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眾聲喧嘩

——文化差異的前世今生

王樽

王樽

作家,影評家,深圳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主要創作領域:詩歌、小說、散文、劇本、報告文學。在《大眾電影》《收獲》《天涯》《看電影》《城市文藝》等雜志開設專欄。主要著作:《與電影一起私奔》《誰在黑暗中呻吟》《色香味》《厄夜之花》《帶電的肉體》《人間煙火》《遠方的雷聲》等。

今天我與大家共同分享一個話題,主題是“眾聲喧嘩”,副題為“文化差異的前世今生”。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宏大的話題,細究卻可以非常具體和細微,因為它與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在開始這個講座之前,我有個簡單的闡釋,是這樣說的——大到國家歷史、民族信仰,小至家庭習俗、個人癖好,文化的差異源遠流長,且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眾聲喧嘩”為題,是想通過閱讀和觀影的多種視角,觀察我們每個人都置身其中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有些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有些可能沒有注意到。觀察不同文化間的諸多差異,以及因此衍生的各種趣味,目的是促使我們思考——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化空間?或者說,什么樣的空間適宜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眾聲”是客觀的存在

什么叫“眾聲喧嘩”呢?從字面上看,無須過多解釋。“喧嘩”就是大家都在說話,吵吵嚷嚷,各說各話,互不相讓——“眾聲”就是各種人的聲音。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的話,即使不會說話的聾啞人,他也可以書寫,或用啞語,或用表情手勢表達自己的意見。

只要有眾人,就會有“眾聲”。在此,我想說到一本有“眾聲”特質的書,這就是對人類最具影響力的書——《圣經》。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發行量最大,對人類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影響最大的書。如果沒有《圣經》,人們對西方文明,包括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繪畫、建筑等方面,根本不會有準確和深入的理解。那么,有誰能說出《圣經》的作者是誰?有人說,它是上帝的默示。但具體作者卻不是一個人,它分《新約》《舊約》,有《耶利米書》《以西結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還有《哥林多前后書》等,這些名稱里都帶有作者的印記,它是由眾多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書寫,最終組合成的“眾說”之書。

其實,如果我們觀察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宗教或者學說,往往都是由很多的作者、很多的聲音最終薈萃精華而成。甚至包括我們的古典詩歌集大成者《詩經》,也是無數詩歌愛好者和詩歌使徒收集、歸納、編輯、整理的結果。即使大家公認的某一個人的著作,如果追根尋源,可能也并不是某個個人的思想結晶,比如《論語》,它是孔子的弟子們根據孔子平時的言論進行記錄、編輯出來的一本書,難免就滲入了各弟子個人的某些習慣——包括行為、語言、思維等習慣,至少可以說,只要有人用筆來記述,就肯定帶有其個人的元素,不完全是一種照搬。這樣一部儒家最輝煌的經典,實際上本身也有眾說特質。

再以大家都熟知的“毛澤東思想”為例,它是毛澤東一個人的思想嗎?不完全是,它當然是以毛澤東為主,但是由眾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在幾十年的革命實踐中不斷摸索、發展,然后慢慢形成的這樣一種思想體系。

可見,從個人信仰到指導一個群體或國家的思想,都可能是在“眾聲”的基礎上形成的。

這是我要說的第一點,不論你承認或者不承認,“眾聲”是一切理論或思想的前提,它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差異自古而然,喧嘩恒久難變

——讓我們開始追根尋源。

“眾聲喧嘩”,最早起于何時呢?按照一般的想象,應該有人類就開始了。

那么,問題來了:“眾聲喧嘩”的最大癥結是什么?或者說,眾聲喧嘩導致的結果是什么?就是各說各話,語言不通,難以交流,就是雞同鴨講。

那么,語言的障礙是何時、怎樣產生的?

