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黃帝內經》談心臟

1.心為君主之官

(1)心為五臟之首,養護君主之官

中醫認為養生要養心、養身并重,而養身首先要養心。《黃帝內經》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命名為十二官,而心為君主之官。其中有這樣的描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君主,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全體國民的主宰者。把心稱為君主,就是肯定了心在五臟六腑中的重要性。

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是臟腑中最重要的器官。《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然與五臟都有關系,但主要還是歸屬于心的生理功能。如果心臟發生病變,則其他臟腑的生理活動也會出現紊亂而產生各種疾病。所以,我們要時刻關愛自己的心臟,加強對它的養護。那么,怎樣做才能養護好這位嬌貴的“皇帝”呢?除了去醫院做系統檢查之外,平時應該注重自身的保養。下面幾點做法可供參考:

保持心情愉快

中醫認為“心在志為喜”,愉快的情緒對心臟是有益的。性格開朗、樂觀的人,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概率明顯低于正常水平。因此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善于做情緒的“管家”。當然誰也不會在生病的時候保持愉悅的心情,那么,至少要做到不悲傷難過。因為悲傷會讓你的病情變得更加嚴重。

心氣平和就是健康的最佳狀態

試想,一個人每日處在浮躁、煩躁甚至暴躁之中,時間長了肯定會情緒失調,臟腑也隨之失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往往無法避免,但用心平氣和來達到處事平和,則必須要心胸開闊、寬善待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以理智駕馭感情,以平和調節心志。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因憂郁而破壞自身的免疫功能,更會使血流貫通,真氣舒達,一和百和,身泰壽延。就像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曾在《閑情偶記》中說:“心和則百體皆和。”

合理的飲食為心臟護航

合理飲食能夠預防冠心病、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的發生。平時飲食要清淡,因為人體攝入過多鹽分會加重心臟負擔。不要暴飲暴食,要戒煙限酒。多吃一些養心的食物,如杏仁、蓮子、黃豆、黑芝麻、木耳、大棗等。

夏天尤其要注意養好心臟

按照中醫五行理論,夏季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所以養心成為夏季保健的重點。夏季因為出汗較多,如不注意及時補充水分,會引起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增高,致使血管栓塞,極易引起心肌梗死和心臟猝死。因此,夏季要多喝水,養成睡前半小時和清晨起床后喝水的習慣,不要等口干舌燥的時候再喝。不要飲濃茶,要保證充足睡眠。

綜上所述,心作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主,它的生理活動是人體健康的關鍵所在,就像《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心的保養,保證自己的身心處于健康的狀態。

(2)心主血脈,養好人體的“生命之泵”

《素問·五藏生成》里提到“諸血者,皆屬于心”,以及《素問·痿論》中的“心主身之血脈”,都說明了心的一大主要功能—主血脈。心是整個血液循環系統的動力和中心,是保證血脈暢通的“生命之泵”。所以,養心第一步就是要促進血液循環,疏通血脈。

心主血脈,其實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脈中運行,依賴于心臟的推動作用而輸送到全身。脈,即血脈,是氣血流行的通道,又稱為“血之府”。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它推動血液在脈管內按一定方向流動,從而運行周身,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中醫學把心臟的正常搏動、推動血液循環的這一動力和物質,稱為心氣。另外,心與血脈相連,心臟所主之血稱之為心血,心血除參與血液循環、營養各臟腑組織器官之外,又為神志活動提供物質能量,同時貫注到心臟本身的脈管,維持心臟的功能活動。因此,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脈管內正常運行。

由此我們也可以從人體的脈象上推斷出心氣的強弱,如果心氣旺盛,心血充盈,則血脈通暢,此時的脈象平穩有力;如果心氣虛弱,心血不足,則血脈滯澀,其脈象無力,甚至沒有穩定的節律,人會感到心悸;再甚者,如果心血瘀阻,就可能出現心口悶痛、臉色青紫等現象。而且,心主血脈的功能失調與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

心主血脈讓我們明白了心在血液循環系統中的重要性,在心的主宰下,在心氣的推動下,血液于脈中運行,到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如果心主血脈的功能失調,就會產生氣滯血瘀、心脈痹阻、脈道不通等狀況,最后可能發展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表現和心主血脈功能失調所引發的癥狀非常相似。大量循證醫學證明,動脈粥樣硬化并不是老齡化的必然結果,可以用藥物進行預防與治療。

《黃帝內經》中還提到“心主血脈”“脈舍神”,所以,“心主血脈”與“心主神志”二者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心血既參與血液循環,營養各臟腑組織器官,同時也向神志活動提供物質能量。此外,心血還會貫注到心臟本身的脈管,維持心臟的功能活動。而心神的變化也會使血脈隨之發生變化,如心血不足,會出現心煩、失眠、多夢健忘、心神不寧等神志的異常表現,這時就需要養心血安心神;反過來,若因某種原因導致精神受刺激而出現心神不寧,也可引起心血在脈中流動加速,表現為脈跳速率增加等。

(3)心藏神,養心最重要的是養神明

《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所謂“心藏神”,是指精神、思維、意識活動及這些活動所反映的聰明智慧,都由心所主持,也就是中醫上所說的“心主神明”。神指精神意識,《素問·八正神明論》曰:“帝曰:何謂神,岐伯曰: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準確地闡述了神明的生理功能,包括人的感覺、知覺、注意、思維、記憶、智能。心神不僅主導了臟腑功能活動的協調,同時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以及由體驗而產生的情感,也都是在心神主導之下,以五臟為生理基礎而產生的。而明則是一種現象,可彰顯日月之光輝,陰陽之有序,故“神明”就是指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則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則神志異常,出現驚悸、健忘、失眠、癲狂等癥候,也可引起其他臟腑的功能紊亂。另外,心主神明還說明,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統率各個臟器,使之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各種復雜的生理活動,以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如果心臟出現病變,其他臟腑的生理活動也會因此出現紊亂,進而產生疾病。因此,心重要的一點是養神明。

中醫學認為,“神”在人的生命中具有重要作用。神,只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亂。傷神則神衰,神衰則健忘失眠,多夢煩亂;神不守舍則發為癲狂,甚則昏厥。安神者在于七情適度,喜、怒、憂、思、悲、恐、驚各有法度,適可而止。古往今來,醫家、道家、養生家都十分重視精神調養,重視精神治療和心理養生的作用。著名醫家石天基作了一首《卻病歌》:“人或生來氣血弱,不會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樂;心一樂,病都卻。心病或將心藥醫,心不快活空服藥。且來唱我快活歌,便是長生不老藥。”因此,養生首先要修德養性,培養情操,健腦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壽。

《黃帝內經》里也有一種可以長壽的養神之法—“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要學會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欲望。雖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欲望,甚至是貪婪,如果不懂得節制,我們的身體遲早會被欲望之火燃盡。所以,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欲望,保持心境平和、精神恬淡,才是養神養心的關鍵。名醫扁鵲也支持《黃帝內經》的這種養心調神法,他提倡淡泊名利、不求聞達、追求心靈的內在平衡與和諧。但要達到這種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可以從調節情志開始,一步步調養自己的精神。

(4)心與小腸相表里

中國有個成語叫“心腹之患”,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或者泛指最大的隱患。現在用來形容問題的嚴重性。那么,古人為什么要把心和腹連在一起呢?所謂“心”,即指心臟,對應手少陰心經,屬里;“腹”就是指小腸,為腑,對應手太陽小腸經,屬表。“心腹之患”就是說,互為表里的小腸經與心經,它們是一個整體,誰出現了問題都是很嚴重的。所以,養護小腸經也是養心的一大關鍵。

