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研究思路

清代捐納展示的是一個資源交換的平臺,給人們呈現的是各種關系的交織,各種網絡的交匯與聚集。將捐納矮化的各種視角,無論是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抑或財政史,本身都是一種對捐納研究的盲人摸象式的解剖。推進當下的清代捐納研究,不僅是要整理史料,增加量化統計,強化微觀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突破現有思維局限,用動態和流動的視角觀察捐納的特殊社會角色。王鍾翰更多注重從政治運作的規則出發,檢討捐納與政治的特殊關系。許大齡則從國家制度的視角出發,分析清代捐納制度的歷史變遷和內部架構。伍躍則在制度的具體細節和社會影響方面多有增補。但是,對于未來的捐納研究來說,最需要改變的研究路徑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斷尾求生:從資本視角揭示國家治理的獨特邏輯

從資源置換的視角,以政治為經、經濟為緯,從經濟行為觀察政治權力,重視清代控制權力、兜售權力衍生商品以此獲取經濟資本的獨特治理模式,以及統治背后的贏利機制。

從經濟資本的籌集來看,清代政府在社會危機或自然危機的特殊時刻往往借助捐納的資本杠桿,從而實現了大量資金的緊急籌措,取得了較好的救急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捐納是清代國家治理,特別是應對社會危機的救急箱。至于清代政府為何愿意使用這一為人詬病的集資方式,是否有更加方便、更加可靠的方式,這是值得重新探討的整體性問題。需要指出的是,清朝統治者寧愿實施捐納,也不愿意對所有民眾集體加賦。他們寧愿圈取一部分有錢人的錢,也不愿意向集體民眾平均收取稅收。這到底是對民眾的一種特殊照顧,還是一種有意的傷害呢?清代在國家治理中,面對籌資,無法采取今天發行國債等辦法,捐納是不是一個歷史代替品,發揮了為拯救國家緊急融資的某種功能呢?

從政治資本的流失來看,清朝統治者非但沒有丟失核心權力,放棄集權的統治地位,相反是借此渡過難關,延續了政治生命。當然,在整個下層官吏群體中,基數越來越大,仕途更加擁擠,這是捐納產生的副作用之一。比較隱蔽的是,在下層的官吏群體中,滿漢的勢力對抗并非如上層般明顯。簡單地說,捐納短期對國家權力體系的構建很難驟然產生沖擊,但是從長期發展趨勢來看,滿人的統治特權和強勢地位還是受到了不小的沖擊,清朝政治集團內部的權力分配格局發生了緩慢的改變,捐納扮演的特殊角色和發揮的積極作用值得重視。

從經濟資本的獲取來看,清朝統治者在自身虛弱時期往往借助捐納獲得大量資金。無論是康熙朝三藩之亂,還是近代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朝廷通過捐納手段獲取了大量救命錢。實際上,置身中國傳統社會的長河,乃至世界發展的大潮中,統治者利用政治權力兜售政治商品以獲取資金的思路和實踐一直都有。[131]以中國為例,賣官鬻爵在漢代早已出現,明代統治者為動員民間資源也做了諸多努力。[132]但是清代的捐納施行范圍之廣、施行時間之久、獲取資金之多,卻是世間罕有。從某種意義上說,清朝統治者真正實現了資本轉換平臺的合理化與法制化,通過公開、透明、合理的競爭機制,以政治權力衍生商品來獲取經濟利益,并成為國家治理的獨特方式,這無疑是對國家治理的某種創造,是傳統社會中難得的有限創造。

考慮到資本轉換的整體效應,朝廷如何在政治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轉換中扮演自身角色,維護捐納這一各類資本轉化和流通的特殊平臺,是清代政治生態中一道獨特的風景。清代政府實施了高度的政治集權和經濟分項管理,對于發達的資本市場,更多的是節制和利用,而非簡單的摧毀。因此,經濟資本的勢力始終在政治權力的控制之下,更多扮演一種錢袋子的角色。對于清朝政府的肌體來說,捐納制度更多是一種生病時的激素治療藥物,盡管從整體來看可能損傷肌體,但對于一時的緊急救濟仍是具有十分獨特的治療效應。

對于廣大民眾來說,他們一方面不愿意看到國家官場的整體腐敗、仕途的擁擠,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失去自己實現階層流動、參與政治管理的機會,他們往往將數代積累的財富投入這場風險很大的政治資本爭取的游戲之中。在這場有錢人、有權人的熱鬧游戲中,我們會看到不少鳳凰涅槃的例子,如左宗棠等的崛起。[133]但是,我們看到的更多是那些徘徊在官場外面的候補人員的身影,他們貧困潦倒。[134]對于捐納對民眾的具體影響,不僅可以在當時的私人日記等史料中尋覓,一些官場小說,如《官場現形記》中也都有入木三分的描寫。