勃魯蓋爾的名畫《巴別塔》

16世紀偉大的弗蘭芒(比利時)畫家勃魯蓋爾的名作《巴別塔》,是勃魯蓋爾1563年畫的,大約是他38歲左右的作品。在閱讀或觀察某個歷史人物和事件時,我喜歡做些橫向比較,以清楚這個人物或事件的坐標。那么,勃魯蓋爾畫《巴別塔》時,當時的世界是個怎樣的狀態呢?——我們的國家是在明朝,李時珍正在山上采藥,計劃著要寫《本草綱目》;西班牙大作家塞萬提斯16歲,還在讀書;法國大哲學家蒙田10歲;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1歲;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1歲;大哲學家培根、大畫家魯本斯、卡拉瓦喬都還要過兩至15年才出生。荷蘭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還要再過43年才能出生,等會兒我會專門講到關于倫勃朗和他的畫和電影。

現在我們回到這幅畫。為什么要建造巴別塔?因為人類要登天,要“欲與天公試比高”。

在《圣經》里是這樣記載的:大洪水后,天下人都講一樣的語言,都有一樣的口音。諾亞的子孫越來越多,在古巴比倫附近見有一片平原,就定居下來。因為平原上用作建筑的石料很不易得到,他們就彼此商量用泥磚,把磚燒透了,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謀劃并行動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目的是什么?要傳揚人類的名。因為大家語言相通,同心協力,要建造的巴比倫高塔直插云霄,確實要欲與天公一比高低。為何最終沒能建成?因為此舉驚動了上帝。上帝因人類的虛榮和傲慢而震怒,決定阻止,就悄悄來到人間,變亂了人類的語言,人們語言不同,意見不同,眾聲喧嘩,難以溝通,那座塔只能半途而廢。在希伯來語里,“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這座沒有建成的塔就稱作“巴別塔”。

沒有建成的巴別塔,就是人類眾聲喧嘩的開端。

從畫上看,“巴別塔”確有通天氣勢,好像還不到一半,但上面已有云霧繚繞。塔身坐落于海邊大平原上,遠處是城市的密集房屋,臨海灘處還有往來和停靠的船只,真正的無敵海景。左下角有領導人在視察,有些工人還在勞動,工頭匍匐在地,似乎在陳述工程的難度,估計因為語言有差異,也是溝通不暢。塔身正前方,有一處好像是“塌方”或者是無法吻合的部分,總之局面有些難以收拾。這幅畫表現的就是因語言差異造成的爛尾工程。勃魯蓋爾創作這幅畫時,當時的教會也正在分裂,他以這幅繪畫,影射了文化差異所導致的現實世界的紛爭。

按照《圣經》的記載,我們知道了上帝阻止建造巴別塔的結果,手段就是變亂語言。那么,問題又來了:上帝的目的,真的只是懲罰人類的狂妄嗎?

對此,我也有自己的解讀。待到分享會的最后,我將向各位匯報我的說法。

巴別塔的寓意,就是語言產生的差異。事實上,今天的世界仍是如此,變亂的世界,眾聲喧嘩的世界。直到今天,人類所有的溝通障礙首先來自語言。

勃魯蓋爾的這幅《巴別塔》,讓我們看到“眾聲喧嘩”的源頭。

美國電影《巴別塔》

現在,讓我們回到當下——大家現在看到的是美國電影《巴別塔》的海報。

這部電影也叫《通天塔》(Babel),是墨西哥裔美國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完成于2006年的作品。

我大概介紹一下這個導演,他現在是好萊塢最火的導演,2014年憑借《鳥人》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四項大獎,在2016年的奧斯卡上又憑借《荒野獵人》二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還把中國人十分熟悉和喜歡的萊昂納多送上了影帝的寶座。《通天塔》曾在中國公映過,現場有沒有朋友看過?