中醫理論認為,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變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腸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并對其做進一步消化,將水谷化為精微。《黃帝內經·素問》也有相關記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的這一生理功能異常,可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另外,小腸經也是心臟健康的“晴雨表”。現在很多人工作時整天守在電腦旁,經常會肩膀酸痛,如果不知道休息和保養,發展下去,就會導致后背痛,接下來是脖子不能轉動、手發麻。西醫通常會將這些癥狀診斷為頸椎病,其實,這大多數是心臟供血不足,造成小腸氣血虛弱所導致的。想知道自己的心臟供血是否充足,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在胳膊肘的略下方有一根“麻筋”,小的時候打鬧玩耍經常會碰到它,總會過電般一麻到手。這條“麻筋”就是小腸經的線路。你可以用拳頭打一下這條“麻筋”,看看能不能麻到小手指。如果一麻到底,證明你的心臟供血能力還是不錯的;如果只痛不麻,那你的心臟已經存在供血不足的情況了。另外,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測試法,即行個軍禮,看看上臂靠近腋下的肌肉會不會很松弛,松弛就代表此處氣血供應不足了。

生活中,多種原因可引起小腸消化功能與吸收功能分別或同時減損,以致腸腔內一種或多種營養物質不能順利透過腸黏膜轉運進入組織而從糞便中過量排泄,從而引起營養缺乏的一系列綜合征,被稱為小腸吸收不良。它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臨床表現以慢性腹瀉、消瘦、乏力、腹脹、胃炎、貧血為特征。糞質稀薄油膩多脂者,稱為脂肪瀉。在重度腹瀉時,應臥床休息,勿食生冷、硬滑、油膩食物。寒證腹瀉不忌姜、椒、蒜等辛辣之品,但也不宜多食,熱證腹瀉者則不宜食這類食品。飲食宜少渣,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為宜。

總之,知道了小腸經是心臟健康的“晴雨表”,就要對它多加關注。通過小腸經,我們可以預測心臟的功能狀況,還能夠用調節小腸經的方法來輔助治療心臟方面的疾患。善待小腸經也就是養護心臟,二者相表里,不要因為對于小腸的忽視而給自己的健康造成“心腹之患”。

(5)五臟主五官,舌為心竅

《黃帝內經》認為,五臟與五官是相對應的,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肺開竅于鼻,腎開竅于耳,肝開竅于目。而“舌為心竅”之說也是源自于此,心的精氣盛衰及其功能變化可以從舌的變化上顯現出來。因此,一個人如果出現口舌生瘡、口腔潰瘍等癥狀,中醫會認為該人的心火過旺。

舌與心的關系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得到具體了解。

①舌與心之間由經脈連接,《靈樞·經脈》中說:“手少陰之別……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

②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脈,而舌包含很多血管且沒有表皮,所以能更加靈敏地反映出心主血脈的功能狀態。

③《靈樞·憂患無言》中說:“舌者,聲音之機也。”所以人類的語言表達與舌的關系密切,而語言表達依靠心神控制,所以可以從語言表達上看出心主神志的功能狀態。

④舌最大的功能是對味覺的掌控,心主血脈,心之氣血通過經脈到達舌,使它可以鑒別出不同的味道。

由此可以看出,舌不僅在經脈上與心相連,就連它的功能也依賴于心。因為二者互相對應,所以我們平時可以從舌的生理狀態或敏感程度看出心的功能情況,比如通過看舌質和舌苔,就可以得知心臟的現狀。

首先,看舌質。如舌胖嫩或發紫發黑,說明心陽不足;如舌呈絳紅色,說明心陰不足,舌顏色暗淡,則心血虛;舌紅腫、生瘡、疼痛,則心火上炎;舌上有瘀斑,則心血滯澀、瘀阻。相對應地,心氣和順,舌就能嘗出不同的味道;心主神志功能異常,可能會導致說話障礙,話講不清,意思表達不到位等。

其次,看舌苔。一般情況下,舌苔應是淡淡的薄白,是濕潤的,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發黃而舌質還是紅色的,說明是體熱所致;舌苔發白,說明體內有寒;舌苔發黑,說明體內寒氣過重,脾胃的消化功能很差;沒有舌苔的情況通常出現在久病虛弱的人身上。

除此之外,如果心火過旺,除了表現在舌上,還會出現小便短赤、灼熱疼痛等小腸熱證,這叫作“心移熱于小腸”。因為心與小腸相表里,如果小腸實熱,也會順經上于心,出現心煩、舌尖潰瘍等癥狀。因此,當出現這些情況時,在治療上既要清瀉心火,又要利小便以清利小腸之熱,給邪以出路,相互兼顧,才能有成效。

2.人體的春夏秋冬:心主夏,重養“長”

(1)心與夏季相應,夏季養生重在養心

人體五臟之中,心與夏季相同,也就是說夏季的氣候特點有益于心的生理功能,并可保證其正常發揮。《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心主夏。”《素問·六節藏象論》里也講:“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下氣。”正如諸多醫家所指,“夏主火,內應于心”,既然心與夏季相應,那么,夏季養生的關鍵自然就是養心了。

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只要一到夏天就會覺得心煩氣躁。長輩人會告訴你:“心靜自然涼。”話雖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就算待在空調房里,還是會覺得心神不安。這是因為夏季屬火,又因火氣通于心,心性為陽,所以夏季的炎熱最容易干擾心神,使心神煩亂,總覺得心里不得安寧,而心煩就會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會加重心臟的負擔,誘發疾病。因此,夏季是心臟病的多發季節。夏季養心先要做到心靜,想要心靜,首先,應該懂得清心寡欲,因為心中少一分欲望,就會少一分煩惱,也就不會傷及心臟。其次,閉目養神也是養心的好辦法,因為閉目養神可以幫助人排除心煩雜亂。

夏天人們也容易心火過旺,吃些味苦的食物有助于削減心火。因為夏季氣溫較高,出汗較多,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說:“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但是飲食又不可過寒,因為人體實際處于外熱內寒的狀態,所以冷食不宜多吃,多食則傷脾胃,會引起吐瀉。此時應食西瓜、綠豆湯、烏梅等解渴消暑。食療宜選荷葉、茯苓、涼拌萵筍等,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補虛損、益脾胃的功效。總體上說,夏季的飲食要以清淡為主,還要注意飲食衛生,不要吃變質的食物。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勞逸結合,因為夏季天氣炎熱,所以盡量避免在烈日或持續高溫下工作,注意午休,晚睡早起。睡覺時不要貪涼,最好不開電扇,不露天睡覺。夏季容易中暑,人們可以用多吃防暑食物、保證睡眠等方法來避暑。另外,運動要避過高溫時間,清晨和黃昏是最好的鍛煉時間。運動時間不宜過長,強度不宜過大,可以通過散步、打太極拳等輕緩的運動達到鍛煉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運動后,不要飲用大量的涼開水,也不要用冷水沖澡。

(2)夏季養心切記要“平和”

夏天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炎熱,夏天人體最大的特點是煩躁,所以夏季情志養生要像《黃帝內經》所說的那樣“使志無怒”,保持平和的心態和愉悅的心情。說到“平和”二字,不得不提“藥王”孫思邈的養生秘訣,孫思邈活到了一百多歲,其養生秘訣就是他倡導的“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少欲、少怒”。通俗地說,“十二少”的精華就是“心氣平和”,從心理上、思想上盡量減少對身體不利的意念。

所謂心氣平和,就是保持體內平衡、心順氣暢。平和的心態避免了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哀傷肺,過樂傷腎。人體的免疫力就能提高,疾病就難上身,自然利于身體健康。心氣平和還能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因此,要維護良好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必須對身體的活動、言語及思想有所節制。正如一個人不要到有險情的水中游泳,不要坐有危險的船一樣。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一想再做。這句話闡明了“心氣平和”,一切要從每一細微處做起,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為人處世,心中還應常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浩然正氣常存我心,自然“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元氣充沛,臟腑功能好。所以,要做到“心氣平和”還要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于克制,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處理好人際關系。

當然,真正做到“心氣平和”是很不容易的,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很大,甚至超過了生理因素。醫生在就診的病人中發現,一些功能性疾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經癥、偏頭痛、消化不良等,可以稱之為心理性疾病。某些器質性疾病,如潰瘍病、高血壓、冠心病的產生和加重,也與心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所以,平和的心境也是抵御疾病的有效良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就是第一步。

