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清前期捐納與國家權力建構

捐納是一場國家與無數個體之間的復雜交易。清前期國家在什么背景下進行這一交易,又出售何種商品,解決何種問題,在歷史演變中,哪些因素直接影響著這場交易的規模與性質,這一交易最終走向何處,這些是把握捐納在清代國家治理中所扮演角色的關鍵所在。

捐納在某種程度上鮮明地體現了清代國家治理隱蔽、務實的特點。在怎樣統治龐大的國家、協調滿漢等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方面,捐納提供了難得的制度性競爭平臺,為滿漢等群體的融合與共存提供了新的渠道。

捐納在清代得以保存,并且繼續發展,與清代國家治理中的權力架構緊密相關。清初政權穩定以后,統治者始終將權力架構建設視為根本問題。在清前期政權的權力體系中,滿漢之間的矛盾始終是最為重要的對抗性矛盾。盡管清朝統治者順利入主中原,但他們對于漢族士人的防范心理從未放松。姚念慈談到滿漢關系時說道:

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有兩個極為突出的特征:即專制集權統治延綿二千年之久,北方周邊民族多次進入中原。我以為這兩點對中國人性影響至大。清朝兼具專制集權和異族入主這兩個特征,且皆發展至極端和鼎盛,不論研究哪個領域,這兩點都是清史研究的潛在主題。而且,清王朝通過征伐與懷柔,威恩并施,使眾多民族并入其統治之下,故清代民族關系之復雜,遠非前代所可比,其中滿漢關系又為貫穿有清一代的核心。坦率地說,探索清王朝政治權力的結構、國家制度、政治發展的主線以及各個階段的特征,離開了滿漢關系,終不免隔靴搔癢。[1]

處理滿漢關系是清代國家治理中重要的施政內容。在清前期,伴隨著全國統一戰爭的完成,滿漢之間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逐漸確立。在清代國家權力架構中,滿漢之間很難存在明顯的實質對抗,漢官處于非常可憐的地位。姚念慈對于漢官尷尬地位的論述可謂一語中的: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進入“康熙盛世”后,沒有一個漢官能廁身統治集團核心,參與軍國大計決策。朝廷漢官恰如魯迅所言,真是“求當奴才而不可得”,唯滿洲主子馬首是瞻,卑微瑣屑,有宋以來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蕩然無存。素以“寬仁”著稱的康熙朝如此,乾隆朝更不待言。[2]

若此,如何動員漢族士人進入新政權之中,擴大政權的統治基礎,是清初統治者在國家治理中無法回避的根本問題。恢復科舉成為清朝統治者吸納漢族士人的重要渠道。不可否認的是,盡管明清科舉的考試內容、程序等改動不多,但是科舉士人如何進入仕途卻迥然不同。因為,明清兩朝科舉制度在權力架構中的地位存在顯著差異,前者是士人進入核心權力圈的主渠道,后者不過是漢人進入國家核心權力外圍圈的前提。對于漢族士人來說,科舉是進入權力圈最為重要的通道,但是這一點明顯不適用于滿人。

恢復科場,籠絡漢人,本是清朝國家治理的一時之策。歷史發展的結果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清朝統治者反復強調的國語騎射,旗人日益懈怠,而朝廷厭惡的詩文漢習卻在旗人中逐漸興盛,旗人科舉發展大有日盛一日的感覺。伴隨國家戰事日少,軍功日削,滿漢士人在科場中的角力似乎有代替戰場殺伐的趨勢。以科舉為權力重建的通道,滿漢群體開啟了另外一場隱性的對抗,這種對抗也自然蔓延到捐納場域之中。

捐納與科舉的復雜關聯,背后是清代權力來源的多渠道與多主體問題。同樣,捐納也與銓選制度,即官吏任職,有著密切的關聯。伍躍在《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一書中對清代捐納的報捐程序、銓選問題和起復制度確有深入討論,但是對捐納與科舉的復雜關系,尤其是兩者對于清代政權權力架構的作用涉及很少。[3]在清代權力架構中,官吏隊伍的產生,即如何選取既忠實于統治者,又能服務好被統治者的官員,是一個根本性難題。科舉制度為清代統治者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培養和選拔渠道,但是科舉制度自身的人才培養體系面臨競爭壓力過大、命中率過低的致命局限,使得大量的讀書人成為科場上的陪讀者。這樣的殘酷競爭給人們巨大壓力的同時,也為國家短時牟利帶來重大契機,清朝統治者將考試資格或者象征資本作為籌碼在全國公開售賣,這成為捐納制度誕生的基本條件。捐納成為國家權力中官僚隊伍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樣,官員如何任職,在實施公平掣簽、輪班等候等嚴密制度的同時,國家也將這種任官機會當作籌碼,允許國民交換,這成為捐納制度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捐納與官員的產生和任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清代權力架構的重建提供了另外一個競爭場所。

清前期,主政者選擇捐納,將它作為融資重要渠道,完全放棄沿襲明朝的加賦政策,最重要的考慮可能在于捐納的隱蔽性。在統治者看來,國家通過捐納撈錢,賺取有錢人的錢,不是最窮人的錢,不會激起最廣大窮人的反抗。在清前期權力架構中,滿漢兩極力量嚴重不均衡,捐納在個人仕途升遷和政權力量抗衡中,對于滿人和漢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清朝統治者最初有自己的小算盤,對于清初的八旗子弟來說,捐納更多是錦上添花。但是,對于漢族士人來說,捐納是一個改變自身社會地位的重要機會。不過,權力架構的失衡本身有賴于長時段積累,在長期的滿漢勢力對抗中,科舉和捐納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制度性溶解因素,最終的結果是,漢族士人得以逐漸扭轉原來的消長趨勢。滿漢隱性對抗導致清朝衰落的這一原因,很少為學人所關注。

事實上,立足滿漢關系的視角,捐納是清代各種資源流動和轉換的核心平臺,一頭連接著國家的財政制度、救災制度;另一頭連接著科舉制度、銓選制度。在捐納的買賣關系中,作為賣方的國家可以出售給社會民眾最大部分的內容就是與科舉有關的功名和入學資格;作為買方的廣大士人,則提供了國家危急時刻需要救命的關鍵資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水县| 太保市| 武胜县| 山阳县| 绥化市| 舞阳县| 区。| 肇源县| 抚州市| 莱州市| 嵊泗县| 韶山市| 邵阳县| 稷山县| 浮山县| 清河县| 平顺县| 肃宁县| 永济市| 冀州市| 右玉县| 惠来县| 兴和县| 西吉县| 扎囊县| 廉江市| 凌云县| 四子王旗| 崇州市| 永城市| 荥阳市| 连城县| 平定县| 安远县| 保德县| 张家港市| 特克斯县| 台山市| 肃北| 海南省| 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