我把這個電影故事大體講一下:這是個發生在摩洛哥、美國、墨西哥和日本的四地三段式故事,本來毫不相干的人物,因為種種原因發生了緊密交集。三個故事都涉及意外和混亂。剛才我已經說到,上帝阻止巴別塔的建造,用的是把語言“變亂”的手法,看了電影《通天塔》,我們會發現,因為狹隘、愚蠢,我們所有的人都是這些混亂或麻煩的制造者。

電影的第一段是在摩洛哥——一個當地的獵手把自己的長槍賣給了一個牧羊人,牧羊人的兩個兒子拿著槍在山上試驗射程,山下正有輛旅游大客車經過,他們瞄準那輛車,只是想看看能否打那么遠;結果怎么樣呢?他們沒有料到,確實可以打那么遠——他們打中了那輛車上的人——被擊中的是美國女游客蘇珊的脖子。這個蘇珊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理查德的妻子。

電影的第二段是在美國——墨西哥保姆為參加兒子的婚禮要回家,但她的美國主人夫婦正在外旅行回不來,又一時找不到保姆接替,墨西哥保姆就讓她的侄子開車來接,自作主張地帶她和她看護的兩個孩子一起去墨西哥參加兒子的婚禮。

保姆看護的這兩個孩子的父母,就是正在摩洛哥旅行的理查德和蘇珊。這對夫婦為何到摩洛哥來旅行呢?因為皮特扮演的帥哥男曾經出軌,兩人的婚姻發生危機,去摩洛哥旅行是要修補有裂痕的婚姻。

誰也沒想到,蘇珊在摩洛哥的旅行車里意外遭遇槍擊。為了搶救蘇珊,一車的美國游客不得不在摩洛哥小村滯留,一車的游客也為此發生矛盾爭執。美國游客遭遇槍擊,這當然是當地天大的事,警方也將此事件上升為恐怖襲擊,展開調查。當然,真相并不復雜,兩個犯事的摩洛哥少年和后來才知道內情的父親都不知所措,一家人想方設法逃脫,結果在當地警察的追捕中,發生了槍擊對峙。

在墨西哥呢,保姆也遇到了大麻煩。她參加完婚禮要趕回美國,她的侄子執意要開車送她和孩子們回去。但深更半夜的從墨西哥過境,警方懷疑兩個美國小孩是被綁架的。侄子本來就是酒后駕車,又一時犯傻想沖關而逃,結果把保姆和兩個孩子撂在了半夜的荒野,差點讓老少三人喂了野狼。

電影的第三段是在日本——如果不看電影,無論如何想不到這個故事怎么會與日本發生關系。這段故事講述的是日本聾啞少女千惠子,雖然正當青春期,因為有殘疾,卻得不到異性關注,性格壓抑而叛逆。千惠子的母親此前自殺了,她和父親一起生活,彼此的溝通越來越難。兩個日本警察到千惠子家找她父親,調查她父親名下一支步槍的下落,孤寂又饑渴的千惠子看上了來調查的警探。后來,我們知道了,開頭那個摩洛哥獵手賣的長槍,是千惠子父親當年在摩洛哥狩獵時贈送給他的,當時這個摩洛哥獵人給他做向導。

四個地方,四組人物,交織演繹了三段故事,電影敘述時,為避免生硬,也是盡量找相近的細節跳接——比如,墨西哥婚禮上的殺雞,跳接到摩洛哥旅行車上搶救血泊中的蘇珊;摩洛哥這邊給蘇珊縫針止血,跳接到日本醫院千惠子在檢查牙齒;摩洛哥兄弟打架,跳接到墨西哥婚禮,又跳接到日本聾啞少女喝酒跳舞等。

電影里充滿因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而造成的種種誤會和隔膜。有不少意象和符號性的暗示,比如,千惠子家的墻壁上掛著類似篆書書法作品的鏡子,因為聾啞,千惠子要寫字與警察交流,她聽警察說話,則必須面對面讀唇語。

墨西哥保姆和兩個孩子被困荒野,幼小的孩子問保姆:我們什么錯事都沒做,為什么要躲藏?保姆說:他們認為我們做錯了事。

電影的最后,墨西哥保姆被永遠驅逐出境;千惠子父女也從彼此的矛盾到和解;最后,是日本警察在看電視,電視新聞里開槍的摩洛哥男孩已被抓住,遭槍擊的美國女子蘇珊出院了。電影結尾的字幕,是導演獻給自己三個孩子的——永恒黑夜的耀眼光芒。

