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鄭氏規范

[明]鄭太和

題解

鄭太和,元明時代人,生平事跡不詳。《鄭氏規范》中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家規族訓以及教化實踐極具特色,對中國古代家族制度的鞏固發展,對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穩定和儒家倫理、文化的世俗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選自鄭太和著《麟溪集》。

○立祠堂一所,以奉先世神主。出入必告正,至朔望必參,俗節必薦時物。四時祭祀,其儀式并遵《文公家禮》。然各用仲月望日行事,事畢,更行會拜之禮。

○時祭之外,不得妄祀邀福。凡遇忌辰,孝子當用素衣致祭,不作佛事,象錢寓馬,亦并絕之。是日不得飲酒、食肉、聽樂,夜則出宿于外。

○祠堂所以報本,宗子當嚴灑掃扃鑰之事。所有祭器服,不許他用。祭器服,如深衣、席褥、盤盞、碗碟、椅桌、盥盆之類。

○祭祀務在孝敬,以盡報本之誠。其或行禮不恭,離席自便,與夫跛倚、欠伸、噦噫、嚏咳,一切失容之事,督過議罰。督過不言,眾則罰之。

○撥常稔之田一百五十畝,世遠逐增,別蓄其租,專充祭祀之費。其田券印“義門鄭氏祭田”六字,字號步畝,亦當勒石祠堂之左,俾之孫永遠保守。有言質鬻者,以不孝論。

○子孫入祠堂者,當正衣冠,即如祖考在上,不得嬉笑、對語、疾步,晨昏皆當致恭而退。

○宗子上奉祖考,下一宗族,家長當極力教養。若其不肖,當遵橫渠張子之說,擇次賢者易之。

○諸處塋冢,歲節及寒食、十月朔,子孫須親展省,婦人不與。近塋竹樹不許剪拜。各處庵宇,更當葺治。至于作冢制度,已有《家禮》可法,不必過奢。

○墳塋年遠,其有平塌淺露者,宗子當擇潔土益之。更立石深刻名氏,勿致湮滅難考。

○四月一日,系初遷之祖遂陽府君降生之朝,宗子當奉神主于有序堂,集家眾行一獻禮,復擊鼓一十五聲,令子弟一人朗誦譜圖一過,曰明譜會,圓揖而退。

○朔望,家長率眾參謁祠堂畢,出坐堂上。男女分立堂下,擊鼓二十四聲,令子弟一人唱云:“聽,聽,聽,凡為子者必孝其親,為妻者必敬其夫,為兄者必愛其弟,為弟者必恭其兄。聽聽聽,毋徇私以妨大義,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縱奢以干天刑,毋用婦言以閑和氣,毋為橫非以擾門庭,毋耽曲蘗以亂厥性。有一于此,既損爾德,復隳爾允。眷茲祖訓,實系廢興,言之再三,爾宜深戒,聽聽聽。”眾皆一揖,分東西行而坐,復令子弟敬誦孝弟故實一過,會揖而退。

○每旦,擊鐘二十四聲,家眾俱興。四聲咸盥漱,八聲入有序堂。家長中坐,男女分坐左右,令未冠子弟朗誦男女訓戒之辭。《男訓》云:“人家盛衰,皆系乎積善與積惡而已。何謂積善?居家則孝悌,處事則仁恕,凡所以濟人者皆是也;何謂積惡?恃己之勢以自強,克人之財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是故能愛子孫者遺之善,不愛子孫者遺之惡。《傳》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理昭然,各宜深省。”《女訓》云:“家之和與不和,皆系婦人之賢否。何謂賢?事舅姑以孝順,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溫和,接子孫以慈愛,如此之類是也;何謂不賢?淫狎妒忌,恃強凌弱,搖鼓是非,縱意徇私,如此之類是也。天道甚近,福善禍淫,為婦人者不可不畏。”誦畢,男女起,向家長一揖,復分左右行,會揖而退。九聲,男會膳于同心堂,女會膳于安貞堂。三時并同。其不至者,家長規之。