夏天尤其需要心靜,靜則生陰,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靜則神安,哪怕只有5分鐘都可見效。如果感到心情煩躁,不能靜下心來做事,不妨先停下手邊的工作閉目養養神,因為閉目可幫助我們排除雜念。也可以在樹蔭下或屋內靜坐15~30 分鐘,或聽聽悠揚的音樂,看看優美的圖畫,也可以選擇釣魚或打太極拳等,都有利于心靜。

夏天在炎熱中尋一份寧靜,做到平心靜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給心臟太多的負擔,也不為健康找麻煩,只要達到這種境界,也就找到了夏天最好的養生法。

(3)病由心生,炎夏要學會釋放壓抑的情緒

說到夏天的氣候,人們腦海里馬上會出現“炎熱、驕陽、雷雨”等詞語,這些確實是夏天獨有的,而熱也是夏天的特色,尤其是雨前那種悶熱的天氣,不僅讓人覺得身上黏糊糊的很難受,連心里也感到壓抑,對養心來說是沒有好處的。

夏天本來就是人們脾氣最容易爆發的季節,壓抑的心理只會讓這種情況更加糟糕。壓抑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社會心理。心理學上專指個人受挫后,不是將變化的思想、情感釋放出來,轉出去,而是將其壓在心頭上,不愿承認煩惱的存在。壓抑能起到減輕暫時焦慮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變成一種潛意識,使人的心態和行為變得消極和古怪起來。通常表現為心情沉悶、煩惱不堪、牢騷滿腹,時不時有股無名火,似乎一切都令人生厭,既不能分享他人的喜悅,也不能分擔他人的憂愁,對他人的喜怒哀樂無動于衷,難以產生共鳴,失去廣泛的興趣,成天拘泥在自我約束之中,心中似有塊石頭難以消除,嚴重時還會有絕望之感。尤其在夏季,外熱內燥,更容易讓人產生這種壓抑的心態。所以,釋放內心的壓抑,是夏天一定要學會的養生方法。

傾訴法

傾訴,對緩解壓抑情緒有很好的作用。當一個人的心理負擔過重,感覺快要透不過氣來的時候,一旦有人能耐心聽他傾訴,他就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終于被理解的感覺,內心有一種欣慰之感,進而使壓抑感得到緩解,心理上似乎感到一種解脫,還會產生某種感激之情,愿意說出更多心里話。所謂“一吐為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眼淚法

痛痛快快大哭一場也可以幫助我們發泄壓抑的情緒。在親人面前痛哭,是一次純真的感情爆發,如同夏天的暴風雨,越是傾盆大雨越是晴得快。許多人在痛哭一場之后,覺得暢快淋漓,壓抑的心情也會隨著淚水的落下而釋放出來。研究證明,眼淚中含有一些生物化學物質,它們能引起血壓升高、消化不良或心率加快。把這些物質排出體外,對身體是有利的。

運動法

心里壓抑的時候找不到出口,學習和工作都進行不下去。這時候不妨跑到其他地方宣泄一下,或者干脆出去跑一圈,做一些能消耗體力又能轉移自己注意力的運動,踢足球或打籃球都是不錯的選擇。特別是在活動中與他人的合作和接觸,又讓我們有了新的交流。當你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時,你會感到精疲力竭,相信這時你的壓抑情緒已經基本被撫平了。

病由心生,醫學證明,人類70%~80% 的疾病都由情緒引起,中醫心理養生以《黃帝內經》為源頭,提出“養生要養心”的觀點。內心的壓抑是疾病的溫床,所以,要像夏天的暴雨一樣將壓抑的情緒釋放出去,身體才能得到陽光的普照,健康一生。

(4)荷葉養心又祛火,伴你清爽一夏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樣的名句相信大家都知道,荷花、荷葉構成了夏天的特色美景,殊不知,那“無窮碧”的荷葉除了在視覺上給人帶來清涼爽快的感覺外,在飲食和藥用方面也是養心祛火的佳品。

荷葉入藥首見《食療本草》。一般6~9月采收,除去葉柄,曬干,新鮮的葉子隨時采用。中醫認為,荷葉味苦微澀,性涼、平,歸肝、脾、胃、心經,有消暑利濕、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療暑熱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以及血熱引起的各種出血癥。而荷葉的祛火功能更讓它成為夏季首選的養心食物。

荷葉色青綠,氣芬芳,是傳統藥膳中常選用的原料。近代研究證實,荷葉有良好的降血脂、降膽固醇和減肥的作用,其食療范圍進一步擴大。比起大眾熟知的夏季飲品綠豆湯,荷葉茶或荷葉粥的消暑作用也毫不遜色,而且清香開胃。若將荷葉、綠豆、大米一同煮成荷葉綠豆粥,祛暑清熱、和中養胃的作用更為明顯,老少皆宜,特別適于伏天食欲不振、發熱口渴的少兒食用。綠豆用水泡發后,另用水將綠豆煮開花,制成綠豆湯;粳米煮成稠粥,半熟時加入綠豆湯、冰糖,攪拌均勻,一起煮開;粥熟后,取荷葉1 張,趁熱蓋在粥面上,待粥變涼并呈淡綠色,即可食用。

荷葉還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減肥的功效,因此,高血壓、高脂血癥、肥胖癥患者,在夏季除了經常喝點兒荷葉粥外,還可以每日單用荷葉9克或鮮荷葉30克左右,煎湯代茶飲,如果再加點山楂、決明子同飲,則有更好的減肥、降脂、降壓之效。

除了荷葉外,《本草綱目》中記載說荷花、蓮子、蓮衣、蓮房、蓮須、蓮子心、荷梗、藕節等均可藥用。荷花能活血止血、去濕消風、清心涼血、解熱解毒;蓮子能養心、益腎、補脾、澀腸;蓮須能清心、益腎、澀精、止血、解暑除煩,生津止渴;藕節能止血、散瘀、解熱毒;荷梗能清熱解暑、通氣行水、瀉火清心。由此可見,荷花的全身無一不可入藥,可以說處處皆是寶,而且是非常好的養心祛火的藥材。

(5)聞聞花香,趕走夏日心煩

消除夏天的煩躁情緒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聞一聞花香。清代醫學家吳尚先在《理瀹駢文》里說:“七情之為病,看花解悶。”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詳細記載了各種香料在“芳香養生”方面的應用。可見,用花草的香氣“解悶”確實是一種有道理可循且有效的辦法。

花向來是美好的象征,人們愛花贊花也是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對現代人來說,夏天一到,在緊張的工作之余,養些花草,不僅能夠調節生活,放松心情,還有助于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穩定情緒,有益于身心健康。

不同種類的花香對人體有不同的影響,我們只有在了解了它們的功效之后才能正確利用,方可達到養生的目的。比如,茉莉花香對失眠、焦慮、煩躁等癥狀的緩解效果堪比鎮靜劑;桂花香味聞之使人疲勞頓消,有助于治療支氣管炎;郁金香香味可輔助治療焦慮癥和抑郁癥;牡丹花香味可使人產生愉悅感,還有鎮靜和催眠作用;天竺葵花香有鎮定神經、消除疲勞、促進睡眠的作用;水仙和荷花的香味,使人感到寧靜、溫馨;薄荷香味使人思維清晰;紫羅蘭的香味會讓人感到溫馨、舒暢,很適合女性。

當然,有些花并不適合養在室內,有些花香也不適合長期聞。如夜來香在晚上會散發出強烈刺激嗅覺的微粒,使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感到頭暈目眩、郁悶不適,甚至會使病情加重;百合花香使人興奮,但聞的時間過長,會讓人感到頭暈;室內放一定數量盛開的丁香花,有預防傳染病的作用,但也不可多聞,否則會感覺頭暈;蘭花香聞久了會令人過度興奮而失眠;郁金香的花朵里含有一種毒堿,長時間與它接觸,會加快毛發的脫落。

總體來說,只要利用合理,花香的養生功效還是不錯的,忙碌的工作結束后,心情煩悶的時候,聞一聞清新的花香,既可以消除疲勞又能夠平和心境,而且輕松方便,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不僅是夏天,其他季節也可以根據需要在室內擺上幾盆不同的花卉,既美觀又養生,還可以利用現有的材料自制一些花草茶,不要放過任何一個養護身體健康的機會。