《通天塔》當年在國際上頗具影響,獲得了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還獲得當年奧斯卡的多項提名,最后獲得了奧斯卡的最佳配樂獎,獲配樂獎的古斯塔沃·桑托拉拉是阿根廷人,他上臺領獎發表感言時講道:我們真實的自我是在我們的靈魂里面,這超越了語言、國家、種族和宗教。能參與制作《通天塔》讓他很自豪,他說:“這是一部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自身、我們來到人世的原因和目標的電影。”我特別提到這段獲獎感言,是因為它涉及了這部電影的實質,就是各種現實麻煩,多來自文化的差異;同時,在“變亂”中,每個人都在努力溝通、渴望溝通,并有望通過溝通獲得相互的理解。

順便說一下,《通天塔》在國際電影市場的影響。中國香港、臺灣等華語地區也都差不多同步公映過;當年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大熱的華語片是《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和《霍元甲》,這三部影片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它們是當年華語電影的票房“前三甲”,前兩部表現的是中國古代宮廷的內部陰謀、傾軋,后一部反映的是清末民初因敢揍外國人而名聲大振的武術家。

《通天塔》獲得奧斯卡提名時,大多數中國資深影迷通過盜版碟等各種渠道已看過了。奧斯卡獎項揭曉后,也就是第二年的3月,《通天塔》在中國內地引進公映,公映的版本有些刪節,比如電影里有段日本少女千惠子主動向警探示愛,脫了衣服走到客廳的細節。中國沒有電影分級,全裸的鏡頭在中國大陸是不允許出現的。該片在國內公映時,大多數此前看過盜版碟的人一般是不會到影院去看了。

這些圍繞《通天塔》的邊邊角角,也是很有意味的,或者也可以說,其中有文化差異在作怪。《通天塔》是一部看似簡單卻又繁復的電影。從這部影片里,我們可以解讀出很多東西。由此延伸,其中的文化差異造成混亂和麻煩的同時,是不是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很多有趣的東西呢?

所謂眾聲喧嘩的前世和今生,前世就是勃魯蓋爾筆下的《巴別塔》,今生就是電影《通天塔》。

喧嘩此起彼伏,看點多彩繽紛

研究幽默或諷刺藝術的人都知道,制造笑料和幽默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文化(包括風俗、語言、方言)的差異所導致的誤會、錯位,對此加以巧妙運用就能產生笑料,所謂差異產生趣味。生活中,文化的差異也總能產生一些頗有意味的誤會。

“上帝會羅漢”的故事

我給大家講個真實的小故事。大家都知道,廣州是聞名全球的美食之都,“吃在廣州”嘛!20世紀80年代,有一位漢語很棒的外國記者在廣州吃飯,那時很多餐館的菜單還是手寫體。外國記者看到菜單上有一道菜,他反復辨認,那菜名居然叫作“上帝會羅漢”,會就是“相會”,羅漢就是中國寺廟里的“羅漢”。他玩味再三,不由得拍案叫絕!后來,他寫了篇文章,從這個菜名分析廣東的觀念開放和前衛意識。你想,“上帝”是代表西方文化的至尊之神,羅漢則是中國的神——佛祖在世間護持正法的“警衛隊”,中國神的十八羅漢與西方神的上帝相會,這該是多么神奇而富有想象力的奇觀啊。將其作為菜名,真的是讓人腦洞大開,可以說象征了東西文化的合璧,又形象,又動感,還有無限深意。外國記者的這篇點贊文章刊登在香港的報刊上,引發了無數人慕名前往,尤其是圣誕節或中國的春節期間更是食客爆棚,很多人都要點這道“上帝會羅漢”,要品嘗這道東西神相會的名菜。后來有個中國記者,興致勃勃地去采訪這家酒店老板,不承想,老板竟趕緊更正解釋說,這是個誤會。原來,那手寫的菜名不叫“上帝會羅漢”,而是叫“上素會羅漢”,素菜的素,手寫體被老外看成了上帝的“帝”,這是一道類似蘿卜拌粉絲之類的素菜,因為蘿卜有點類似羅漢的形象,加上又是一道素菜就起名為“上素會羅漢”。大家想想,外國記者的會錯意,是多么精彩啊,而老板的糾正,則是大煞風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文化差異產生的錯位,或者說會錯意,可能會滋生無限的趣味和火花。

