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懷瑾系列第二輯:人生隨處是心安
- 南懷瑾
- 2076字
- 2023-11-21 14:10:56
修身的重點在正其心
《大學》說:“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為什么說“修身在正其心”呢?事實上,我們身體歪了,“心”想要它正起來,你的心盡管想正,它就老不會正,這又是怎么說呢?大家不要搞錯了《大學》所謂“修身”的道理,并不是指如整骨、整形、美容醫師們的治療手術的學識,它一是說由身體內在所表達于外形行為的態色,二是說由身體內在生理習性所發生的“忿懥(輕易發脾氣)、恐懼(隨時怕事)、好樂(容易動容)、憂患(悲觀多慮)”等和“喜怒哀樂”的情緒,需要修整的學問。
如果我們引用老子的話來做對比的說明,就更明白了。老子說:“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說:“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至于大乘佛學,為了慈悲濟世而救度眾生,所謂真的菩薩們,是可施舍本身的頭目腦髓的。那都是超越世情的常道,并非人道中的平常人所能夠做到的。
但是,如要鉆牛角尖,一定要向生命的身體上講求“修身”與“正心”的關系,那是純生理、純醫理等的學問,屬于唯物哲學和科學的一邊。它和唯心哲學的一邊,都是同等的深奧,都不是以普通常識所可思議的。例如,我們古來傳統文化中的道家醫學,甚至道家學派支流的神仙丹法,以及從印度流入中國的后期佛學,如西藏密宗的修行路數,都如一般人所固執的“身見”一樣,要想從現有的肉體生命上追求,愿意自找麻煩地鉆出一個成果來。可是它所包括的學理,更是千絲萬縷,非常復雜,并非如一般人盲修瞎煉,隨隨便便“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皮”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至于后世一般人,為了長生不老,借重佛道兩家乃至神仙密宗等名目,執著于人身的“身見”,拼命做煉氣修身的功夫,那就應該先深入學習佛學對于人道生命的生來死去的學識,有個透徹的了解。如《入胎經》“十二因緣”的“中有”理念等。然后對《素問》《靈樞》陰陽大道的學理,以及人身“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幾百個穴位,先有了醫學上的基礎。再對印度瑜伽術所說的“軍荼利”(中文翻譯如“靈能”“靈力”“拙火”乃至“三昧真火”等,都是人身生命功能的代號),以及和它相關的人體生理七萬二千脈、一萬三千神經、四千四百四十八種病情,都有實修實驗的學習,然后才可以講究修身煉氣之道。
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所”修者是“身”,“能”修者是“心”。最后還是要歸到《大學》所說的一句名言:“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大學之道”,由“致知”“物格”,直到“誠意”“知止”,都屬于我們生命存在的精神方面的事。用簡略粗淺的習慣觀念來說,都是屬于心理部分的事。但人和一切生物生命的存在,都是由身、心兩部分所組合而成的。精神和心,眾生天天在用,在活動,但心不知心,心亦不見心,正如《易經》上所說“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果要想自己見心、知心而明心,從“大學之道”來說,必須先從“知性”開始學養,由“知止而后有定”,到達“安、靜、慮、得”的境界,才能得知“明德”自性的本來。
但一般的人,由生到死,大多數不管“心”是什么東西,“意”是什么東西,“知性”又是什么東西。從十九世紀開始,除非是學心理學或是哲學,乃至學醫學的精神病科等學科的人,都是從唯物哲學的科學出發,才能對這些問題構成它為新興科學分門別類的一套學識。
“修身在正其心”,道在心,不在外形,都是同一意義。但“心”在哪里?“心”是什么?什么是“心”?怎樣才是“心在”?怎樣才是“正心”?曾子只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反過來說,視而見的是“心”在見,聽而聞的是“心”在聞,食而知味的也是“心”在知味。如果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看見一件很可笑的東西,又聽到有人笑得像哭的聲音,嘴里還正在吃得津津有味,又碰到牙齒咬破了舌頭,這時“心”作用在哪一個上面?當然,也可以說當下能看、能聽、能知味又能知痛癢的,同時都是“心”的作用。
但照現代醫學來說,這些作用都是腦的反映,并沒有另外一個“心”的存在。但是,近來醫學上對腦的研究,并不是絕對肯定地說,除腦以外便沒有“心”了。不過,我們現在不能跟著醫學的科學來討論“心”和“腦”的辨別,不然會愈說愈加繁復。我們只能照固有的傳統文化來講,如前所說,同時能起“見、聞、覺(感覺)、知”作用的,還正是意識的范圍,意識與腦的作用幾乎是連在一起的。
至于傳統文化中所說的“心”,是包括整個人體的頭腦、四肢、百骸、腑臟,甚至所有的細胞。乃至現有生命活力所波及的反射作用,以及它能起思維、想念和意識所反映的“見、聞、覺、知”等功用,都是一“心”的“能知”“所知”的作用。它既不是純生理的,又不是純精神的。而生理的、精神的,又都屬于“心”的范疇。所以便可知道傳統文化中的“心”是一個代號,是一個代名詞。如果把它認定是心臟,或是腦的反映,那就完全不對了。換言之,“心”是生理、精神合一的代號,既不是如西方哲學所說的“唯心”,也不是“唯物”,它是“心物一元”的名稱而已。
(選自《原本大學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