(6)夏季養心茶——解暑清熱,喝出“健康心”

夏季氣溫高,人會大量出汗以散發身體熱量,所以要及時喝水以補充體液,平時不妨多喝點兒茶。茶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飲料,因為它的文化和功效,至今仍是大家喜愛的飲品。茶的最早發現與利用,卻是從藥用開始的。《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晉張華《博物志》也同樣有“飲真茶,令人少眠”的說法。漢代名醫張仲景說:“茶治便膿血甚效。”可見,自古茶即為藥。

中醫認為,茶能消食去膩、降火明目、寧心除煩、清暑解毒、生津止渴。茶按照其性狀可分為清茶、花茶和紅茶,其中清茶、花茶性偏涼或居中,皆有以下養心功效:第一,提神醒腦,利尿強心。《神農本草經》說:“茶能令人少眠,有力,悅志。”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增進血液循環,興奮中樞,促進新陳代謝。第二,降低血壓,預防動脈硬化。飲茶能防止血液和肝臟中的烯醇和中性脂肪積累,增加血管壁的彈性,預防動脈硬化和腦出血。第三,清熱降火,止渴生津。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茶苦味寒,茶葉最能降火,火致百病,火降則上清矣。”喝茶的確有發汗解暑清心之效。

(7)夏季“降火”,一家老少皆不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養生總則。其中,春夏兩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階段,尤其是夏季,五行屬火,人體的代謝就像熊熊烈火一樣,是一年四季中最旺盛的階段。在炎熱的夏天,如果不注意飲食養生很容易“上火”。人們普遍認為多喝水并且吃清火藥是解決上火的好辦法,但是,上火的原因多種多樣,想要收到很好的降火效果,就必須對癥下藥。

首先,我們來看以下不同人群的降火方法。

孩子易發肺火

夏天,有些孩子動不動就發熱,只要受一點兒涼,體溫立刻會升高,令媽媽們苦惱不已。中醫認為,小兒發熱多是由于衛氣感受外邪所致。小兒之所以反復受到外邪的侵犯,主要是由于衛氣正氣不足,陰陽失于平衡。

針對這種“火大”的孩子,應及時給予中藥對癥治療。如孩子屬肺熱郁閉,可給予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湯;陰虛肺熱可給予養陰清肺口服液或者金果飲;濕熱泄瀉可給予葛根芩連湯等。同時,應多讓孩子飲水,多吃蔬果,少吃巧克力、肉類等高熱量食品。

老年易發腎陰虛火

夏天陽氣旺盛,容易導致老年人腎陰虧虛,從而出現腰膝酸軟、心煩、心悸汗出、失眠、入睡困難等癥狀,同時兼有手足心發熱、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爛、舌質紅,或僅舌尖紅、少苔、脈細數。

針對老年人這種腎陰虛火,應對癥給予滋陰降火藥,如知柏地黃丸等。飲食上應少吃刺激性強及不好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面團等,多吃清淡滋補陰液之品,如龜板膠、六味地黃口服液等,多食富含B族維生素、維生素C及鐵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蛋黃、西紅柿、胡蘿卜、紅薯、橘子等。

婦女易發心火

婦女在夏天情緒極不穩定,特別是更年期婦女,如突受情緒刺激,則會煩躁不安,久久不能入睡。這主要是由于心腎陰陽失調而導致心火亢盛,從而出現失眠多夢、胸中煩熱、心悸怔忡、面赤口苦、口舌生瘡、潮熱盜汗、腰膝酸軟、小便短赤疼痛、舌尖紅、脈數等癥狀。應給予中藥對癥滋陰降火,如棗仁安神丸、二至丸等。多吃酸棗、大棗、百合或者干凈的動物胎盤等,可養心腎。

除此之外,夏天的一些不良習慣也是人們上火的原因,與其上了火再想辦法降,不如時刻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避免上火。

(8)夏季養生,防曬不可少

對于愛美的女性來說,夏天出門防曬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護膚措施,其實不光是美女們需要注意,所有人在炎熱的夏季出門都需要做好防曬工作,除了防止被曬黑外,也是為健康著想。夏季紫外線很強烈,而紫外線有UVA、UVB、UVC三類,其中UVA類紫外線的35%~50%可通過皮膚表皮到達真皮,長時間日曬會造成肌膚出現皺紋、下垂等老化現象;而UVB類紫外線則大部分被表皮所吸收,成為皮膚干燥及曬傷的原因,最重要的是,UVB類紫外線還是黑色素瘤皮膚癌發病的重要因素,相關研究也證實,日曬是黑色素瘤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所以,夏季做好防曬工作對養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防曬首先要在飲食上下功夫。如果你的肌膚比較敏感,盛夏季節最好少吃“感光蔬菜”,如香菜、芹菜、白蘿卜等。因為它們會讓愛長斑的皮膚更容易長出色斑。相反,以下這些蔬菜和水果可以抑制黑色素的沉著,讓皮膚嫩白,如獼猴桃、草莓、西紅柿、橘子、卷心菜等。《本草綱目》中對草莓的藥性有明確的記載,說它有清暑、解熱、生津止渴、消炎、止痛、潤肺、助消化等功效。炎熱的夏季多食草莓最合適不過了。

此外,《本草綱目》中提到紅景天、益母草、金銀花、仙人草、甘菊、蘆薈等十余種中藥具有防曬的功效,對皮膚有溫和舒緩、保護滋養、自然美白等功效,它們和上面提到的蔬菜和水果是夏日防曬的完美搭檔。因此,在選擇防曬霜時,要盡量選擇含有這些植物成分的產品。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防曬誤區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個。

誤區一:只有在十分炎熱的高溫下,紫外線才會非常強烈。

其實紫外線不會發熱。譬如人們在爬山時,越往上,山風越涼,這時紫外線也越強。每往上1000米,紫外線就增強10%。在大海上也是同樣的道理,海風讓你感覺涼爽,然而此時的紫外線已達到極強的程度。

誤區二:防曬霜涂上后即可產生防曬效果。

由于防曬霜中的有效成分必須滲透至角質表層后,才能發揮長時間的保護效果,因此必須在出門前30分鐘就先擦拭完畢,出門前再補擦一次。在使用的劑量上,每次用1~2毫升的量,方可達到最佳防曬功效。

誤區三:只要出門前涂了防曬霜,肌膚就可以一整天安全無憂。

防曬產品在暴曬部位涂抹數小時后,由于汗水的稀釋等原因,其防曬效果會漸漸減弱,所以應及時洗去并重新涂抹,以確保防曬效果的延續。

誤區四:打遮陽傘能防曬。

事實上,50% 的紫外線能透過遮陽傘傷及人體。玻璃也如此,它只能隔離中波紫外線,而長波紫外線會毫無阻攔地穿透玻璃,所以坐在室內也需要防曬。

最后,女性朋友們要注意:夏日外出,每隔2~3小時應當補擦一次防曬品。游泳時應使用防水且防曬指數較高的防曬品。進行戶外活動,無論日曬程度如何,回家后都應先洗澡,并以按摩的方式輕輕擦拭全身,先用溫水,再用冷水沖淋,并全身涂抹護膚乳。外出時雙手也要擦防曬品,而手臂、腳、膝蓋外露時也應涂防曬品,這樣既可以防曬,又可以有效減少斑點。

(9)走出夏天睡眠誤區,安心好夢養心氣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針對夏三月,特別提出了“夜臥早起”的觀點。通過晚睡覺的方式,彌補夏季自然界中陰氣的不足,通過早起床的方式,順應自然界中陽氣的充盛。夏季睡眠除了遵守“夜臥早起”的原則外,還要謹防一些睡眠誤區。有些人之所以睡不著或睡不好,是因為走進了睡眠的誤區。尤其是在夏天,最常見的感冒、腹痛、腹瀉等疾病都是因為睡眠誤區導致的。所以,走出夏天睡眠誤區,也是養生養心要做到的。