換個角度來看,此事若是發生在某個外國老板抑或是某位有文化、有心機的中國老板身上,肯定會將錯就錯,并可以進一步將其發揮。一個外國記者的別解,一個廣州老板的糾正,本身就凸顯了不同文化差異的南轅北轍。

“飛去來”的故事

再講一個親身經歷。前兩天我去河北,是乘坐春秋航空的飛機去的,這是一家廉價航空公司,我是第一次乘坐這家航空公司的飛機,過去我不知道廉價在哪里,原來飛機上不管吃喝,要吃要喝還要另外花錢。但我要說,雖然不管吃喝,但服務質量和飛行體驗都非常好。我想說的是,我見到這家航空公司的標識——簡直是眼前一亮,別的航空公司大多會選飛鳥、雄鷹、鳳凰一類的會飛的吉祥物作標識,而在我看來,春秋航空的標識是另辟蹊徑的標識。當下我就覺得——這是極為天才的創意,我是第一次見到這個標識,并不知道原始的意思,但我把它理解成了這是“飛去來”。大家知道“飛去來”是一種回旋鏢,其原理有空氣動力學和旋轉力學的依據,飛出去抵達目標后還會飛回來,將其作為航空公司的標識真的是太棒了。人們搭乘飛機最擔心的是什么?是有去無回,“飛去來”的標識,就是對癥下藥,打消乘客的顧慮,創意和寓意都十分妥帖——飛出去肯定還會飛回來,一切盡在掌握。

回到深圳后,我查詢春秋航空的這個標識的意思,結果讓我大失所望,原來是三個英文S組合的意思(在春秋旅游中分別代表:Sun陽光,Sea海洋,Sand沙灘;在春秋航空中分別代表:Smile微笑,Service服務,Security安全)。

這些俯拾皆是的會錯意,都屬于理解差異帶來的樂趣。

眾聲喧嘩:偉大作品不可或缺的背景

考察各類世界文化史,大家會發現,真正堪稱偉大的文化巨人都是極為獨特的,他人難以替代。如果用歌唱比喻就是絕唱,如果用音響比喻就是絕響,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說,他區別于所有的人,或者說,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是差異化生存。具體到文學作品,也有類似的特質,所有的杰作都會區別于其他作品,形成迥異的差別,換句話說,都是獨一無二的。而偉大的作品本身,往往具有豐富的解讀空間,因為它們繁復多意。

我們大家都熟悉這句話,就是: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魯迅提到《紅樓夢》時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張肖像,是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他對經典作品有多種定義,他以層層遞進的方式闡述過,有十四條之多。比如在第四條里,卡爾維諾如此說: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第六條說: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第九條說: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我們越是道聽途說,以為我們懂了,當我們實際讀它們,我們就越是覺得它們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

魯迅說到《紅樓夢》時的各種“看”;卡爾維諾經典定義說到的“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不斷“帶來發現”和向讀者說的東西“不會耗盡”,共同的指向和說明是什么?說明經典作品的特立獨行、繁復多意。

在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卡爾維諾是這樣表述的:一部經典作品應當是這樣一部作品,它把當時背景的噪聲調校成一種輕音,而這種背景輕音是經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經典作品應當是這樣的,哪怕是在影片中不可缺少的聲音,它也堅持處理成一種背景噪聲。注意,卡爾維諾用了“背景噪聲”的概念,可以理解成,所有的經典作品必然伴隨著“背景噪聲”,也就是說“眾聲喧嘩”是經典作品“不可或缺的”,是經典作品的基本背景。

