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事三要: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 文博編著
- 1876字
- 2024-05-23 16:29:33
消滅拖延的借口
人們總是在不經意間將必須做的事拖延一段時間,總習慣在行動之前先讓自己享受一下最后的安逸。可是在休息之后又想繼續享受,有時甚至行動尚未開始,這件事的期限已經到了。事實就是,沒有底線的拖延直接導致做事的失敗。
很多人應該遇到過這樣的場景:你下定決心要克服睡懶覺的壞習慣,于是計劃每天早上 6 點起床。可是到了第二天,鬧鐘準時響了,你根本就沒有精神起床。于是對自己說:“今天是最后一次,就再多睡十分鐘吧,明天一定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果然,你關掉鬧鐘,繼續睡覺。直到驚醒過來,發現馬上遲到了,于是匆匆忙忙地起床,再次重復了以前的錯誤。
這就是所謂的拖延。拖延會使你制訂的計劃成為泡影。每個人都清楚制訂計劃會帶來的好處和拖延帶來的后果。可是當付諸行動時,又總會為自己的拖延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下面列舉了一些常見的借口,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地對待:
1.條件設備還不齊全
如果所有的行動都如發射火箭一樣,那么在火箭發射之前,需要的設備、程序等必須全部到位,行動只在發射的一剎那間,那么這個理由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在許多行動中,如果要等到設備和條件齊全以后才開始行動,那么我們可能會錯失機遇。例如,一家企業準備生產一批急需商品時,由于所需材料短缺,需要時間從外地運送。作為總經理,你是等著材料全部湊足才開始生產嗎?肯定不會,你會用現有的材料一邊生產,一邊將材料備齊。如果等到運輸的材料到齊以后才開始生產,那么緊缺商品可能會變成滯銷商品。
如果總是以條件不齊全作為借口,遲遲不行動,那么最后只會延誤計劃,喪失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應先利用已有的條件開始行動,在行動過程中,搜集或等待條件齊全。
那些總是把“條件不齊全”掛在嘴邊的人,并不是已有的條件不夠齊全,而是他們要么做事墨守成規,要么死板呆滯或者給自己的懶惰找借口。總之,最后的結果都會延誤時機。
2.行動已經太晚了
有些人會說:“不是我不想行動,只是現在行動已經來不及了,何必花時間和精力做沒有意義的事呢?”這種消極的想法,只會使他們主動放棄最后補救的機會。
只要行動開始,任何時候都不晚。也許我們錯過了一些好的機會和條件,或者是因為之前自己一些錯誤的行為導致不太好的結果出現,但是,既然已經發生了,那我們除了行動別無選擇。反之,就只剩放棄和失敗了。
我們行動就是為了重新找回錯失的機遇或條件,彌補現有的損失和之前的錯誤,盡量讓事情處于一個正常發展的狀態,或者為行動提供一定的條件。在錯失機遇或出現錯誤之后,還不挽救和彌補,將會一錯再錯,損失更多。
現在行動真的太晚了嗎?一些人的思想過于消極悲觀,已經失去了成功人應有的自信,所以才出此言。有些字寫得不好的人,在堅持一段時間的練字后,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字已成形,已經寫不好了。”在這個世界上,既沒有不可能做不到的事情,也沒有來不及的行動,只要你現在開始行動,并且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總會出現讓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來不及”體現的是一種消極的心態,我們要自信,堅信自己有能力補救已失去的東西,只有這樣,才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你放棄,那將是永遠的失敗。
3.它是我不喜歡的事情
日常生活中,打掃屋子、洗鍋刷碗是大部分人都討厭的事情。可是,我想,當你看到又臟又亂的屋子,不會無動于衷吧?遇到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人們很難產生行動主動性。可是有的事情無論你再怎么討厭,也必須去做,這不是自己的主觀意識所能決定的。教你一些在遇到這種事情時解決的方法:遇到自己討厭但必須要完成的事情,在你為它們絞盡腦汁之前,立刻行動,盡快將它們做完。否則,你拖的時間越長,厭惡感越強烈,行動起來就會越煩躁。因此,你應該趁著厭惡感未產生或加深之時,趕緊行動,完成自己必須要完成的事。
如果你不喜歡洗鍋刷碗,那么吃完飯以后不要休息,不要去想這活兒有多累,立即行動,去廚房把這些事情做完,這樣既省心又省事。
成功者一定是知行合一、做事不拖沓的人。時間對于他們來說,如生命一樣寶貴,快速完成一件事體現的是他們做事的效率,他們也把時間視為金錢,拖延一分鐘,就是浪費一分鐘。只有立即行動才能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時間,比別人能更早抓住機遇。
有人說,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就去仔細觀察他走路的速度和力度。如果走路速度快、力度大,那這個人是一個沉穩又干練的人,這樣的人獲得成功的概率比較大。而對于一個拖延者來說,他們的腳步始終“慢三拍”。對于成功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快三拍”。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個人都是馬不停蹄地往前沖。如果你還想歇歇,那你最后只能被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所淘汰,危機意識要求人們必須加快行動的步伐,不能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