誤區一:袒胸裸腹。

盡管夏日天氣炎熱,在晚上睡覺時仍需穿著背心或薄襯衫,腹部、胸口蓋條被單,以避免著涼而引起腹痛、腹瀉。對于這一點,老年人、幼兒更應該注意。

誤區二:室外露宿。

即使在夏季氣溫很高的夜晚,也不能因貪圖涼快,在廊檐、室外露宿,以防蚊叮蟲咬或因露水沾身而發生皮膚感染或頭昏腦漲、四肢乏力。

誤區三:睡地板。

夏季,有些人只圖一時涼爽,在水泥地或潮濕的地面上鋪席而臥,這樣很容易因濕氣、邪寒襲身,導致風濕性關節炎、腰酸腿痛或眼瞼水腫等病癥,損害身體健康。

誤區四:穿堂風。

在炎熱的夏季,通道口、廊前雖然風涼,但是在這樣的地方睡覺,很容易受涼,引起腹痛、感冒等。

誤區五:睡塑料涼席。

夏季的夜晚,有的人圖涼快,睡在塑料涼席上,這是很不科學的。由于塑料制品的透氣性差,不能吸汗,水分滯留,不易蒸發。這樣一來,不但影響睡眠,還會危害身體健康。此外,人們在涼席的選用上也是有講究的。涼席并非越涼越好。涼性大的竹席,更適合中青年人,老人、小孩及體質弱的人不宜用。嬰幼兒最好選燈芯草、蒲草、馬蘭草等編織而成的草席。同時,草席也較適用于老人及體質虛弱的人。但新草席使用前,最好在陽光下暴曬,反復拍打數次,再用溫水拭去灰塵,在陰涼處晾干后使用。每晚睡覺前應用溫水擦拭,除去灰塵和汗漬。

誤區六:不睡午覺。

夏季日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能量消耗大,容易感覺疲勞。而夏季午睡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松,也是預防中暑的措施之一。另外,《黃帝內經》認為,中午十二點對應的是心,正是心神工作的時間,如果在這時能放下體力或腦力工作,好好休息一會兒,就不至于太勞心、太傷心。

誤區七:開著空調睡覺。

很多人貪圖涼快,夏天喜歡整夜開著空調睡覺。其實這樣危害很大。因為入睡后,人體的血液循環減慢,抵抗力降低,極易受涼而引起感冒。所以,即使你一定要開空調睡覺,也要記得給自己蓋一床薄被。

總之,夏季氣溫高,晝長夜短,如果不能睡個好覺,會對第二天的學習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一定要走出這些睡眠誤區,安心睡好覺,健康享受生活。

3.心臟與情志養生:心在志為喜

(1)喜為心之志,過喜則傷心

民間有“笑一笑,十年少”的說法,一個人心情舒暢了,外表看上去也會年輕。喜,通常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從情志上來看,喜與心的生理關系密切。喜為心志,喜則心氣舒暢,血氣通利,營衛調和。笑為心聲,笑是喜形于外的體現,所以經常保持喜悅、樂觀的情緒,對心臟是有好處的。故《儒門事親》說:“喜者少病,百脈舒和故也。”現代研究也證實,心情愉悅、性格開朗者患心血管病的概率明顯比其他人要低,多能健康長壽。而情緒急躁、悲觀者則多體弱多病,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也較高。具體而言,喜與心的關系可體現在生理和病理兩個方面。

從生理來看,心功能的健全、和諧,會令人處在愉悅輕松的心境之中,即使出現了應激的情緒,也是趨向良性、肯定性的反應,常表現為喜悅、坦然、寬容等。反過來,愉悅的心情也會促進心功能和血脈的暢通,正如《素問·舉痛論》上說:“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

從病理上來看,喜與心有著互動關系。當心臟發生病變時,情志上也會出現異常,常表現為“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而無節制的喜樂,也會傷及于心,甚至有的人會因為過度喜悅激動而誘發心臟疾病。因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喜傷心”之說,唐代王冰注釋說,心“雖志為喜,甚則自傷”。

很多心臟病患者都是因為過度喜悅而導致心跳加快,頭暈目眩而無法自控,進而誘發了心絞痛或心肌梗死。所以,我們要學會通過節制調和情感,防止七情過激,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平衡。當大喜臨門的時候,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過于激動、大聲放笑,可以從相反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搞錯了”“沒什么大不了的”,以此緩沖自己因驚喜產生的急劇的情緒變化。

(2)福之禍所伏,喜是心的“雙刃劍”

俗話說“福之禍所伏”,喜對于心臟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心在志為喜”,喜對心是有好處的,但也隨時有“喜傷心”的危險。說到這里,可能有的人感到疑惑了,一個整天愁眉苦臉的人容易生病,所以人人都希望自己能開開心心地過日子,就連祝福也會說上一句“笑口常開”,可為什么高興還會讓人生病呢?這是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喜這種情緒能夠緩和精神緊張,讓人身心舒暢。但是過度的喜會讓人心氣渙散,神不守舍。有個成語叫“得意忘形”,說的就是一個人高興得失去了常態。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就是大喜過度,心神就會包藏不住,導致心氣渙散,血運無力而瘀滯,所以使得人無法控制自己的形體,就很容易出現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類病癥。

此外,《黃帝內經》里講:“喜傷心。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意思是說,喜會損傷心臟。過度喜樂不知節制,會傷魄。魄被損傷,人就會癲狂,以至于陷入意識全無、旁若無人的狀態,而且會出現皮膚枯黃等癥狀。若進一步發展,待到毛發零落、膚色黯淡之時,人就會在夏季火旺的時候身亡。所以,雖然喜為心志,但也要有個度,不宜過,過喜則傷心。

三國后期,魏國掌握大權的大將軍司馬昭想自己當皇帝。可是,他又不想給后世留下謀權篡位的罵名。所以,司馬昭就希望手下的臣民主動推舉自己當皇帝。有一位大臣看出了司馬昭的心思,于是他上奏稱,“當年襄武縣,天降一人”,自稱為“民王”,是特地來報告“天下換主,立見太平”的事情,又建議司馬昭采用皇帝禮儀,“進王妃為王后,立世子為太子”。司馬昭聽到此言心中大喜。哪知樂極生悲,就在他回宮正欲用膳時,突然腦卒中不語。第二天,諸位大臣都知道司馬昭病危了,于是皆入宮探望,司馬昭口不能言,用手指著太子司馬炎而死。這就是一個狂喜傷心的典型例子。

由此可見,暴喜、大喜、狂喜都不利于健康,過度喜悅,有可能好事變壞事,所以,人人都應該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更多的是要看重其本身的文化內涵,這樣不僅有益于身心,同時還可以培養一種情感,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充實。否則,工作中的風險自然免不了讓你心懷“傷心事”,即使賺錢了,也容易使你因為突然而至的成功高興過度,最終導致傷心。

(3)樂極生悲,興奮也要適可而止

喜悅的心情對人體是有好處的,心情好,精神就好,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取得的效果也會更好。但是就像所有事物都有兩面性一樣,興奮也不能過度,否則就會樂極生悲,好事變壞事。

“樂極生悲”的典故來自戰國時期。齊威王當時在后宮設置酒宴,召見淳于髡,齊威王問他:“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會醉?”淳于髡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齊威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釋自己在不同場合、不同情況下酒量會變化:“所以我得出一個結論,喝酒到了極點,就會酒醉而亂了禮節;人如果快樂到了極點,就可能要發生悲傷之事(原文即‘酒極則亂,樂極則悲’)。所以,做任何事都是一樣,超過了一定限度,則會走向反面了。”古人的話流傳至今,肯定有它的道理。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喜為心志,過喜傷心,而興奮是因喜而起,所以興奮過度也是會傷心的。

同時,過度興奮也有把人推向絕境的危險。對于時常經受巨大壓力的人來說,過度興奮比過度悲慟離絕境更近。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與人的生理免疫能力有相似之處。如同經常性的病菌入侵,使心理的抗御力像人體里的白細胞那樣經常處于備戰與迎戰的活躍狀態,故心理雖受壓抑但仍能保持正常生存的狀態,不至于一下子崩潰。而過度興奮對于心理經常承受巨大壓力的人來說,使心理狀態猶如從高壓艙一下子獲得減壓,難免引起災難性后果。在這里同大家分享一個病例:

