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青海蒙古1725年成為清朝藩部

青海的名稱源于中國最大的內陸湖青海湖。在內蒙古林丹汗敗亡之際,外蒙古的卻圖汗及其子阿爾斯蘭進據青海。卻圖汗原是外蒙古的一個封建領主,因在爭奪權勢的斗爭中失勢,離開外蒙古進入青海,打敗了原在此地的西海蒙古,獲得了對青海的統治權。卻圖汗反對藏傳佛教中的格魯派,和同樣反對格魯派并統治西藏的藏巴汗有聯系。應藏巴汗之邀,卻圖汗派阿爾斯蘭率軍入藏支援藏巴汗。格魯派上層為了維護本派系的利益,求得生存與發展,便派遣使者向遠在天山北路信奉格魯派的厄魯特蒙古求助。

厄魯特蒙古又稱漠西蒙古,其中的一部是和碩特部,該部首領顧實汗,本名圖魯拜琥,是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十九世孫。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喀爾喀蒙古與厄魯特部發生戰爭,顧實汗曾對兩部進行調解。代表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與蒙古諸部聯系的東科爾呼圖克圖贈他“大國師”稱號,因稱“國師汗”,音轉為顧實汗。此后,他即尊信黃教,厄魯特蒙古各部也都先后皈依格魯派。顧實汗得知格魯派的求援后,積極響應,一方面是緩和厄魯特蒙古內部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向青藏高原發展。明崇禎八年(1635),顧實汗扮成香客模樣帶少數隨從前往西藏了解情況,在途中巧遇阿爾斯蘭。在顧實汗的說服下,阿爾斯蘭改變了反對格魯派的立場,到西藏后,公開和藏巴汗對抗。卻圖汗不滿阿爾斯蘭立場的改變,派人將其殺死。顧實汗從西藏返回后,于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帶兵進入青海。明崇禎十年(清崇德二年),顧實汗擊敗并擒殺了卻圖汗,占據了青海。此后,原在漠西的和碩特大部遷移到了青海,還有一部分土爾扈特和輝特部眾也一同前來。再后來,準噶爾蒙古和喀爾喀蒙古也有一部分遷居到了青海。[105]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顧實汗離開青海進軍西藏。明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顧實汗進攻藏巴汗,最終將其俘獲并處死,從而掌握了西藏的統治權。在此前后,顧實汗的子孫占領了康區以及青海等地的藏區。這樣,和碩特蒙古統治了廣大的青藏高原。

為了鞏固統治,顧實汗將青海部眾分為左右兩翼,由子10人分別統領。左境東自西寧邊外的棟科爾廟,西至嘉峪關邊外洮賚河界,800余里;南自西寧邊外博羅充克克河北岸,北至涼州邊外西喇塔拉界,400余里;東南自西寧邊外拉喇山,西北至甘州邊外額濟納河,400余里;東北自永昌邊外,西南至嘉峪關外布隆吉爾河岸,2000余里。右境東自棟科爾廟,西至噶斯池界,2500余里;南自松藩邊外漳蠟嶺,北至博羅充克克河南岸,1500余里;東南自洮州邊外達爾濟嶺,西北至嘉峪關邊外塞爾騰、西爾噶拉金界,2000余里;東北自西寧邊外克騰庫特爾,西南至穆魯烏蘇河,1500余里。[106]

以顧實汗為首的和碩特蒙古很早就和清政權建立了聯系,并且這種聯系一直延續到順治年間。清崇德二年(1637),顧實汗遣使入貢,閱歲乃至。清崇德七年,顧實汗再次遣使偕達賴喇嘛使者奉表入貢到盛京(今沈陽)。皇太極對此高度重視,親率大臣到郊外迎接并設宴款待,次年使團返回時,又親率大臣送到演武場餞行。皇太極還致書顧實汗,表達欲從西藏延請高僧“以宏佛教,以護國祚”[107]的愿望。清崇德八年,顧實汗遣使向皇太極表示:“達賴喇嘛功德甚大,請延至京師,令其諷誦經文,以資福佑。”[108]順治二年(1645),顧實汗及其第六子達賴多爾濟遣使向清廷貢馬。順治三年,顧實汗奉表入貢,清廷賜甲胄弓矢,使其管轄諸厄魯特。此后,青海蒙古各部每隔一年遣使清廷。順治六年,因米喇印、丁國棟等起兵反清,和碩特蒙古曾協助清兵鎮壓,顧實汗第二子峨木布車臣和第七子瑚魯木什都受到了清廷的封賞。順治九年,顧實汗又和班禪喇嘛等人“以勸導達賴入朝,奉表奏聞”,[109]并貢駝馬方物。順治十年,清廷封顧實汗“遵行文義敏慧顧實汗”,賜用漢蒙滿三種文字寫成的金冊金印。在冊文中,順治皇帝明確要求顧實汗“作朕屏輔,輯乃封圻”,[110]表示了清廷通過顧實汗間接統治西藏的愿望。順治十一年,顧實汗在拉薩病逝,清廷對他“克盡克誠,常來貢獻”的行為給予充分肯定,并“予以祭典,以酬其忠”。[111]

顧實汗去世,青海和碩特蒙古和清廷的關系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和碩特蒙古仍和清廷維系著貢使關系;另一方面,雙方的沖突不斷發生。就在清廷遣官致祭顧實汗的時候,青海和碩特蒙古“復為邊患”,“率番眾掠內地,抗官兵”,達“二十余次,屢諭不悛”。為此,清廷不得不遣官赴甘肅和西寧等地調查了解情況,要求和碩特蒙古各部“分定耕牧,勿得越境妄行”。[112]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發動叛亂后,青海和碩特蒙古竟然站在清廷的對立面,右翼圍攻河州,左翼“拆毀關隘,襲執官吏,與官兵會戰”。[113]