○家長總治一家大小之務,凡事令子弟分掌,然須謹守禮法以制其下。其下有事,亦必咨稟而后行,不得私假,不得私與。

○家長專以至公無私為本,不行徇偏。如其有失,舉家隨而諫之,然必起敬起孝,毋妨和氣。若其不能任事,次者佐之。

○為家長者,當以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臨事之際,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須以量容人,常視一家如一身可也。

○家中產業文券,既印“義門公堂產業子孫永守”等字,仍書字號。置立《砧基簿》,書告官印押,續置當如此法。家長會眾封藏,不可擅開。不論長幼,有敢言質鬻者,以不孝論。

○子孫倘有私置田業、私積貨泉,事跡顯然彰著,眾得言之家長,家長率眾告于祠堂,擊鼓聲罪而榜于壁。更邀其所與親朋,告語之。所私即便拘納公堂。有不服者,告官以不孝論。其有立心無私、積勞于家者,優禮遇之,更于《勸懲簿》上明記其績,以示于后。

○子孫賭博無賴及一應違于禮法之事,家長度其不可容,會眾罰拜以愧之。但長一年者,受三十拜,又不悛,則會眾而痛箠之。又不悛,則陳于官而放絕之,仍告于祠堂,于宗圖上削其名。三年能改者復之。

○凡遇兇荒事故,或有闕支,家長預為區劃,不使匱乏。

○朔望二日,家長檢點一應大小之務,有不篤行者議罰;諸簿籍過日不結算及失時不具呈者,亦量情議罰。

○內外屋宇、大小修造工役,家長常加檢點,委人用工,毋致損壞。每歲掌事子弟交代,先須謁祠堂,書祝致告,次拜家長,然后領事。

○設典事二人,以助家長行事。必選剛正公明,材堪治家,為眾人之表率者為之,并不論長幼,不限年月。凡一家大小之務,無不與焉。每夜須了諸事,方許就寢,違者,家長議罰。

○每夜會聚之際,典事對眾商榷,何日可行某事,書之于籍。上半月所書,下半月行之;下半月所書,次上半月行之,庶無迂滯之患。事當即行者弗拘。

○擇端嚴公明、可以服眾者一人,監視諸事。四十以上方可,然必二年一輪。有善公言之,有不善亦公言之。如或知而不言,與言而非實,眾告祠堂,鳴鼓聲罪,而易置之。

○監視蒞事,告祠堂畢,集家眾于有序堂。先拜尊長四拜,次受卑幼四拜,然后鳴鼓,細說家規,使肅聽之。

○監視糾正一家之是非,所以為齊家之則,而家之盛衰系焉,不可顧忌不言。在上者,必當犯顏直諫,諫若不從,悅則復諫。在下者則教以人倫大義,不從則責,又不從則撻。

○立《勸懲簿》,令監視掌之,月書功過,以為善善惡惡之戒。有沮之者,以不孝論。

○造二牌,一刻“勸”字,一刻“懲”字,下空一截,用紙寫帖。何人有功,何人有過,既上《勸懲簿》,更上牌中,掛會揖處,三日方收,以示賞罰。

○設主記一人,以會貨泉谷粟出納之數。凡谷匣收滿,主記封記,不許擅開,違者量輕重議罰。如遇開支,主記不親視,罰亦如之。鑰匙皆主記收,遇開則漸次付之,支訖,復還主記。