從清代歷史的長期發展趨勢來看,政府依靠兜售政治權力衍生商品來籌資,效果越來越差,但是朝廷卻越來越依靠捐納這一救命稻草,在近代的沉淪與復興中,始終不愿意放手,直到科舉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二)自下觀上:從民眾視角審視捐納交易的利益均衡

從階層流動情況來看,著眼底層個體民人、士人,以下觀上、以民觀國,闡述國家統治的興衰,進而剖析無數個體與國家交易的長期社會效果,以及特定制度對個人成長的特殊作用乃至對家族積累和發展方向的影響,可拓展捐納研究的新空間。易言之,擺脫以往學者的單一國家利益立場,或者士人道德評判站位,即他們更多站在國家的立場,維護官吏隊伍素質的政治立場,看到捐納實質上扮演了開啟階層上升重要輔助通道的角色,這也是捐納深受部分士人青睞的根本原因,學人不能簡單地貶低此類交易。實際上,以往人們更多從一種賣方的視角出發,批評政府的短視與急功近利,他們無法置身更高格局,認真評估買賣雙方的收益,尤其是站在買方立場思考,發掘這種交易的市場價值與社會影響。如此廣泛發生的資源置換游戲究竟在何種程度、何種范圍發揮作用;這場表面上看似合理合法合情的交易,究竟動了誰的蛋糕,損害了誰的利益。這些是需要分析的核心問題。

不可否認,從旁觀者角度來看,捐納為官員的腐敗提供了便利的通道,給社會資本轉化中的錢權交易設置了合法的渠道,這勢必會損害國家機器效率,降低官吏隊伍素質。但是,學人如果設身處地從參與者角度思考,捐納何嘗不是給普通士人、民眾提供一次重新奮斗的機會,給他們一個新的階級流動的起點?事實上,通過捐納獲得某種資格的士人與真正做官,乃至獲利,仍有著不小的距離,何宗遜就是這樣的鮮活案例。[135]單從資源交換的視角來看,捐納的實施,無疑為清代底層民眾的上升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現實平臺,為清代社會的垂直流動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當然,以下觀上,從民眾視角出發,并非簡單否定過去的國家視角或是朝廷視角,而是注重雙方的互動關系,做到先下后上,進行從民眾到國家的整體性考察,特別是重視捐納制度與社會環境的復雜關系,了解各個時段捐納變化的深層原因。捐納這場交易,因為買賣雙方的身份和位置差異,在不同歷史情境中,演繹了一系列精彩的歷史巨劇。毋庸置疑的是,在這場交易中,國家設計和主導了這場游戲,民眾只是無法忽視的參與者,畢竟民眾要掏出自己的真金白銀。廣大民眾與國家的無數次博弈,最終推動著整個捐納游戲的進展,這一過程不僅展示了國家治理技術改進的良善,更展示了國家統治能力的高低。最為引人注意的是,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國家出售的商品,尤其是同一類的產品,價格越來越低,民眾對于這場游戲的參與興趣卻越來越低。由此以下觀上,足見清代社會發展的盛衰趨勢。

(三)以漢觀旗:從文化視角洞察滿漢群體的隱性對抗

從文化交融與沖突來看,滿漢兩大群體的互動是清代社會發展的主旋律。盡管清朝統治者強調“滿漢一家、不分畛域”,建構各民族形式上的平等,但是滿漢之間的緊張關系貫穿清代始終,更是成為科舉、捐納等制度生長的深層土壤。滿漢之間的緊張關系,不僅表現在軍事斗爭、政治迫害等顯性斗爭之中,更隱蔽地表現在文化競爭、資源分配等隱性對抗之中,捐納等場域是隱性對抗的重要場所。滿漢之間的這種隱性對抗,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民眾日常生活習俗的改變,如清初的剃發易服;另一方面表現在資源的配置方面,如科舉名額的分配、滿漢官職的安排。它們深刻地滲透在清代國家權力的架構之中,展示出文化長期碰撞的結果。

