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主要內容

捐納為清代秕政之重要代表,亦為權錢交易提供了綠色通道,向來為讀書人所不恥。捐納之事,既難在《會典》等專章中記述,即使偶見于私人著述,亦大多故意遮蔽,難見全貌。捐納往往被視為書辦學問,難以登學界殿堂。[138]幸有鄧之誠、王鍾翰等有心之人,將捐納視為觀察清代政治運作的特別窗口,從而使其得以展露于學界。許大齡將捐納從書辦之學上升為國家制度的研究格局,不僅將其定義為國家財政制度的組成部分,亦定義為官僚人事制度的組成部分,功莫大焉。[139]從人到事,從書辦之術到國家之制,捐納研究得以突飛猛進。

近年來,學界有關制度史的討論成為熱點。[140]研究清代捐納制度,也到了新的轉型階段,最重要的是從制度中“尋人啟事”。學人不僅要關注制度的運行規則,更要重視制度運作的主體,重視人們建構制度、改造制度乃至廢除制度的特定邏輯,要將制度置于人們之間的各種復雜關系中進行研究,而不是將其視作死板的條文、一成不變的金科律條。在人與制度的雙向互動中,“尋人啟事”,以事察人,方能展示社會變遷的諸種面相。

本書主要討論捐納制度在清代國家治理中扮演何種關鍵角色,在社會各個方面中何以運行并產生特定的社會效應。本書分六個部分闡述清代捐納與國家治理的復雜關系。

首先是導論,主要是通過具體的案例,即晚清士人何宗遜的入仕及捐納歷程,證明清代捐納的廣泛存在,辨析捐納概念和治理角色,梳理前賢捐納相關成果,繼而分析未來捐納研究的可行路徑,以及簡述全書的內容框架和利用的文獻資料。

第一章重點討論清前期捐納發展與權力體系建構的互動關系,闡述順康雍三朝科舉制度和捐納制度的恢復和發展,兼顧討論清代科舉發展的特色。滿漢雙方圍繞選材通道和官吏選任展開特定場域的艱難較量,清朝統治者一方面利用統治優勢,開設特殊通道,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兼顧公平,陷入制度性溶解的困境。

第二章簡要分析清中期,特別是乾隆朝捐納與仕途的復雜關系。乾隆以降,捐納制度日趨走向正規化和日常化。清代科舉的發展為捐納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捐納發展也增加了科舉的競爭規模,從而加劇了仕途的擁擠。朝廷立志疏通仕途,嘗試舉人大挑、漢軍出旗等新制度,在保障八旗特權的同時,又不得不兼顧滿漢各方公平,力爭發揮制度活力,實現國家平穩治理。

第三章具體分析清中期捐納與日常救災的內在邏輯。乾隆以降,朝廷鼓勵各地和中央戶部開辦捐納,進行糧食儲備建設,開展日常救災。朝廷推行捐監,建設倉儲,歷經中央和地方的多重博弈。捐監救災不僅是朝廷應對災害的特殊治理手段,同時顯示出地方和中央開展日常救災的不同邏輯以及相互矛盾,進而展示出封建專制統治中復雜的政治生態和治理邏輯。

第四章主要討論嘉道以降清代捐納演變與朝廷治理興衰的緊密關系。嘉道以降,國家財力日漸貧乏,開捐理財成為朝廷維系統治生命的重要法寶。捐納自身內容發生重大變化,從常捐為主走向現捐為主,捐納的范圍和程度日漸擴展深化,走向濫發的境地。伴隨而來的是仕途更加擁擠,滿漢勢力在科場、官場和捐納中的隱性對抗更加激烈和復雜。捐納更為統治者所依賴,日漸成為朝廷鎮壓農民起義的重要工具。

最后是結語,簡要從技術、制度和文化三個層面分析清代捐納在國家治理中扮演的獨特角色,分析清代捐納開辦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展示清代捐納制度運作背后的資源置換邏輯,分析滿漢對抗中的深層因素,展示文化較量與制度融合的復雜歷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田县| 曲水县| 宁南县| 山东| 定襄县| 梁山县| 务川| 诸城市| 九台市| 民丰县| 枣阳市| 绵阳市| 麦盖提县| 阿克| 资阳市| 博客| 奉新县| 洛隆县| 芮城县| 汾西县| 治多县| 尤溪县| 浦县| 张家港市| 新田县| 德庆县| 沙湾县| 莱州市| 双峰县| 南皮县| 大渡口区| 新密市| 阿克陶县| 罗江县| 任丘市| 临沭县| 嘉义县| 黎川县| 湘潭市| 景洪市| 左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