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聰明卻坐不住的孩子:多動型兒童養育指南
- 拉比
- 1900字
- 2023-12-11 17:01:42
第4章
不愛動的孩子也可能有“多動癥”嗎
很多家長可能很困惑,雖然自己的孩子談不上內向或者少言寡語,但怎么看也不像“上了馬達”或者“裝了發條”。恰恰相反,這些孩子總是顯得呆呆木木的,干什么都好像慢半拍的樣子,學什么東西也很費勁,找了心理咨詢師干預,卻說孩子可能是多動癥!去醫院得到的診斷也是如此,這是怎么回事?
正如我們在前文提到過的,“多動癥”其實是俗名,它的學術全名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DSM-5中將其劃分為兩個亞型,滿足其中一個,就可以被確診,這類孩子的特點就恰恰滿足第一個類型(注意障礙)。或許你會感到奇怪“為什么這兩種看似完全不同的問題被歸為一種障礙呢”,其實在于它們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病理學成因,這兩種類型孩子的問題都是由相同的大腦功能障礙引發的,只是一部分孩子的問題通過“多動”表現出來,另一部分孩子的問題通過“回避”表現出來。而正是這個原因,常常導致有“回避”表現的孩子的問題被發現得很晚,這類孩子更多時候會被誤解為“反應慢”“有心事”或罹患某種“學習障礙”。
雖然本書傾向于關注多動型兒童,但書中提到的訓練方法同樣適用于“注意障礙”兒童。出于知識的完整性,以及相關讀者的切實需要,我們依然要關注這類問題。本節依然引入DSM-5的診斷標準,并對一些重要內容作了相應的說明。與(Ⅱ)型類似,“注意障礙”(Ⅰ型)兒童的篩查標準同樣是兒童滿足9項中的任意6項,年長的青少年(17歲及以上)和成人滿足5項,具體條目和說明如下。
DSM-5中關于“注意障礙”(Ⅰ型)兒童的診斷標準
第一條 經常不能密切關注細節,或在學業、工作任務中犯下粗心大意的錯誤。
說明 這類問題一定不是偶發的,通常是反復叮嚀依然不合常理地再犯,而且問題不限于同一類型,就如打地鼠一般,常常“按住這里”,問題又從“那里出來了”。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出問題的領域往往在兒童的能力范圍內,甚至讓他們再看一次就能自行檢查校正。
第二條 難以持續關注任務或娛樂活動,如在演講、對話或長時閱讀期間。
說明 我們常常把孩子無法集中精力歸因于他們不喜歡,但是這類孩子似乎做什么都三分鐘熱度,即使他們明確活動的意義,并且努力堅持,也常常因時間的推移而變得六神無主,做事情總是半途而廢。
第三條 當別人對其說話時,看似不在傾聽(心思似乎在別處)。
說明 幾乎所有教育者都受不了那種“充耳不聞”的孩子,他們似乎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得心不在焉,無論你如何強調都難以獲得他們的密切關注,常常“說完就忘”,甚至還沒說完呢,前面就記不住了。更主要的是,他們也表現得很無辜。
第四條 不遵循指示以致不能完成作業、家務或工作任務(或能開始任務,但很快就不再關注了)。
說明 通常他們并不會在一開始就拒絕參與工作(或學習),但慢慢地就變成拒絕聽從指令了。你會明顯感覺到他們的畏難或拖延情緒,而不是強烈的對抗。
第五條 經常難以使任務和工作井然有序(例如,不能很好地管理時間;工作亂七八糟,缺乏組織;錯過工作截止時間)。
說明 他們做什么事都一團糟,更談不上計劃或管理了。讓他們做計劃如同做應用題一般困難,你可以從他們臉上明顯看到那種莫名其妙的壓力,而提醒他們按計劃做事時,他們也會感到憤怒。
第六條 經常回避或不喜歡需要持久精神努力的任務,例如,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年長的青少年和成人回避準備報告及完成表格等。
說明 重點在于“持久精神努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周圍環境對兒童思維的持續性和深入性要求越來越高,這使得他們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明顯,很多孩子的多動癥都是在上學階段才因學業問題而被發現的。
第七條 經常丟失任務或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如學校試卷、書本、鑰匙、錢包、手機和眼鏡。
說明 “丟三落四”是對這類兒童最精準的描繪,他們似乎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心,無論你如何囑咐,他們依然會我行我素,他們不是不知道自己犯錯了,也不是不恐懼你的威嚴,他們只是單純地一次又一次的“忘了”。
第八條 容易分神。
說明 這是一種不分場合的行為,不限于他們在執行任務或被動傾聽時的無奈,即便他們只是單純地吃東西、看電視,哪怕是坐在那兒,也會莫名其妙地走神,或者被其他東西吸引,或者被奇怪的念頭帶走。
第九條 遺忘日常任務,如做家務、跑腿,年長的青少年和成人或會忘記回電話、支付賬單、按時赴約。
說明 這項條目專門針對年齡較大的孩子或成人群體,該癥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其表現也略有不同,但其本質是一樣的。
與(Ⅱ)型不同的是,(Ⅰ)型中的描述可能在兒童群體中更為普遍,其背后的成因也各不相同,比如“容易分神”可能由焦慮導致,也可能受近期事件的影響;可能由睡眠障礙導致,也可能源于智力問題,因此,通過單一描述是無法確診的。
大圣心法
發動機壞了,可能讓汽車橫沖直撞,也可能讓它打不著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