○選老成有知慮者通掌門戶之事,輸納賦租,皆稟家長而行。至于山林陂池防范之務,與夫增拓田業之勤,計會財息之任,亦并屬之。

○立家之道,不可過剛,不可過柔,須適厥中。凡子弟,當隨掌門戶者輪去州邑練達世故,庶無懵暗不諳事機之患。若年過七十者,當自保綏,不宜輕出。

○增拓產業,長上必須與掌門戶者詳其物與價等,然后行之。

○或掌門戶者他出,必俟其歸,方可交易。然又預使子弟親去看視肥瘠及見在文憑無差,切不可魯莽,以為子孫之害。

○凡置產業,即時書于《受產簿》中,不許過于次日,仍用招人佃種。其或失時不行,家長朔望點檢議罰。

○增拓產業,彼則出于不得已,吾則欲為子孫悠久之計,當體究果直幾緡,盡數還足,不可與駔儈交謀,潛萌侵人利己之心。否則天道好還,縱得之,必失之矣。交券務極分明,不可以物貨逋負相準。或有欠者,后當索償,又不可以秋稅暗附他人之籍,使人賠輸官府,積禍非輕。

○每年之中,命二人掌管新事,所掌收放錢粟之類。又命二人掌管舊事,所掌冠昏喪祭及飲食之類。然皆以六月而代,務使勞逸適均。

○新舊管輪當,當須視為切己之事,計會經理。自二十五歲至六十歲止,過此血氣既衰,當優遇之,毋任以事。

○新舊管皆置《日簿》,每日計其所入幾何,所出幾何,總結于后,十日一呈監視。果無私濫,則監視書其下,曰:“體驗無私”。若顯露,先責監視,次及新舊管。

○新管置一《總租簿》,明寫一年逐色谷若干石,總計若干石,又新置田若干石,此是一定之額。卻于當年十二月望日,以所收者與前數總較之,便知實欠多少,以憑催索。后索到者,別書于《畸零簿》,至交代時,卻入總租簿內通算。

○新管所收谷麥,每匣收訖,即結總數報于主記。置《租賦簿》,令其親書“某號匣系某人于某年月日收何等谷麥若干石”。量出之時,亦須置簿,書寫“某匣舂磨自某日支起至某日用畢”,以憑稽考。

○新管所管谷麥,必當十分用心,及時收曬,免致蒸爛;收支明白,不至虧折;關防勤謹,不至透失。賞則及之,若有前弊,罰本年衣資綿線不給。如遇稱收繁冗,則撥子弟分收之。

○佃人用錢貨折租者,新管當逐項收貯,別附于簿,每日納諸家長。至交代時通結大數,書于《總租簿》,云:“收到佃家錢貨若干,總計租谷若干。”如以禽畜之類準折者,則付與舊管。支錢入賬,不可與雜色錢同收。

○田地有荒蕪者,新管逐年招佃。或遇坍江沖決,亦即書簿,以俟開墾。開墾既畢,復入原簿,免致失于照管。

○田租既有定額,子孫不得別增數目。所有逋租亦不可起息,以重困里黨之人,但務及時勤索,以免虧折。

○佃家勞苦不可備陳,試與會計之,所獲何嘗補其所費。新管當矜憐痛憫,不可縱意過求,設使爾欲既遂,他人謂何?否則貽怒造物,家道弗延。除正租外,所有佃麥、佃雞之類,斷不可取。

○男女六十者,禮宜異膳。舊管盡心奉養,務在合宜,違者罰之。

○新管簿書不分明者,不許交代。一應催督錢谷,須是先期逐項詳注已未收索之數,于交代日分明條說,并承賬人交付。雖累更新管,要如此于一手,庶不使人欺隱。舊簿書不分明者,亦不許交代。

○所用監視及新舊管,其有才干優長、不可遽代者,聽眾人舉留。

○設羞服長一人,專掌男女衣資之事。宜先措置,夏衣之給,須在四月,冬衣之給,須在九月,不得臨時猝辦。如或過時不給,家長罰之凡生男女,周歲即給。

○男子衣資,一年一給。十歲已上者半其給,給以布;十六歲以上者全其給,兼以帛。四十歲已上者優其給,給以帛,仍皆給裁制之費。若年至二十者,當給禮衣一襲。巾履則一年一更。