從魯迅說《紅樓夢》,到卡爾維諾對經典闡釋的十四條定義,實際上可以演繹出對經典作品的諸多有趣解讀,本身又可以裂變,或者說散射出新的“眾聲喧嘩”。不管是否準確貼切,都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同時,看出不同背景文化差異下的豐富多彩。

倫勃朗名畫《夜巡》的故事

這就是開始時我說到的荷蘭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的作品,這個月的15日,是倫勃朗誕辰410周年,這幅畫的名字叫《夜巡》——夜晚巡邏的意思。為什么要讓大家看這幅畫呢?因為其中有很多玄機,圍繞它發生的故事,特別能說明關于眾聲喧嘩,關于名作命運的道理。

熟悉美術的朋友知道,倫勃朗是位世界級的光影大師,特別善于處理明暗光。《夜巡》的名稱其實也是個會錯意的結果,原作名為《柯克中尉向副隊長下達命令》,是倫勃朗應當時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之邀創作的一幅群像畫。表現的是射擊手們執行任務前即將出發的情節,畫面背景設定在城門之前,沒有描繪天象。斑駁的石墻,暗黑的門洞,本是早晨或午后時分的自然狀態。此畫如同倫勃朗一貫的光影風格,明暗對比強烈,著意留出的諸多幽微空白,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當年它懸掛在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的大廳,這里過冬時燒泥炭明火取暖,天長日久,畫上積了厚厚的煤灰,原作表面的光油也漸漸變為黑褐色,整幅畫的色彩愈來愈暗淡,經過18和19世紀,愈加鮮明的明暗對比,讓原本白天的場景更像是夜晚,從而被其取名為《夜巡》。這樣一個命名,讓畫中的戲劇性愈加突出,而圍繞著各個人物之間的解讀,也是視點多重、意象紛繁。

在倫勃朗時代的荷蘭,肖像畫是最受大眾歡迎的畫種。那時照相機尚未發明,一些親朋好友或工作機構都想來個“合影”,辦法就是花錢請畫家畫肖像,以期流芳后世。倫勃朗就是當時最著名的肖像畫家,他20歲就在畫壇揚名立萬了,收入很高。

當時,畫家們完成這種“合影”,多會采取聚餐、開會的場景,不同的人物可以相對平均地排列其中,也容易獲得訂貨買家的通過。比如,《夜巡》前后,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也有“合影”式畫作,畫面是人物一字排開,跟我們今天的大合照差不多,姿勢雖然稍有變化,但基本處在一個平面,畫面是幾十個人頭,每個人物占有相近的位置,這類作品更像集體紀念照,缺少人物塑造和傳情達意的藝術魅力。倫勃朗的偉大在于,他在處理此類題材時,總能另辟蹊徑,畫出引人入勝的戲劇性,以及人物與時代的精神。

《夜巡》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的產物。倫勃朗受雇于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創作群像畫,當時16名射擊手各自希望與別人以同等位置亮相其中。然而,倫勃朗卻有更高遠的藝術野心,他沒有按照射擊手們期待的將其安排進豪華宴會或娛樂游戲的情境里,而是采取近舞臺劇的構圖形式,聚焦于隊伍出發前的準備時刻——畫中的中尉及副隊長走在前列,其他隊員分列身后左右。自然而獨特的構圖,高妙的色彩明暗處理,營造了熱烈、緊張、神秘的隊伍出行氛圍。大家看到,整個畫面有20多個人物,但錯落有致,動感十足。

