果,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另一種應用方式,即通過無創神經電刺激調控的方式,干預人的腦電波,從而達到對認知和運動功能改善和強化的目標。”他帶著這項技術在2018年參加首屆“率先杯”未來技術創新大賽,獲得優勝團隊獎。
蔚鵬飛等人通過技術轉化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深圳中科華意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無創神經調控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一款可改善老年人認知功能的產品正在申請Ⅱ類醫療器械注冊證。該公司于2022年入駐腦創中心,并獲得1800萬元融資。
除了腦所的研究員創辦的企業,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還吸引了國內一流的創業團隊。比如,曾在中科院神經所共事過的三位神經生物學家張鳴沙教授、舒友生教授和吳思教授,在業內率先開發出具有國際水準的基于眼動行為的大腦生理和認知評估系統,可為輕度認知障礙(MCI)的大規模早篩提供高效的解決方案。他們創辦的北京集思明智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入駐腦創中心,在腦創中心的幫助下,幾個月的時間內,就成功地完成A+輪融資金額達2000萬元。
從哈佛大學歸來、負責腦創中心工作的黃天文研究員對入駐企業如數家珍。他介紹:“截至2022年5月,腦創中心孵化器和產業園首批已吸引超過20家企業落地,企業融資總額約2億元,估值超40億元。我們將在光明科學城探索打造‘Science-Hub-Ventures’,即‘科學+資源共享+資本’深度融合,‘創新、創投、創業’三創合一、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王立平研究員認為,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產業面向的是一片萬億美元級的藍海市場,而腦科學、腦認知、腦智能、腦疾病、腦技術與腦健康的研究正在醞釀著重大的應用突破和產業變革。作為科技史上最重要的領域之一,腦科學將成為下一個給人類社會帶來顛覆性影響的領域,也會成為未來國力、資本、人才的又一個競爭焦點。腦設施的建設為推動地方經濟產業創新、將深圳建設成國際科技與產業創新中心提供重要的科技創新支撐,也為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深圳市相關醫療器械和神經康復產業提供新的發展模式和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