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文選
- 鄧子勉選注
- 1496字
- 2023-12-08 18:15:11
送孟東野序[296]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297]。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298]。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299]。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300],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敚[301],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302],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其在唐虞[303],咎陶、禹[304],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305],又自假于《韶》以鳴[306]。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307]。伊尹鳴殷[308],周公鳴周[309],凡載于《詩》、《書》六藝[310],皆鳴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311]。”其弗信矣乎?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312]。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313]。臧孫辰、孟軻、荀卿[314],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眘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315],皆以其術鳴[316]。秦之興,李斯鳴之[317]。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318],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319],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將天丑其德,莫之顧邪?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320],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321]。其它浸淫乎漢氏矣[322],從吾游者,李翱、張籍[323],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善[324]?其在下也奚以悲?東野之役于江南也[325],有若不釋然者[326],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評析】
“不平則鳴”是說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發出不滿的呼聲,這個成語即出自此文。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不平則鳴”的口號,表達了對孟郊處境不順的理解和體諒。孟郊四十六歲考中進士后,于德宗貞元十六年(800)至洛陽參加銓選,選為溧陽(今屬江蘇)縣尉,任內常于佳山水處流連終日,吟詩為樂,不理公務,以假尉代之,被分半俸,意甚不樂。貞元十八年,孟郊至京城,將返歸溧陽,韓愈作此序贈別,時韓氏為國子監四門博士。韓愈與孟郊為忘年之交,此文意在開導孟郊,化解其郁積,當然勸慰孟氏,也是自勉。
韓愈認為孟郊富有文才,但仕途不順,沉淪下僚,就在于不善于表現自己。因此在“不平則鳴”的基礎上,又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善鳴”的主張,就是善于表達自己的訴求,并能得到善意的回應。文中引述大量的例子論說,有自然界呈現的,如草木和水借助于風而表現出其風采,春夏秋冬四季各借助于外物而呈現出不同的景象;也有人世間表現的,如歷數古今自鳴不平的前賢時彥,說明“不平則鳴”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自然萬物善鳴,那么作為萬物靈長的人,應該是更善于鳴者,如此才能有所成,名播千古,流芳后世。不過“鳴”不單是吶喊叫囂,在“鳴”不平時,不但要善于傾訴自己遭受的不公待遇,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別人的賞識,并能獲得外力的幫助和支持,直至可“使鳴國家之盛”,即能施展鴻圖,為國效力,不負自己的才華。
文章立意在“善鳴”二字上,從自然萬物的善鳴說到古今人物的善鳴,從歷代善鳴的人物說到當代善鳴的人物,全文六百多字,“鳴”字就有出現了三十九次。一個“鳴”字,將自然萬物、歷史人文中各種善鳴不平的表現編織成文,構思新穎,機軸獨抒。行文起伏跌宕,雄奇靈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