對于科場或者捐納中的滿漢隱性對抗,以往的研究者往往言之不詳。許大齡曾敏銳指出,八旗在清代能夠長存的重要原因是對旗人有利,可惜沒有詳細論證。張仲禮有關紳士的研究中,旗人科舉被無奈放棄,原因如其導師弗蘭茲邁克爾所說:“19世紀中國紳士的研究,還由于最后一個朝代——清朝不是漢族皇朝而是滿族皇朝而更加復雜化了。滿族將自己的人民組成所謂八旗的軍事組織進入中原。在中國他們為自己保留了特殊的地位,并占有半數的高數官職。但是,除了在省一級也擔任某些官職外,他們主要居住在京城和遠近各處戰略要沖的軍事駐防地??偟恼f來,他們并不對漢人社會生活施加影響。他們并不在漢族社會中生活,因而也不是紳士,即便他們中有些人也有學銜、功名、官價或官銜。所以本書將不討論他們?!?a id="w136">[136]何炳棣對于滿漢的科舉分途入仕,論述也是極為簡略?!扒宕M士要升至最高的官品,較中國史上各朝代來得困難。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清朝留給漢人做的高官位總數大量減少,漢人必須與滿人與蒙古人及漢軍旗人分享官位?!?a id="w137">[137]盡管近些年來旗人科舉及其入仕得到了中外學者的諸多關注,但是從滿漢文化沖突角度思考科舉與捐納的研究仍是十分稀少。簡言之,前賢著述大多聚焦捐納制度演變之軌跡、捐納制度實施之措施、捐納制度與特定社會事件等問題,而有關捐納制度與清代政治文化、政治生態的復雜關系,特別是從捐納制度透視與剖析清代政治統治的獨特性,滿漢隱性對抗的特征與景象,進而從整體上推進現有的捐納研究,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清代國家治理中,顯性斗爭與隱性對抗是社會有機體新陳代謝的兩種基本形式。有清一代,滿漢文化沖突,使得政治場域、軍事場域中的顯性對抗呈現滿強漢弱的一面倒趨勢,漢人的反抗往往零星分布,不成規模。崇滿抑漢成為整個社會畸形群體關系的基本原則,在清代長期得以維持。容易讓人忽視的是,在隱性斗爭場域中,特別是糾集經濟場域、文化場域和政治場域的捐納資源交換平臺中,滿漢勢力的隱性對抗呈現另外一番風景。捐納看似只是個體與國家之間的資源交易,實質上也是不同群體之間的對抗所在。在國家珍稀資源分配有限的前提條件下,滿漢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無論是科舉名額,還是官員缺位。從捐納長期的交易累積趨勢來看,盡管滿人占有很大的制度優勢,但是他們以幾十萬人與幾億人進行對抗,經過人才、資金之間的數代博弈,最終落入被逐步淘汰的命運。這種隱性對抗實為清代勢力發展的另外一條線索,可以稱之為“暗線”。概言之,明線與暗線的結合,才是清代政治文化發生嬗變的重要特征。

具體來說,清代政治統治的特性使得捐納制度成為一種常用制度,在清代統治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在推進滿漢文化的交融、改變滿漢官員力量對比等方面起著意想不到的作用。如科舉選士和納粟捐監在清代的政治架構中與明代有著根本的不同,因為科舉選士更多是滿人控制爵位后重構權力體系的一種有益補充,捐監則反映了科舉在管理選拔與國家危機時的窘境運作。在考試平等、才能優先的條件面前,在科場博弈中,滿人與多于自身幾百倍的漢人競爭,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當然,滿人憑借特權占據了中央和省級官吏的大部分職務。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州縣官的管理位置上,特別是知縣的任免上,皇帝也提醒滿人要掂量自己的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滿漢勢力的長期隱性對抗,即排除表面的軍事沖突,始終存在。這一點尤其表現在清代基層官職大多為漢人所壟斷,使得滿人的統治力在無形中日益消解。伴隨著社會變遷,清朝八旗勢力衰微,包括宗室越來越難以自我維持生計,越來越成為國家的負擔,即使是發當生息也解決不了八旗生計問題。西方侵略勢力進來之前,他們面對的是莫須有的敵人,如剪辮案中子虛烏有的敵人。西方勢力到來以后,他們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腐敗與墮落。

綜上所述,本書從國家治理視角重新審視捐納制度的運作機制與實踐特點,重視不同人群參與捐納游戲的立場和感受,注意買方和賣方在捐納交易中采取的不同策略,審查分析捐納制度與社會變遷的互動基礎,以此來管窺滿漢文化沖突的第二戰場,特別是從隱性對抗的視角觀察清代國家治理的獨特性,了解清代政權運作的機制與特點,管窺近代化過程中的清代國家治理與制度運作實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偏关县| 剑阁县| 利川市| 措勤县| 留坝县| 田阳县| 霍邱县| 杭锦旗| 阿瓦提县| 西乡县| 乐清市| 碌曲县| 甘南县| 泸水县| 莆田市| 工布江达县| 甘肃省| 交口县| 汝州市| 改则县| 达孜县| 刚察县| 嘉义市| 乌拉特后旗| 信宜市| 清镇市| 正定县| 墨脱县| 禄劝| 孙吴县| 响水县| 玉屏| 明星| 青海省| 名山县| 卢湾区| 遵义市| 阿坝县| 论坛| 蓬溪县|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