○婦人衣資,照依前數,兩年一給之。女子及笄者,給銀首飾一副。

○每歲羞服長除給男女衣資外,便于四時祭后一日,俵散諸婦履材及油澤、脂粉、針花之屬。

○各房染段,羞服長斟酌為之。仍置簿書之,毋使多寡不均。子孫須令飽暖,方能保全義氣。當令廉謹有為者以掌羞服之事,務要合宜,而無不足之嘆。

○設掌膳二人,以供家眾膳食之事,務要及時烹爨,不許干預舊管雜役,亦須一年一輪。

○擇廉謹子弟二人,收掌錢貨。所出所入,皆明白附簿。或有折陷者,勒其本房衣資首飾補還公堂。

○擇廉干子弟二人,以掌營運之事。歲終會算,通計其數,呈于家長。監視嚴加關防,察其私濫。

○子孫以理財為務者,若沉迷酒色,妄肆費用以與虧陷,家長覆實罪之,與私置私積者同。

○委人啟肆,皆公堂給本與之。一年一度,新管為之結算,其子錢納諸公堂。

○畜牧樹藝,當令一人專掌之。須置簿書寫數目,以憑稽考。然須常加點檢,務要增益。如或失時不辦,本人本年衣資不給。設知賓二人,接奉談論,提督茶湯,點視床帳被褥,務要合宜。

○親賓往來,掌賓客者稟于家長,當以誠意延款,務合其宜。雖至親,亦宜宿于外館。

○親朋會聚若至十人,舊管不許于夜中設宴。時有小酌,亦不許至一更。晝則不拘。

○親姻饋送,一年一度。非常吊慶,則不拘。切不可過奢,又不可視貧而加薄,視富而加厚。

○子弟未冠者,學業未成,不聽食肉,古有是法。非惟有資于勤苦,抑欲其識齏鹽之味。

○子弟未冠者不許以字行,不許以第稱,庶幾合于古人責成之意。

○子弟年十六以上,許行冠禮。須能暗記四書五經正文,講說大義方可行之,否則,直至二十一歲。弟若先能,則先冠,以愧之。

○子弟當冠,須延有德之賓,庶可責以成人之道。其儀式盡遵《文公家禮》。

○子弟已冠而習學者,每月十日一輪,挑背已記之書,及譜圖、家范之類。初次不通,去巾一日;再次還通,則倍之;三次不通,則分給如未冠時,通則復之。

○女子年及笄者,母為選賓行禮,制辭字之。

○婚姻乃人道之本,親迎醮啐奠雁授綏之禮,人多違之。今一祛時俗之習,其儀式并遵《文公家禮》。

○婚嫁必須擇溫良有家法者,不可慕富貴以虧擇配之義。其豪強逆亂,世有惡疾者,毋得與議。

○立嘉禮莊一所,撥田一千五百,世遠逐增,別儲其租。令廉干子弟掌之,專充婚嫁諸費,男女各谷一百五十石為則。

○娶婦須以嗣親為重,不得享賓,不得用樂,違者罰之。入門四日,婿婦同往婦家,行謁見之禮。

○娶婦三日,婦則見于祠堂,男則拜于中堂,行受家規之禮。先拜四拜,家長以家規授之,囑其謹守勿失;復拜四拜而去。又以房扁授之,使其揭于房闥之外,以為出入觀省。會茶而退。

○子孫當娶時,須用同身寸制深衣一襲,巾履各一事,仍令自藏,以備行禮之用。

○子孫有妻子者,不得更置側室,以亂上下之分,違者責之。若年四十無子,許置一人,不得與公堂坐。

○女子議親,須謀于眾,其或父母于幼年妄自許人者,公堂不與妝奩。

○女適人者,若有外孫彌月之禮,惟首生者與之。余并不許,但令人以食味慰問之。

○甥婿初歸,除公堂以禮與之,不得別有私與。諸親并同。

○姻家初見,當以幣帛為贄,不用銀斝。他有饋者,此亦不受。

○喪禮久廢,多惑于釋老之說,今皆絕之,其儀式并遵《文公家禮》。

○子孫臨喪,當務盡禮。不得惑于陰陽非禮拘忌,以乖大義。

○喪事不得用樂。服未闋者不得飲酒食肉,違者不孝。子孫器識可以出仕者,頗資勉之。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蹈貪黷,以忝家法。任滿交代,不可過于留戀;亦不宜恃貴自尊,以驕宗族。仍用一遵家范,違者以不孝論。