68歲的張大爺因為外出工作的兒女都回家來團聚,面對這喜慶情景一時難以自持,以致引發心臟病、心力衰竭。家人急忙將其送到醫院搶救治療。診斷結果顯示,張大爺入院時心率僅30~40次/分,四肢冰冷,神志不清。醫生及時制定了嚴密的救治方案,給予抗心律失常、提高心率、保護心肌和抗心衰的治療,結合中藥振奮心陽、益氣養陰,張大爺的病情才得到控制。

這個病例說明過度興奮比過度悲慟離“絕境”更近。所以,興奮也要適度,倘若突發事件讓人太過興奮,或者為一事一物而長時間興奮不已,超過了人體所能調節的限度,而在思想上又不能主動或被動地轉移這種情緒狀態時,興奮就成了危險之事。為了避免“樂極生悲”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平時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防止過度興奮,釋放心中的狂喜,可以借助于山川的明媚、朋友的溫情等方式,這樣就能幫助自己平和心緒,做到興奮有度、適可而止。

(4)喜樂過甚,則氣緩神散

《靈樞·本神》中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意思是喜樂過甚會損傷心神。一般來說,一個人在正常情況下,喜可使心康泰,而樂則使神清爽,喜樂之情最終使得氣和志達。從《黃帝內經》的觀點來看,就是營衛通利、身清志爽。但是,如果喜樂過甚,比如狂喜、暴喜等極度喜樂的情緒則會傷及心神。

從病理上看,《黃帝內經》認為“喜則氣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喜會使人的心氣渙散,從而導致心神不守。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大腦在受到暴喜的強刺激后,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大量腎上腺素,導致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體溫升高。這些變化如果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就會使體內的氣機紊亂,甚至造成精神失常。

一個團隊的成功,需要團隊里的人齊心協力、互相配合。但是,如果這個團隊里的人像一盤散沙,不團結、不齊心、不合作,那么,這個隊伍肯定做不出很成功的業績,甚至遲早面臨散伙的危險。而對于一個人來說,人的心氣渙散了,健康也就面臨著被“瓦解”的危險,這個人會變得精神恍惚,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自己做了什么似乎都沒往心里去,給別人的感覺和以前大不相同,嚴重的會嬉笑不休,處于一種心神癲狂的狀態,在其他人眼中與“神經病”無異。這種情況,就是“過喜傷心”的具體表現。

有人可能心存疑慮,遇上高興的事大喜是自然反應,如何控制呢?這里我教大家一種防止大喜過度的方法—轉移法。轉移法又可稱移情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思想焦點,或改變其周圍環境,使人從現有的過激情緒中脫離出來,或轉移到另外的事物上去。《素問·移精變氣論》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古代的祝由療法,實際上就是心理療法。其本質是轉移患者的精神,以達到調整氣機、精神內守的作用。比如,古人早就認識到琴棋書畫具有影響人的情感,轉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實踐證明,它們確實可以讓人從激動的情緒里平靜下來,從而進入心神寧靜的情志中。

(5)大喜墜陽,心病還要心藥醫

俗語中有“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在高興的時候,體內的氣血運行舒緩平和、通達順暢。所以,喜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良性的情緒活動。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維活動的控制和調節中樞,不可過旺,不可過弱,如果出現超乎常態的“喜”,就會擾亂心神,令人語無倫次、舉止失常。

《黃帝內經》指出,“喜怒不節則傷臟”,說明情志不加節制會損傷臟腑功能,關于這一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喜傷心”。此外,從中醫角度看,這種病癥叫“大喜墜陽”,喜則氣緩,心陽心神彌散不聚,形神不俱,人神分離而去世。在《淮南子》中有“大喜墜陽”的記載,而且書中也有“談笑以惜精氣為本。多笑則腎轉腰痛。多笑則神傷,神傷則悒悒不樂,恍惚不寧;多笑則臟傷,臟傷則臍腹痛,久為氣損”之說。

下面我們以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大喜墜陽”的危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婚后沉默癥”?說的是青年男女在結婚以后對待彼此的態度的改變。結婚之前,男女雙方總有說不完的話,從早說到晚,電話一打短則半小時,長則一小時,誰都舍不得先掛斷。可是結婚后兩個人之間的話反而少了,那些婚前卿卿我我的戀人,似乎在熱戀時就把該說的話說完了。

從健康的角度來說,造成婚后沉默癥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身體上的變化。心神影響身體,身體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心神,這是情志養生的基本觀點。在婚前,人們體內的精氣沒有得到太多的疏泄,主要是累積。中醫認為,人體內儲存了多少精氣,也就儲存了多少健康,精氣過度支出,人的健康也就毀掉了。所以,很多婚前生龍活虎的人,到了婚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結婚屬于人生大喜,大喜本身就是傷心墜陽的事,如果再加上縱欲等原因,身體自然就心神不守了,人也就變得“什么都懶得做”“什么都懶得說”。女性的變化雖不像男性那么明顯,但也確實存在。此時,男性身體之陽幾乎墜到了低谷,男女之間原本能持平的言語溝通也就出現了落差。

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心病還要心藥醫”,要想治此病就要先了解具體的病因。《黃帝內經》講:“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神作為人身的最高領導,應該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愉悅身心,讓每個器官組織細胞享受充分的自由。恬靜、愉悅、順應自然才是健康的精神活動,大喜的時候會傷神,傷神則陽氣耗散。婚后沉默癥的原因就是結婚后的喜悅大爆發,傷及心神,損傷陽氣,整個人自然就表現得毫無精神。因“喜”而病就要克制“喜”,不要長時間讓情緒處于異常興奮的狀態,及時調節內心的狂喜。

(6)恐勝喜,緊張能夠防止過喜

前面我們說過喜不能過度,否則會傷心。那么,面對突然而至的喜悅或者難以自制的狂喜應該怎么辦呢?這里我們用《黃帝內經》中的話來回答,那就是《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提到的:“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也就是說恐懼可以克制狂喜。因為中醫認為喜在心屬火,恐在腎屬水,而“水克火”,所以就有了“恐勝喜”之說。

以恐勝喜是中醫情志相勝的治療方法之一。情志相勝心理療法是根據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運用樸素的古代心理學思想和情志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來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在情志致病上,中醫學認為精神情志一旦超過個體生理適應能力,就會導致軀體病變或損傷,即“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中醫理論認為用情志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即激發出某一情志,以糾正另一病態情志,從而有效治療病態情志引發的疾病。當喜極傷心時,用恐來嚇之,可以幫助治療情志病。如《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故事。范進因晚年中了舉人,一下子歡喜過度,變得瘋瘋癲癲,因其平素極其畏懼他的丈人胡屠夫,結果被胡屠夫一記巴掌而打得清醒了,這便是“恐勝喜”這一治療方法的運用。

“恐勝喜”的本質是五行中“水克火”的原理運用。因為從五行屬性歸類來說,恐在腎屬于水,而喜在心屬于火,平常我們說的“水火不相容”就是因為它們之間相互克制,而“恐”與“喜”就有這種相互克制的關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有多種形式的體現。比如,在《難經》中將“生我”和“我生”,比喻為“母”和“子”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系也被稱作“母子”關系。對于火來說,由于木生火,所以“生我”者為木,木與火是“母子”關系;而又因為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火與土又是“母子”關系。同理,在《黃帝內經》中則將“克我”和“我克”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為水。所以,就喜而言,“克我”者為恐,恐勝喜。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處于過喜狀態時,不妨試著用“恐勝喜”的方法來克制,如想一些令人恐怖的事情,也可以看一部恐怖電影,或者參加一個使人恐懼的活動等。一般情況下,以恐勝喜對那些患有現代癔癥、情感型精神病和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有較好的效果。但這種方法也不能“包治百病”,某些由具體原因引起的“心病”還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診斷治療。而且,以恐勝喜,也必須掌握恐的程度,恐不能太過,以防被“過恐”的情志所傷害,那樣就得不償失了。