康熙二十二年,吳三桂叛亂平定。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內亂起。在平定噶爾丹內亂的過程中,清廷加強了對青海蒙古的招撫。清廷曾向青海和碩特蒙古薩楚墨爾根臺吉通報噶爾丹失敗以及五世達賴喇嘛“脫緇已久,第巴匿之”的情況,要求他“遇噶爾丹,即行擒解”。[114]此外,康熙皇帝還多次派遣使者到青海蒙古各部說明有關情況以及清廷的政策。康熙三十六年春,清廷遣官招降青海蒙古各部,噶爾丹亦在走投無路中病亡。同年十一月,顧實汗第十子達什巴圖爾率其侄孫納木札勒等臺吉入覲,康熙皇帝在保和殿賜宴,并以御用官服、朝珠賜達什巴圖爾及朋素克,以鞍馬、銀幣等物賜諸臺吉。[115]十二月,康熙皇帝在玉泉山舉行閱兵式,達什巴圖爾等應邀往觀,受到極大震撼。康熙三十七年正月,康熙皇帝頒詔封達什巴圖爾為和碩親王,達賴汗弟臺吉朋素克、納木札勒為多羅貝勒,納木札勒弟額璘沁達什、袞布子朋素克為固山貝子,根特爾為輔國公。二月,康熙皇帝出巡五臺山,達什巴圖爾等扈從。康熙皇帝在行幄召見了達什巴圖爾等人,并給駝馬,諭示他們回歸本部。

有學者認為:“達什巴圖爾附清,標志著青海和碩特蒙古正式成了清王朝的藩屬。但是,清朝并未因此觸動和碩特蒙古貴族在青海的統治權益,他們實際上仍然保持著割地而居的狀況。”[116]既然清朝并未因此觸動和碩特蒙古貴族在青海的統治權益,他們實際上仍然保持著割地而居的狀況,又怎么能說達什巴圖爾附清,標志著青海和碩特蒙古正式成了清王朝的藩屬呢?實際上,青海蒙古成為清朝的藩部,時間還要晚一些,應在雍正三年(1725)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之后。

在達什巴圖爾等人之后,許多青海蒙古貴族也相繼受清廷冊封,并領受清廷交給的任務。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出巡西安,達什巴圖爾等來朝。清廷封青海蒙古右翼長、和碩特臺吉策旺喇布坦為多羅郡王,準噶爾臺吉色布騰扎勒為多羅貝勒。康熙四十三年,康熙皇帝以青海袞布先于諸臺吉內附,詔封多羅貝勒。康熙四十四年,封達什敦多布及敦多布達什為輔國公。康熙五十年,封青海蒙古噶爾丹達什、索諾木達什、車凌、拉察布等為輔國公。這些人多是顧實汗后裔,長期領青海蒙古左翼。康熙五十五年三月,清廷命青海蒙古貝勒朋素克、旺札勒,臺吉達顏,各率兵100名,屯噶斯路,以防準噶爾。閏三月,清廷以青海蒙古貝勒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鼐等分領青海蒙古左翼,臺吉達顏等分領青海蒙古右翼。十二月,以辦理青海事務始終毫無舛誤,封達顏為多羅貝勒。青海準噶爾臺吉阿喇布坦封公品級一等臺吉,輔國公拉察布晉封固山貝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察汗丹津晉封多羅郡王。康熙五十九年,封阿喇布坦札木素為輔國公。[117]雍正元年(1723),因進軍西藏驅逐準噶爾,青海蒙古王公各著勞績,郡王察汗丹津晉封親王,貝勒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鼐晉封郡王,貝子額璘沁達什、拉察布晉多羅貝勒,輔國公敦多布達什、噶爾丹達什晉鎮國公,其他臺吉也都晉爵不等。以上清廷對青海蒙古貴族的封授,和以前對達什巴圖爾等人的冊封一樣,都沒有改變青海蒙古原有的社會制度以及割地而居的狀況,如前所述,這只是青海蒙古成為藩部的一個條件,還沒有實行盟旗制度。所以說,青海蒙古這時尚未成為清朝的藩部。

雍正元年,青海蒙古羅卜藏丹津在清廷進軍西藏驅逐準噶爾后,因“希冀藏王”的目的未能達成,[118]感到被清廷忽視而心懷不滿,進而發動反清叛亂。清廷調集各方面力量前往平叛。雍正二年,羅卜藏丹津叛亂失敗,逃往準噶爾。清廷在討論善后事宜時決定:青海蒙古“游牧地令各分界,如內扎薩克例,百戶置佐領一,不及百戶者為半佐領,以扎薩克領之。設協理臺吉,及協領、副協領、參領各一。每參領設佐領、驍騎校各一。歲會盟,令奏選盟長,勿私推。貢期自明年始,分三班,九年一周,自備駝馬,由邊入京”。[119]雍正三年,青海蒙古和碩特部、綽羅斯部、土爾扈特部、輝特部、喀爾喀部相繼設旗。這樣,青海蒙古實行盟旗制度,終于由歸附清朝進而成為清朝的藩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阳市| 安仁县| 信阳市| 景德镇市| 崇义县| 汕尾市| 封丘县| 保靖县| 巫溪县| 黔西| 南丰县| 册亨县| 孙吴县| 宾川县| 女性| 休宁县| 土默特左旗| 宝应县| 西青区| 朔州市| 香河县| 睢宁县| 泸州市| 精河县| 神农架林区| 青神县| 乌什县| 礼泉县| 克拉玛依市| 云霄县| 崇阳县| 古丈县| 易门县| 临澧县| 宜章县| 青岛市| 佳木斯市| 甘孜| 赫章县| 崇义县| 永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