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清代捐納為切入點、捐納制度的內在變遷軌跡與社會發展的復雜關系為路徑,深入檢討清代捐納與國家治理的復雜關系,闡述不同歷史階段捐納在國家治理及資源掌控中扮演的各種角色,注重從資源置換與資本轉化的視角分析教育、政治、經濟不同領域之間的資本流動與社會大勢轉變,分析科舉、捐納與銓選不同制度之間的內在矛盾與互相協調,進而闡釋滿漢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復雜面相,呈現獨特的清代政治文化和治理邏輯,為本書的核心主旨所在。
以政治史為統領,貫通制度史、社會史研究的視角,聚焦捐納作為特定政治場域和社會空間的樞紐角色,關注捐納為特定的資源交流平臺,分析和闡述經濟資本與政治資本、文化資本之間的轉化機制與規律,是本書研究方法的重要努力方向。前賢們研究路徑風格各異,頗有值得發展之處,如制度史研究視野中,許大齡關注制度結構變化;社會史視野下,伍躍強調捐納與社會的互動;政治史視野下,陳寬強強調捐納商品的政治屬性;斷代史研究視角下,楊啟樵和劉鳳云關注雍正朝與康熙朝捐納事件;等等。本書選取從微觀視角梳理捐納制度的內部管理和外部功能演變,重視引入“政治文化”等新視角,將捐納置于廣闊的社會變遷背景中加以剖析,討論國家治理中制度互助、滿漢文化沖突下滿漢消長、不同資本的轉化歷史境遇與實際條件等關鍵性問題,闡述清代捐納演變的深層歷史和獨特軌跡,進而揭示清代國家治理的獨特邏輯。
具體來說,捐納是聯結清代國家治理中人才培養、社會流動、教育發展的特殊紐帶。對于清朝政府這一有機體來說,捐納就是一個解決內憂外患、救急救窮的免疫系統,是一個救急箱。它往往通過出售一定的象征資本,獲取大量緊急資金的援助,從而實施自救,斷尾求生。捐納無疑是一個觀察清代國家治理的極佳窗口,可以從中管窺傳統國家的統治策略、治理邏輯,觀察人才選拔的路徑變遷、各種資本轉化的核心規則等。
內容選擇上,聚焦三個時期的捐納研究,順康雍時期,國家強調個體的捐輸,捐納為觀察滿漢官僚在政治機構中力量博弈的較佳窗口。乾嘉時期,國家越來越倚重捐納制度,現例往往泛化為常例,捐納成為觀察國家處理危機的重要窗口。道光以降,國勢衰微,捐納制度日趨淪為國家應對內外困境的救命稻草,捐納也不惜從捐職濫發到捐官,捐納制度成為觀察近代國家財政自我調整與現代化起步的重要窗口。
清代捐納實質上是一場國家與民眾的資本交易,廣布全國各地,牽扯各個階層,婦孺皆知。不過,捐納往往涉及個人隱私,運作手段和路徑極具隱蔽性。本書既注意私人日記、小說、文物等關系制度實行的民間歷史文獻,同時注意搜羅中央層級等關系制度制定、改變的史料,特別注重利用和發掘檔案,如《災賑檔》等國家層面的軍機處朱批檔案,以及“巴縣檔案”“南部檔案”等地方州縣檔案,堅持多層次、多角度地對捐納制度的演變進行細致梳理,進而對清代捐納與國家治理的復雜關系進行揭示,從中總結出傳統社會中國家治理的經驗。
關鍵詞:清代 捐納 人才選拔 滿漢消長 國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