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孩子走過青春期
- 洪嘉陽
- 2829字
- 2023-12-04 18:44:55
第三節 突然變敏感,青春期孩子的性格變化
情景再現
在某知識問答網站上,“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什么樣的性格才算正常?”這一問題下,有這樣一個回答:
大概是積極樂觀、活潑開朗、堅強勇敢,且學習成績優秀這一類美好的字眼吧。我不確定正常的性格到底是怎樣的,但可以確定的是我的性格肯定不是正常的。
從進入初中開始,我就害怕一個人的感覺,害怕別人不理我,害怕別人看不起我。有時候我一個人在路上走,路過一群人時就會特別不自在,如果他們發出笑聲,我就會以為是在討論我;有時候一件很小的事情,因為害怕別人不滿意,我就會反反復復確認好幾遍;有時候我也會因為別人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而郁悶很久,雖然我表面大大咧咧的,別人可能覺得我會不在乎,但其實心里極其在意。
有一次我大伯因為蓋房子的事情,和我家還有我叔叔家鬧翻了,我媽被氣哭,我知道后就拿著菜刀想沖到我大伯家砍他,我媽拼命攔住了我。
我想,可能我內心就是非常陰暗吧,和美好的字眼永遠沾不上邊。
例子中的主人公,對自己十幾歲的性格定位是陰郁、不正常,這其實是不準確的。嚴格來說,大多數孩子在青春期展現出來的性格都是正常的,不管是外向還是內向,不管是陽光還是陰郁,只要沒有表現出嚴重的破壞性傾向,任何的性格表現都是正常的。就拿上面這個例子來說,回答者的性格不過是表現出了敏感的特征,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在青春期這個節點更是正常不過。人的性格的形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一般是在先天性格底色的基礎上,經由后天影響養成的。心理學家將人的氣質分為4個類型,即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和抑郁質。
抑郁質類型的人,通常會表現出沉靜含蓄、穩妥可靠、易相處的優勢,但是也很敏感,做事優柔寡斷,表面開朗,內心孤僻。例子中的回答者很可能就是氣質中含有抑郁質特征的人。
另一方面,青春期是一個比較動蕩的時期,孩子的性格會因為太多因素的影響而一反常態,敏感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情景再現
晚上吃完飯,媽媽和琳琳一塊兒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播放的電視劇里有一個女孩穿了件特別寬大的褲子,媽媽就順口說了句:“這姑娘穿這么寬的褲子,看起來有點不協調,很顯胖,真是不好看。”沒想到琳琳突然激動了起來:“穿的褲子寬怎么了,胖就不能穿了?我覺得挺好看的,你這什么審美???”
媽媽被琳琳的話驚呆了,以前琳琳從來沒這么跟父母說過話,再者,為了一個電視劇里的人,用得著這么激動嗎?
原來,琳琳也有件類似的衣服,媽媽當著琳琳的面這樣評價那個女孩,就好像是在說自己一樣,這讓琳琳覺得很不舒服。
琳琳的反常行為,就是太敏感導致的。有的女孩進入青春期后對美的追求程度會迅速加深,會對自己的外表非常在意,也因此會在相關方面變得特別敏感,比如穿著、長相、身材等。像琳琳就是如此,她本身并不是很瘦,在外面可能也被別人評頭論足過,因此對“胖”這個字眼非常敏感,當媽媽那樣說別人,剛好她又具備類似特征時,就會想當然地聯想到自己身上,覺得媽媽是在借著別人教育自己。
同樣,當我們把“對美的追求”換成別的事時,孩子的各種敏感行為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釋。比如,有的男孩很瘦弱,常被同學調侃,久而久之,他就會對身材、力量等相關話題、事物變得敏感。
當然了,并不是所有孩子進入青春期都會像琳琳那樣敏感,但相較于兒童期,青春期孩子的敏感指數一定是有所增加的。對于這種情況,父母不必反應過度,只要弄清楚原因,給予理解和幫助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從外在來看,青春期孩子的敏感主要是由兩種原因造成的。
一種是自身有明顯的缺陷。青春期時,孩子身體發育迅速,但認知水平有所欠缺,還沒有形成穩定的自我評價系統,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或外貌的認識和判斷主要是依據外界的評價,如果自身有很明顯的缺陷,比如,臉上有胎記、身材過胖、過于瘦小,孩子就會因為別人另類的眼光、嘲笑或議論而變得敏感。
總結來說,青春期的孩子,身體發育迅速,但大腦各區域發展不同步,缺乏知識和經驗,對很多事情不能客觀地看待,不能形成自我獨立的認識,往往人云亦云,跟著別人的思維走。當有人說自己胖,并且胖得不好看的時候,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看的;當別人嘲笑自己瘦弱的時候,他并不會覺得別人是錯的,反而會厭惡自己的身體。
另一種是家庭原因。在離異、貧困、父母關系不好的家庭中,由于無法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更需要保持一顆敏感的心來應對不同的環境,比如,在父母較為強勢的家庭中,為了討父母的歡心,孩子就不得不學會察言觀色,漸漸地就會對周圍人的眼神、表情、情緒變得異常敏感。
針對第一種情況,父母首先要引導孩子建立多元化的審美觀念,正視他人的評價,告訴孩子美并不只有一個類型,他人的評價只能算是一種參考,而不是定論。其次,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發現優勢,彌補不足,或者培養一個特長,以此讓孩子獲得價值感。最后,父母還要告訴孩子如何應對這些情況,如何更好地進行社交。
針對第二種情況,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更多關愛。當然這種關愛不能只停留在父母的感受上,更得讓孩子感受到。如果家庭條件不好,就不要總在孩子面前提錢,反而要告訴孩子一定不要委屈了自己;如果夫妻不和,那就努力修復關系,實在修復不了就果斷分開,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帶給孩子的傷害有時候甚至比單親家庭更嚴重。
青春期是孩子性格趨于定型的時期,同時也是孩子性格迅速變化的時期。因此,除了敏感之外,還有很多性格特征在這時候也會格外明顯,并且這些特征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往往有一個時,另外一些也會出現,比如自卑、倔強、容易沖動等會同時出現。我們常說“無熱血不少年”,容易激動、沖動行事正是青春期的孩子的重要特征。當然,青春期孩子的性格變化并不是他們刻意為之,而是跟身體發育、認知水平、生活環境等有密切關系,就像上面我們提到的孩子變得敏感的原因一樣,并不是他們所能完全掌控的。
對于青春期孩子的性格,很多父母或許會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自己孩子的性格是不正常的,從而憂心忡忡,總想著給孩子糾正過來,結果卻越弄越糟糕。
青春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這一時期孩子的身心會發生巨大改變,情感上也會遭遇一些新的突發狀況,再加上越發緊張的學習氛圍,在這些因素的內外夾攻之下,青少年就會搖身一變,成為父母口中難以溝通的“新品種”。但其實,孩子的這些變化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處在合理范圍內的,是正?,F象。對此,父母不必過于憂心,也不必過多干涉。
父母要做的就是多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變化,秉持包容、客觀的態度,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當覺得孩子的某些行為實在不合適的時候,要先詢問,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說服他,而不要生硬地制止或拒絕。對于青春期孩子的性格變化,父母不要如臨大敵,他們并不是要針對你,更不是要挑戰你,只是因為他們在尋找答案的路上也是迷茫的,很多時候他們自己都不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也就是說,孩子性情大變,不知所措的其實不只是父母,青少年自己也同樣無助。
而作為父母,我們的任務應該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共同應對這些變化,而不是和孩子站在對立面,這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加深孩子的無助感,使得親子關系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