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清丈全國土地人口(求追讀)
- 大明仙國
- 河蟹道人
- 2090字
- 2023-12-21 08:05:00
“另外內閣與六部等朝廷諸位主官為國出力甚多,也算是勞苦功高。這靈米雖然不多,但朕想著給內閣、六部、都察院部門主官賜予些靈米,以示激勵。
朕這邊靈米的數量也不多,內閣二人各兩斤,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各一斤吧,兩位愛卿覺得如何。”
張居正二人最終同意擴大天工院,讓朱翊鈞的心情好上了不少。
打一棒給一顆甜棗的道理他還是懂的,于是想了下,當即就囑咐賞賜靈米起來。
作為內閣成員,張居正跟呂調陽算是皇帝修煉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了,百官只要從他們日益好轉的身體中,就可以知道靈氣的妙用。
更何況還有海瑞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呢。
自從去年入西苑以后,就有傳言說皇帝賜予了他兩塊靈玉。
眾人原本還不信,但也是被證實了。
因為海瑞老母已經年近八十了,以前都是臥病在床不起,需要海瑞侍奉左右。
但聽聞皇帝賜予海瑞靈玉后,海瑞就將兩塊靈玉給予了海母,希望能夠讓靈氣使她母親康復。
而經過半年靈氣的滋養下,已經臥病在床的海母雖然沒有痊愈,但儼然可以下地行走,身體也稍微好了一些。
如此多的例子,足以說明靈氣的重要性,也足以說明朝廷百官對于皇帝的靈氣是何等垂涎欲滴。
但皇帝這半年以來,一直在西苑深居簡出,連張居正等人都很難見面,更別說其他人了。
因此張居正二人一聽說皇帝還有靈米賞賜,心中頓時激動萬分。
雖然這靈米中沒有靈氣,但再怎么說也是被靈氣滋潤過的,肯定跟普通麥米是不一樣的。他們得到賞賜以后,哪怕他們不用,給家中父母子女用也是好的。
“臣替六部堂官謝陛下隆恩?!?
“嗯,以后竭力用事即可?!?
天工院的事情商討完畢后,張居正也趁著面圣的機會,向朱翊鈞稟報起了開海的進展。
“陛下,今天年初下詔在沿海布政司擴大海貿以來,遼東蓋州衛、順天府天津衛、山東登萊等地已經全部廢除海禁,設關取稅。
特別是天津衛跟登萊兩衛,其作為海運漕糧海運的支點,又靠近遼東、京畿,雖然只是開海四月,但效果顯著,來往商船眾多?!?
朱翊鈞一聽這話,便略微思索起來,登萊靠近遼東,來往船只只要一天就可到遼東。
而天津不僅靠近北京,更靠近漕運的終點通州,因此這兩個地方的地理位置甚是重要?,F在又吃到了海貿的紅利,要不是現在剛開海,朱翊鈞都想直接將這兩地升為府了。
“如此就好,開海乃國策,必須長期堅持下去,不可動搖。并且現在考成法與海貿的事情開了個好頭,那其他事情就好辦了?!?
“陛下所言甚是,這也是今日我二人想要跟陛下商議的事情?!?
他們一說,朱翊鈞瞬間就來了興趣,當即讓他們繼續說下去。
只見張居正二人頓了頓神色,隨即鄭重其事道:
“陛下,現在海貿的事情推行順利,考成法在海瑞的督促之下,六部九卿政務拖延推諉情況大幅減少,因此臣等覺得商議后,覺得清丈土地一事也可以進行了。
我大明稅賦以農為本,但正如去年臣向陛下稟報的那樣,現在田土被各地鄉紳地主、官員、宗室等侵占。天下有至少有一半的土地是不交賦稅的,除此以外越來越多的人庇佑于官宦士紳之家,利用士紳“免役”特權,不交雜稅,不入魚鱗圖冊名錄。
如此導致我大明立國二百余年,不僅土地越來越少,就連人口也越來越少。根據微臣與戶部尚書王國光商議,覺得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與人口被隱匿,沒有被朝廷收錄。
因此臣等跪請陛下,清丈全國土地人口,重新編定魚鱗圖冊,讓朝廷應繳賦稅土地人口做到應知盡知,以提高朝廷收入。”
朱翊鈞聽到張居正這個建議也是緩緩點頭,對于這種事情他自然沒有意見,并且張居正的做法也比歷史上更進一步了,土地跟人口都要查清楚。
不過他雖然沒有什么意見,但也清楚此法推行起來,恐怕沒有那么容易。
“張愛卿,你說得有道理。不過此事事關重大,朕原本想著徐徐圖之。你既然現在提及,就是不知道有沒有把握?!?
張居正跟呂調陽聞言互望一眼,隨即張居正會心一笑,對著朱翊鈞道:
“如果換作以前,微臣肯定是徐徐圖之。但微臣現在有陛下作為后盾,也得知了陛下您多次指示,讓臣茅塞頓開,于是就更加快改革步伐,如此才能更好的跟隨陛下。
因此臣請求啟用潘季馴為河南巡撫、姚宗沐為山東巡撫、龐尚鵬為福建巡撫,申時行為山西巡撫,以此四省為試點,以兩年為期,清查土地人口,重新編訂魚鱗圖冊,試行一條鞭法與均田均役之政。如果成功,那便向全國推行。”
潘季馴等人朱翊鈞是知道的,他們各個都是張居正的臂膀,也都是能臣干吏。
之前在嘉靖年間也試行過一條鞭法,現在讓他們在這四地清查土地人口,足以顯示張居正的決心。
“好,既然你有這個決心,那朕怎么能不同意呢。就暫且在這四地清查土地人口,凡是敢與當地豪紳肆意勾結,隱瞞不報者,嚴懲不貸?!?
“微臣遵旨!”
此事完畢后,朱翊鈞又跟張居正二人囑咐一番,隨后就不再留他們了,讓他們暫行退下。
而張居正二人的效率也很高,很快便將擴充天工院與任命潘季馴四人的詔命發出。
只不過令他們奇怪的是,任命潘季馴等人詔命并沒有掀起多大的浪花。
反而朝官乃至于京城中眾人最關心的,反而是天擴充天工院事宜。
雖然不知道皇帝具體在干啥,但京城朝官都清楚,天工院是目前最有機會接近皇帝的機構了,不信看趙國璧等人就行了。
因此被選中的工部軍器局、以及太醫部分人紛紛彈冠相慶,覺得自己是撞了大運了。
而其他京官也有費盡心思,想要運作一番,看能不能入天工院的。
不過很快他們的美夢就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