○子孫倘有出仕者,當蚤夜切切以報國為務。撫恤下民,實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懇惻,務得其情,毋行苛虐,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若在任衣食不能給者,公堂資而勉之;其或廩祿有余,亦當納之公堂,不可私于妻孥,競為華麗之飾,以起不平之心。違者天實臨之。

○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于《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如果被誣指者則不拘此。

○宗人實共一氣所生,彼病則吾病,彼辱則吾辱,理勢然也。子孫當委曲庇覆,勿使失所,切不可恃勢凌轢以忝厥祖。更于缺食之際,揆其貧者,月給谷六斗,直至秋成住給。其不能婚嫁者,助之。

○為人之道,舍教其何以先?當營義方一區,以教宗族之子弟,免其束修。

○宗族之無所歸者,量撥房屋以居之。更勸勿用火葬,無地者聽埋義冢之中。

○立義冢一所,鄉鄰死亡委無子孫者,與給槥櫝埋之。其鰥寡孤獨果無以自存者,時赒給之。

○宗人無子,實墜厥祀。堂擇親近者為繼立之,更少資之。

○宗人若寒,深當憫惻。其果無衾與絮者,子孫當量力而資助之。祖父所建義祠,蓋奉宗族之無后者。立春祀先祖畢,當令子弟設饌祭之,更為修理,毋致隳壞。

○立春當行會族之禮,不問親疏,戶延一人,食品以三進為節。

○里黨或有缺食,裁量出谷借之,后催元谷歸還,勿收其息。其產子之家,給助粥谷二斗五升。

○展藥市一區,收貯藥材。鄰族疾病,其證章章可驗,如瘧痢癰癤之類,施藥與之。更須診察寒熱虛實,不可慢易。此外不可妄與,恐致誤人。

○橋圮路淖,子孫倘有余資,當助修治,以便行客。或遇隆暑,又當于通衢設湯茗一二處,以濟渴者。自六月朔至八月朔止。

○里黨之疴癢疾痛,吾子孫當深念之。彼不自給,況望其饋遺我乎?但有一毫相贈,亦不可受,違者必受天殃。

○拯救宗族里黨一應等務,令監視置《推仁簿》逐項書之,歲終于家長前會算。其或沽名失實及執吝不肯支者,天必絕之。此吾拳拳真切之言,不可不謹,不可不慎。

○子孫須恂恂孝友,實有義家氣象。見兄長,坐必起立,行必以序,應對必以名毋以爾我,諸婦并同。子孫之于尊長,咸以正稱,不許假名易姓。

○兄弟相呼,各以其字冠于兄弟之上;伯叔之命侄亦然,侄子稱伯叔,則以行稱,繼之以父,夫妻亦當以字行,諸娣姒相呼并同。

○子侄年非六十者,不許與伯叔連坐,違者家長罰之。會膳不拘。

○子孫黎明聞鐘即起。監視置《夙興簿》,令各人親書其名,然后就所業。或有托故不書者,議罰。

○子孫飲食,幼者必后于長者,言語亦必有倫。應對賓客,不得雜以俚俗方言。

○子孫不得謔浪敗度免巾徒跣。凡諸舉動,不宜掉臂跳足以蹈輕。見賓客亦當肅行祗揖,不可參差錯亂。

○子孫不得目觀非禮之書。其涉戲謔淫褻之語者,即焚毀之,妖幻符咒之屬并同。

○子孫不得從事交結,以保助閭里為名而恣行己意,遂致輕冒刑憲,墮圮家業。故吾再申言之,切宜刻骨。

○子孫毋習吏胥,毋為僧道,毋狎屠豎,以壞亂心術。當時以“仁義”二字銘義鏤骨,庶或有成。

○廣儲書籍,以惠子孫。不許假人,以致散逸。仍識卷首云:“義門書籍,子孫是教,鬻及借人,茲為不孝。”