4.養心,先改掉“傷心”的習慣

(1)汗為心之液,大汗淋漓易傷心

打完一場籃球,或者剛從健身房出來,每個人都是大汗淋漓的,尤其在炎熱的夏天,稍微運動一下就會滿身大汗。許多人喜歡在夏天出一身大汗后沖個澡,覺得很舒服。還有的人認為請人吃飯不如請人出汗,他們覺得出一身大汗有排毒的作用。殊不知,大汗淋漓其實最易傷心。

中醫認為,汗液是人體內的津液在陽氣的蒸騰汽化作用下,由玄府也就是汗孔排出體外的液體,《素問·陰陽別論》稱“陽加于陰謂之汗”就是這個意思。由于汗為津液所化生,而血與津液的生成都來源于人體攝入的營養物質,二者能夠在血脈內外相互滲透、互相補充,即所謂“津血同源”。在中醫臟腑學說中,心又有主一身血脈的功能。因此,就有了“心—血—津液—汗”的關系鏈。《醫宗金鑒》將其歸納為:“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于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

“汗為心之液”高度概括了“汗”對人體的重要作用。首先,汗血同屬陰津,陰津的充足和輸布是汗液生成的來源和基礎,而陽氣的運行和控攝是汗液排泄的動力和調節樞紐。其次,生理上汗液與心之功能密切,因此病理上出汗過多或發汗過多,則易損傷津液、耗散心氣,常見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等癥。比如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病人,發病時都會大汗淋漓,有的被子都會濕透。因此,心功能失調或心臟病患者,千萬不要選擇出汗多的運動,或者出汗多的放松方式,如蒸桑拿、泡溫泉等,以免大汗淋漓后耗傷心液,加重病情。

另外,人體出汗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散熱性出汗,如氣候炎熱,衣被太厚或運動后出汗;二是驚恐緊張導致的出汗,是指人在精神緊張或受到驚嚇時出汗。所以,緊張出汗也會耗損心液。因此平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努力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

在正常的情況下,汗液的排泄是我們常常感覺不到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肌膚的潤澤。但過度出汗,比如大汗淋漓、汗濕全身等就會對心臟造成危害。所以,我們平時的運動鍛煉一定要適量適度,不宜選擇運動量很大、出汗較多的項目,盡量選擇一些相對平緩的項目,如慢跑、散步、太極拳、瑜伽等,既不會出大汗又可收到鍛煉效果,最重要的是不會損耗陽氣。同樣,像蒸桑拿這種容易大汗淋漓的活動也不要進行得太頻繁,以免汗液流失過多,有傷身心。

(2)超負荷工作容易心氣不足

心氣不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身體虛弱長期氣血不足造成的心肌不夠強勁所致的心臟病;另一種是由于高脂血癥造成的血管內壁長期堆積雜質和飽和脂肪酸,導致心血管內徑變窄造成的心臟供血不足。前一種多發生在女性和先天身體虛弱者身上,后一種一些城市人都會有,主要跟不良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有關,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超負荷工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過度疲勞。

每個人都會有感覺疲勞的時候,這是身體的本能,輕度疲勞可通過充分休息得到改善,而過度疲勞則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甚至誘發疾病。那么,過度疲勞對人體的危害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過度疲勞容易導致心氣不足,超負荷工作使人的生理和心理一直處于疲勞的狀態。從心理上來說,容易導致人的精神緊張,腦功能會輕度紊亂,從而引發神經衰弱,出現失眠、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心悸、持續性頭痛等癥狀。《靈樞·口問》中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各種情志活動的產生,都同心有著重要的關系。外界的刺激都是先作用于心,再通過心的活動帶動情志上的變化。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長期在情感問題、婚姻危機、職業壓力、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費神,就會勞累心神。心神需要靜養,而不能過于勞累。

另外,長時間超負荷工作還會透支人的身體健康,使血流速度減慢,含氧量下降,無法正常排出代謝產生的廢物,久而久之就會對心臟和腦細胞造成嚴重的損害,容易誘發心肌缺血、高脂血癥、腦循環障礙等疾病。

(3)過分受冷,易犯“心病”

中國有句養生諺語叫“春捂秋凍,不生雜病”,說的是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而春天氣候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這其中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要因人而異,尤其是“秋凍”對某些人來說不是養生反而會讓心臟受損。

《黃帝內經》里說過,心在五行中屬火,在五臟中屬于陽臟,又因為它在身體的上部,所以古人把心臟比作人體中的太陽。因此,中醫認為六淫中的陰寒之邪是對心最大的威脅,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臟最怕受寒受冷。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只有在36~37℃的溫度條件下,才能保持正常功能。當環境溫度變低時,為了不使體內熱量散失,體內的血管就開始收縮以保持這些內臟器官所需的溫度。一般來說,人的手和腳是最容易受冷的部位,而手腳與心臟的距離最遠,并且手腳上的血管細小,一旦受冷,就難以順暢地輸送血液,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不能離開心臟的血液輸送運作。這樣一來,血管收縮便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導致血壓上升、血液循環不暢通、水分代謝不平衡等。所以,天涼了以后一定要做好手和腳的保暖,特別提醒一些愛美的女性朋友,穿衣打扮不要為了“風度”而不顧“溫度”,健康才是最好的美麗。

對于心腦血管病患者來說,更加不能過分受冷。秋冬交替時節,不但氣候多變,而且氣壓的波動幅度也相對較大,人體的皮膚乃至皮下組織和血管都容易遇冷收縮,使得血管的阻力增大,導致血壓上升、血液黏度增大,這些都是心腦血管病人的大忌。相關研究也發現,在0℃以下的低溫環境中,特別是在寒潮或者強冷空氣活動的日子里,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會顯著上升。所以,心腦血管病患者不宜受凍。

總之,秋冬季節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不能讓身體過分受冷,從而給心臟增加負擔。即使在夏天也不要把空調溫度調得太低,這樣會使血管痙攣收縮,血壓升高,或血液受阻,引發心腦血管意外。

(4)久看電視喝濃茶,加重心臟的負擔

如今電視機已成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生活用品”,不管看不看,每家都會在客廳或臥室擺放一臺電視機。而對于老年人和小孩子來說,看電視幾乎是他們一天中最主要的休閑活動。尤其是老年人,喜歡泡杯濃茶,在電視機前一坐就是一天。其實,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對健康十分不利。

研究表明,即使是身體健康的人,如果長時間看電視,也可能會出現致命的后果。看電視1小時可增加心臟病死亡風險7%,每天看電視4小時心臟病死亡風險增加28%。如果加上久喝濃茶、咖啡或酒精等刺激性很大的飲料,更會加重心臟的負擔。所以,那些整天離不開電視的人一定要改掉這些壞習慣,為心臟減輕負擔。老年人每天看電視要控制在1~2小時之間,注意休息。兒童也不宜長時間看電視,否則會提高患心臟病的風險。其原因是看電視的時候,身體消耗的能量非常低,體內剩余的熱量容易轉化成脂肪,導致臟腑里脂肪量增多,容易引發心臟病。

很多老人喜歡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喝著濃茶。盡管喝茶可以提神醒腦、促進消化,有益于人體健康,然而,濃茶中的茶堿和咖啡堿具有興奮心臟的作用,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尤其對于心臟功能欠佳的人來說,后果更是不堪設想。所以,心動過速的心臟病患者,以及心、腎功能減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濃茶,最好飲用淡茶,一次飲用的茶水量也不宜過多,以免加重心臟和腎臟的負擔。尤其是對于中老年人來說,飲茶的濃度對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尤為重要。

此外,飲濃茶與吸煙、飲酒和飲咖啡一樣是引起血壓升高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喜歡喝濃茶并且飲茶量較多的人。日常生活中,有些人飲茶后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這可能就是血壓升高所導致的。另外,過量喝濃茶會加重心臟負擔,產生胸悶、心悸等不適癥狀。

所以說凡事應有度,看電視和喝茶本來是一種休閑娛樂方式,適度可以養生,過度則有損健康。

(5)酒后不宜喝咖啡,避免刺激血管擴張

“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伴隨著鄧麗君甜美的歌聲,美酒和咖啡的組合似乎也變得甜美起來,酒后來一杯咖啡成了很多人的習慣。事實上,這種行為并不像歌里唱得那么美,反而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