《夜巡》中的人物都如真人般大小。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鮮活的人物造型,抑或高超的色彩技巧來看,都堪稱大師杰作。然而,當完成后的畫作交給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時,卻引起了被畫者的強烈不滿。他們寧愿選擇呆板的人像陳列,也不愿接受引人入勝的戲劇性場面;寧愿選擇缺少層次的一覽無余,也不愿接受豐富的多面性。射擊手們因為出了同樣的錢卻不能在畫上有同等的地位而向畫家提出抗議,更因沒有他們想象的“合影”效果,而嘲笑倫勃朗的畫莫名其妙,拒絕收貨,要求重新再畫。為索回畫金,公會還將此事訴諸法庭,并對畫家進行大肆攻擊。可以說,這幅畫是在一片喧嘩中,讓倫勃朗的繪畫事業遭遇重創,此前倫勃朗的訂單應接不暇,此后訂畫者紛紛疏遠。但倫勃朗仍然我行我素,這幅當年備受詬病的作品,今天已是荷蘭的國寶,也是公認的杰作。

我要給大家特別介紹,圍繞著《夜巡》,英國人曾經拍攝過兩部著名電影,一部是1936年由亞歷山大·柯達執導的《倫勃朗》,另一部是2006年彼得·格林納威執導的影片,就叫《夜巡》。這兩部電影我都看過,都特別值得一看。亞歷山大·柯達執導的《倫勃朗》比較像傳記片,講述的是從倫勃朗接手創作《夜巡》到逝世前的故事;彼得·格林納威執導的《夜巡》,則完全是以《夜巡》為中心,演繹了《夜巡》背后的新發現。

電影《夜巡》非常具有實驗性,采取的結構有很強的舞臺感,很多室內拍攝,很強的假定性,戲中戲,畫中畫,通過倫勃朗的很多獨白或對白,表現他的人生困惑,畫里的很多人物也都出現了。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是導演格林納威對《夜巡》的全新解讀,格林納威的視角是《夜巡》不是簡單的人物群像畫,而是透過繪畫見證一起謀殺事件——這當然是驚世駭俗的。因此,這部電影不僅是倫勃朗的傳記,也是一部藝術揭露罪惡的懸疑電影。

按照格林納威的解讀,《夜巡》的群像再現,以密碼的方式記錄了阿姆斯特丹城市衛隊原隊長哈索伯格因權力之爭而被謀殺的事件。盡管這一謀殺有擦槍走火的事故作為掩飾,但倫勃朗借繪畫再現而指認城市衛隊的新任隊長班寧科克和隊副瑞登伯格為幕后黑手,畫家在此扮演了偵探、公訴人和法官的三重角色。

我們看《夜巡》,前景有兩個主要人物,正中這位是新任衛隊長班寧科克,他的黑衣便裝寓意的是魔鬼撒旦;緊挨他身旁的是隊副瑞登伯格,身穿黃色軍服,左手握著一把雙刃戟。畫中人大都拿著火槍,隊副卻手持過時的雙刃戟,格林納威認為,這是倫勃朗別有用心的安排。雙刃戟不偏不倚,剛好畫在隊副的私處,在西方文化傳統中,矛與戟多有男性器官的象征。根據X光拍攝的《夜巡》一畫顯示,倫勃朗在作畫時曾將這把雙刃戟修改了三次,鋒利的矛頭一次比一次畫得更長更大。在格林納威眼里,倫勃朗是借雙刃戟指涉隊副的性能力、性霸權和性暴行,使之成為惡魔的象征。在電影《夜巡》里,還有這個隊副對倫勃朗的年輕女傭強奸未遂的細節。格林納威在文獻片里對故事片里的這個細節進行引述,為自己的兩部不同的電影進行互證。

畫中還有個特別有意思的密碼,大家看——隊長的左手向前伸出,其投影剛好從上向下伸往隊副的私處,與雙刃戟形成一條對角線,兩線的交叉點正好就是隊副的私處。格林納威認為,這不是偶然的構圖效果,而是精心布局。旨在揭示隊長與隊副合謀的犯罪關系,甚至暗示二人可能的同性戀關系。不論格林納威的闡釋是否過度,確實讓此畫或電影都增加了趣味盎然的東西。