○延迎禮法之士,庶幾有所觀感,有所興起。其于問學,資益非小。若嚨詞幼學之流,當稍款之,復遜辭以謝絕之。

○小兒五歲者,每朔望參祠講書。及忌者奉祭,可令學禮入小學者當預四時祭祀。每日蚤膳后,亦隨眾到書齋祗揖。須值祠堂者及齋長舉名,否則罰之;其母不督,亦罰之。

○子孫自八歲入小學,十二歲出就外傅,十六歲入大學。聘致明師訓飭,必以孝弟忠信為主,期底于道。若年至二十一歲,其業無所就者,令習治家理財,向學有進者不拘。

○子孫年十二,于正月朔則出就外傅。見燈不許入中門,入者箠之。

○子孫為學,須以孝義切切為務。若一向偏滯詞章,深所不取。此實守家第一事,不可不慎。

○子孫年未二十五者,除綿衣用絹帛外,余皆衣布。除寒凍用蠟屐外,其余遇雨,皆以麻覆。從事三十里內并須徒步,初到親姻家者不拘。

○子孫年未三十者,酒不許入唇;壯者雖許少飲,亦不宜沈酗杯酌,喧嘩鼓舞,不顧尊長,違者箠之。若奉延尊客,惟務誠愨,不必強人以酒。

○子孫當以和待鄉曲,寧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切不可先操忽人之心;若屢相凌逼,進進不已者,當理直之。

○秋成谷價廉平之際,糴五百石,別為儲蓄;遇時缺食,依元價糶給鄉鄰之困乏者。

○子孫不得惑于邪說,溺于淫祀,以邀福于鬼神。

○子孫不得修造異端祠宇,妝塑土木形像。

○子孫處事接物,當務誠樸,不可置纖巧之物,務以悅人,以長華麗之習。

○子孫不得與人眩奇斗勝兩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儉,吾何害哉!

○既稱義門,進退皆務盡禮。不得引進倡優。

○家業之成,難如登天,當以儉素自繩是準。惟酒器用外,子孫不得別造,以敗我家。

○子孫不得畜養飛鷹獵犬,專事佚游,亦不得恣情取饜,以敗家,違者以不孝論。

○吾家既以孝義表門,所習所行,無非積善之事。子孫皆當體此,不得妄肆威福,圖脅人財,侵凌人產,以為祖宗植德之累,違者以不孝論。

○子孫受人贄帛,皆納之公堂,后與回禮。

○子孫不得無故設席,以致濫支。唯酒食是議,君子不取。

○子孫不得私造飲饌,以徇口腹之欲,違者姑誨之。誨之不悛,則責之產者、病者不拘。

○凡遇生朝,父母舅姑存者,酒果三衍;亡者則致恭祠堂,終日追慕。

○壽辰既不設筵,所以襪履,亦不可受,徒蠹女工,無益于事。

○家中燕餉,男女不得互相獻酬,庶幾有別。若家長、舅姑禮宜饋食者非此。

○各房用度雜物,公堂總買而均給之,不可私托鄰族,越分競買鮮華之物,以起乖爭。

○家眾有疾,當痛念之,延良醫以救療之。

○居室既多,守夜當輪用已娶子弟。終夜鳴磬以達旦,仍鳴小磬,周行居室者四次。所過之處,隨手啟閉門扃,務在謹嚴,以防偷竊。有故不在家者,次輪當者續之。

○防虞之事,除守夜及就外傅者,別設一人,謹察風燭,掃拂灶塵。凡可以救災之具,常須增置,若油籃系索之屬。更列水缸于房闥之外。冬月用草結蓋,以護寒凍。復于空地造屋,安置薪炭。所有辟墳蒿燼,亦棄絕之。