以前人們認為咖啡因有助于提升肝和腎臟的功能,酒后喝咖啡可以促使酒精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咖啡有醒酒的作用。但是,經研究發現,酒后喝咖啡,會加重酒精對人體的損害,而且還會刺激血管擴張,誘發高血壓,傷害心臟。

一般情況下人們喝過酒以后,酒精會快速地被消化系統吸收,然后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影響腸胃、心臟、肝腎、大腦和內分泌系統,并導致人體內蛋白質、糖和脂肪的代謝紊亂,而大腦則是受損害最直接、最嚴重的部位。這時候再喝咖啡,咖啡因就會刺激中樞神經和肌肉,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導致大腦從極度抑制轉入極度興奮,并刺激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極大地增加了心血管的負擔,比單純喝酒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高出許多倍,嚴重的還會誘發高血壓,再加上這時候人的情緒比較激動,危險性會大大增加。

所以,美酒加咖啡的組合最好不要嘗試,即使是喝了有保健作用的葡萄酒,也不適合喝咖啡。在此提醒大家,飲用白酒超過50毫升的人,酒后不要喝咖啡,喝了少量酒的人,喝咖啡最好不要超過200毫升。在飲用白酒30~60分鐘、葡萄酒1~3小時之內,人體中游離的酒精含量會達到最大值,此時不要喝咖啡。

(6)清晨切勿猛起床,給心臟一個緩沖的時間

為了第二天上課、上班不遲到,大多數人都有定鬧鈴的習慣。那么,你是不是一聽到鬧鈴響眼睛還沒睜開就馬上坐起來呢?如果是,那一定要改掉這個習慣。起床過猛可能造成一過性腦缺血,導致頭暈等癥狀。這些情況在老年人中比較多見,尤其是患有動脈硬化、頸椎病的老年人,更不要起床過猛,嚴重的可能導致暈厥。

因為早上起床時,人是醒來了,但心臟還處于混沌狀態,還沒有完全清醒過來,這時如果猛然間起床,尤其是患有腦血管疾病或心臟病的朋友可能會誘發腦出血、心臟病。所以,清晨起床要緩慢,體位變化不要迅速,最好活動一下四肢,伸伸懶腰,三五分鐘以后再起來。身體經過一夜的睡眠后,活動一下,還可以增強血液循環。

明朝養生學家冷謙在《修齡要旨》中說:“平明睡覺,先醒心,后醒眼,兩手搓熱,熨眼數遍,以睛左旋、右轉各9遍,閉住少頃,忽大睜開,除卻風火。”意思是早上醒來的時候,不要急著睜開眼睛,先養養神醒醒心,把雙手對搓搓熱后用手捂住眼睛,如此多做幾遍,然后轉眼,左右各轉9次,這時候再把眼睛睜開。人在快睡醒的時候是先醒心,會出現大腦醒過來了但眼睛還睜不開這種似睡似醒的狀態。這時最好不要急著睜眼起床,因為此時似睡似醒的狀態類似于修煉中的入定,是最有利于人體健康的狀態之一,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先醒醒心,等完全清醒了再睜開眼睛,然后慢慢起床。

當然,不僅是老年人,年輕人也要養成早上先醒心后醒眼的習慣。平時加強訓練,形成條件反射,關鍵時刻才能起作用。

雖然一日之計在于晨,但也不妨礙你花上幾分鐘醒醒心,給心臟一段緩沖的時間,養成良好的起床習慣,給自己一個健康的身體。

(7)心臟病患者洗澡有“四不”

洗澡對于很多人來說只有清潔的作用,沒有那么多講究。其實,洗澡也是有禁忌的,不正確的洗澡習慣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尤其是患有心臟病的朋友們,在洗澡的時候應該做到“四個不要”。

不要用溫度過高的水洗澡

洗澡水的溫度一般以37℃最好,不冷也不熱,如果將水溫調得過高,尤其是在冬天洗澡的時候,容易使全身皮膚的血管擴張,使得體內大量血液集中到皮膚表面,導致心血管急劇缺血,容易引起心血管痙攣。對于患有心臟病的人來說,如果心血管痙攣時間超過15分鐘,就有可能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嚴重的有猝死的危險。

飯后洗澡

人們在剛吃完飯時,心臟的血液有一部分被調配給腸胃,以幫助它們完成消化吸收的功能。如果這時候洗澡,又會有大量的血液集中到皮膚表面,從而會加劇心臟缺血,甚至發生心絞痛或猝死。所以,飯后1小時之內最好不要洗澡,特別是心臟功能不好的人,應該在飯后2小時或者飯前1小時洗澡。另外,洗熱水澡之前,可以喝一杯溫開水,這樣有助于補充體內的血液容量,減輕心臟的負擔。

洗澡時動作不要過大過猛

關于這一點,患有心臟病的朋友們和老年人要特別注意,洗澡時動作要輕柔舒緩,避免消耗掉過多的體力,洗完澡最好休息30分鐘左右,以恢復體力。洗澡期間不要鎖門,一旦出現不適馬上求助,有條件的可以由家人幫助洗浴。

不要在疲勞的時候洗澡

勞動后也不宜立即洗澡,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要在結束后休息一會兒再洗澡,否則容易引發心臟和腦部供血不足,甚至導致昏厥。

(8)出汗不迎風,跑步莫凹胸

民間流傳著很多健康諺語,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的養生之法,而“出汗不迎風,跑步莫凹胸”就是其中之一。看起來很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做到它就能起到養護心臟的作用。

為什么說“出汗不迎風,跑步莫凹胸”是對心臟有好處的習慣呢?《黃帝內經》認為,汗為心之液。心是“陽中之太陽”,當人運動過后,體內的陽氣越發旺盛,這時蒸騰津液外出的能力也會增強,出汗就會較多。此時不宜吹風,否則容易讓寒氣從汗孔進入體內,引發疾病。而且,冷風的突然刺激會令血管立即收縮,增大了血液的循環阻力,心肺的負擔也會加大。所以,運動后應先把汗及時擦干,脫掉汗濕的服裝、鞋襪,換上干凈的衣服,防止熱量散失過度。

而凹胸會縮小胸腔范圍,使胸腔內的空氣量減少,降低了肺活量,尤其是在跑步時,人的呼吸量相當大,需要心臟的跳動頻率與呼吸相當,以及足夠的氧氣供應,這時如果凹胸,將會造成血液的含氧量降低,心臟的跳動將會受到限制,容易造成心臟供血不足,也不利于呼吸。而抬頭挺胸能夠使胸圍增大,使肺活量增加10%~30%,讓肺腔能容納更多的空氣,從而提升血液的含氧量,使更多的氧氣參與體內的新陳代謝,以減輕心臟的負擔,同時也會降低運動者的疲勞感。

除了凹胸,跑步時還要注意掌握呼吸的節奏,適當張口協助鼻呼吸。如果只用鼻呼吸,滿足不了人體對氧的需求量,會使呼吸肌較快產生疲勞,影響健康。另外,跑步的時候不宜逆風跑,因為人呼吸的頻率在跑步時會變高,風中的微塵、細菌會隨著呼吸進入肺部,讓肺部受到感染引發疾病。而且逆風跑步,空氣壓縮使人感到呼吸困難,氧氣供給不足,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如果是冬天,還會因為冷空氣的侵入造成腹瀉、腹痛等。

綜上所述,人們在選擇以跑步的方式鍛煉身體時要做到“出汗不迎風,跑步莫凹胸”。這樣才不會在鍛煉的時候傷害身體健康,才不會給心臟造成負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州市| 溆浦县| 林芝县| 金昌市| 磐石市| 牙克石市| 波密县| 旬邑县| 泾阳县| 涪陵区| 昌乐县| 柘城县| 汉沽区| 马公市| 壤塘县| 庐江县| 富阳市| 石家庄市| 祥云县| 台前县| 长子县| 华蓥市| 台安县| 长白| 孟州市| 沙田区| 托里县| 信阳市| 罗平县| 余江县| 丰都县| 长武县| 二手房| 巨野县| 沙湾县| 霍州市| 谷城县| 理塘县| 施秉县| 博客| 永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