《夜巡》原作和畫家本人的命運,以及英國兩位大導演拍攝的相關電影,恰好可以應對卡爾維諾關于經典定義的闡釋:一是經典的“意想不到和新穎”;二是經典作品可以不斷“帶來發現”;三是經典作品的產生總是伴隨著各種“背景噪聲”,因為有了這些“背景噪聲”,愈加凸顯出經典作品的獨特和超越時代。

偉大的時代都是眾聲喧嘩

眾聲喧嘩,是一個相對中性的詞語,換成大家都更熟悉的詞語應該還有哪些呢?我想,最相近的可能就是“百家爭鳴”了。

如果我們沿著這樣一個歷史軌跡考察,就會發現,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時代,都是眾聲喧嘩的時代,換句話說都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比如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古希臘的文化中興時代,乃至后來的歐洲文藝復興等,都是眾聲喧嘩最盛大的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出現了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以及一系列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直到今天,他們的思想和理論仍是中國、亞洲乃至現代人普遍遵行的準則和規范;有西方學者將這種思想空前活躍的百家爭鳴時代,稱為“軸心時代”,這一時代的理論對人類的進步影響最大,我們大家熟悉的古希臘賢哲,如蘇格拉底、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等,都是“軸心時代”的偉大思想家和哲學家。整個人類的思想發展史,也基本上都是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成果而生存,此后每一次新的“眾聲喧嘩”,都是對前次的回望和承繼。比如今天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操守、文化表達方式,基本上延續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成果,后來的一次次思想解放運動也與此相關;古希臘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政教分離的思想是現代政治思想的核心。西方的哲學、文學、史學、經濟學、倫理學、政治學等知識學科,無一不是當時希臘人奠定的基礎。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代和古希臘時期確立的一些原則,如史學摒棄情感、求真求實,以及教師、醫生等行業道德規范,至今仍是從業者所遵守的例律。

眾聲喧嘩,就是大家都可以發聲、都可以表達,各抒己見,相互砥礪,互不相讓,是謂百花齊放。這樣的時期,歷史上有長有短,比如在20世紀的中國,有過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三四十年代的現代文學的短暫輝煌期,包括魯迅等一大批現代文學大師都是在那個時期產生的。

眾聲喧嘩,甚至唇槍舌劍,催生了這些大師。

魯迅在去世前的1935年,曾連發了七篇論“文人相輕”的文章。他不是批評,而是鼓勵“文人相輕”,批評的是那些鉗制思想、對不同聲音的扼殺行徑。他希望中國青年能夠擺脫冷氣,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如果可能,期待每個人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眾聲喧嘩,意味著思想活躍無禁區,文化昌明,學術自由,才能帶來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等所有領域的勃興。

最后,我想回到講座開始時,我們在賞析勃魯蓋爾的名作《巴別塔》時的疑問:上帝阻止建造通天塔,為此變亂語言,真的是要存心與人類過不去嗎?

現在我們試著來猜想,若以至善的角度揣測,也許可以有這樣的認知:表面上,我們確實可能因眾聲喧嘩而處于混亂狀態,但客觀效果卻是讓人從亂中長能力、得智慧,是尊重每個族群或個人的選擇。也就是說,要承認差異,并尊重彼此的差異;要眾聲喧嘩,求同存異,因為差異,或者說眾聲喧嘩,才能讓人明辨是非、不斷進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华容县| 永善县| 特克斯县| 安塞县| 宝鸡市| 武隆县| 柘荣县| 司法| 临武县| 淄博市| 长岭县| 中卫市| 桦南县| 房山区| 同江市| 秭归县| 西贡区| 铁岭县| 进贤县| 蕉岭县| 略阳县| 南宫市| 象山县| 普兰县| 永顺县| 栾城县| 庐江县| 梁山县| 广东省| 衡山县| 高唐县| 县级市| 张北县| 天镇县| 铜川市| 同江市| 余干县| 仙游县| 凤山县| 东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