○早暵之時,子弟不得吝惜陂塘之水,以妨灌注。

○諸婦必須安詳恭敬,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禮,待娣姒以和。然無故不出中門,夜行以燭,無燭則止。如其淫狎,即宜屏放。若有妒忌長舌者,姑誨之;誨之不悛,則責之。責之不悛,則出之。諸婦媟言無恥,及干與閫外事者,當罰拜以愧之。

○諸婦初來,何可便責以吾家之禮?限半年,皆要通曉家規大意,或有不教者,罰其夫。

○初來之婦,一月之外,許用便服。

○諸婦服飾,毋事華靡,但務雅潔,違則罰之。更不許其飲酒,年過五十者不拘。

○諸婦之家,貧富不同,所用器物,或有或無,家長量度給之,庶不致缺用。

○諸婦主饋,十日一輪,年至六十者免之。新娶之婦,與假三月;三月之外,即當主饋。主饋之時,外則告于祠堂,內則會茶以聞于眾,托故不至者,罰其夫。膳堂所有鎖鑰及器皿之類,主饋者次第交之。

○諸婦工作,當聚一處。機杼紡織,各盡所長,非但別其勤惰,且革其私。

○主之母尊,欲使家眾悅服,不可使側室為之,以亂尊卑。每歲畜蠶,主母分給蠶種于諸婦,使之在房畜飼。待成熟時,卻就蠶屋上箔,須令子弟值宿,以風燭所得之繭,當聚一處抽繅。更預先抄寫各房所畜多寡之數,照什一之法賞之。

○諸婦每歲所治絲綿之類,羞服長同主母稱量付諸婦共成段匹。羞服長復著其銖兩于簿,主母則催督而成之。諸婦能自織造者,羞服長先用什一之法賞之,然后給散于眾。

○諸婦每歲公堂于九月俵散木綿,使成布疋,限以次年八月交收。通賣錢物,以給一歲衣資之用,公堂不許侵使。或有故意制造不佳及不登數者,則準給本房,甚者住其衣資不給病者不拘有能依期登數者,照什一之法賞之。其事并系羞服長主之。

○諸婦育子,茍無大故,必親乳之,不可置乳母以饑人之子。諸婦育子,不得接受鄰俗雞子彘肩之類,舊管日周給之。

○諸婦之于母家,二親存日,禮得歸寧,無者不許。其有慶吊勢不可已者,但令人往。

○諸婦親姻頗多,除本房至親與相見外,余并不許。可相見者,亦須子弟引導,方入中門,見燈不許,違者會眾罰其夫。主母不拘。

○婦人親族,有為僧道,不許往來。

○朔望后一日,令諸生聚揖之時,直說古《列女傳》,使諸婦聽之。

○少母但可受自己子婦跪拜,其余子弟,不過長揖,諸婦并同。有違者,監視議罰,死后忌日亦同。

○男女不共圊溷,不共福浴,以謹其嫌。春冬則十日一浴,夏秋不拘。

○男女不親授受,禮之常也。諸婦不得用刀鑷工剃面。

○莊婦類多無識之人,最能翻斗是非,若非高明,鮮有不遭聾瞽,切不可縱其來往。歲時展賀,亦不可令入房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白县| 得荣县| 出国| 梁河县| 大安市| 泰兴市| 通化市| 当阳市| 沙田区| 丹棱县| 称多县| 瑞丽市| 旺苍县| 韶山市| 周宁县| 滨州市| 屯门区| 大冶市| 怀远县| 神农架林区| 逊克县| 阿城市| 淮阳县| 涟水县| 子长县| 宜良县| 武汉市| 呼玛县| 吐鲁番市| 昭觉县| 辽源市| 壤塘县| 武威市| 汝州市| 隆回县| 吉木乃县| 洪江市| 秦皇岛市| 大竹县| 青神县|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