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投資報告(2015)
- 劉德良等編著
- 3457字
- 2024-02-04 18:29:45
二 我國文化產業投資環境分析
(一)我國文化產業投資政策環境分析
1.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
2012年6月,文化部出臺了《文化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實施意見》,作為對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肯定,提出對國有文化單位與民營文化單位一視同仁的政府公共服務要求;明確加大在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營造有利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輿論氛圍,同時明確將文化部管理的文化領域全面向民間資本開放,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產業發展,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參與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等。
2014年8月,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該意見中提出鞏固和深化文化行政部門、中小企業主管部門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文化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開展小微文化企業財務咨詢、項目對接、貸前輔導等服務,支持保險機構開發適合小微文化企業特點的保險險種,探索開展保證保險、信用保險等業務。大力推廣小微文化企業集合債券、集合信托、短期融資券和行業集優債券等。支持小額貸款公司等機構為小微文化企業融資提供相關服務。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引導示范作用,著力改善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環境,促進小微文化企業創業發展。落實提高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以及免征部分小微文化企業文化事業建設費、部分藝術品進口關稅減免等各項已出臺的稅費優惠政策。
2.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文化產業力度
2011年7月,財政部會同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和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發起成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該基金的目標總規模為200億元。這成為財政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之舉,引導和帶動社會資金投資文化產業。
2012年5月,財政部發布《關于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做好財政支持文化改革發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出,為支持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和對外文化傳播,未來將設立國家文化發展基金,并擴大有關文化基金和專項資金規模,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在具體資金投入和管理方面,財政部稱:未來將通過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等政策措施,重點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事業。另外,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亦將繼續受到政策鼓勵。
2014年8月,文化部與財政部發布了《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加大財政對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把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工程納入中央財政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范圍,分步實施、逐年推進。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重點支持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民族工藝品創意設計、文化旅游開發、演藝劇目制作、特色文化資源向現代文化產品轉化和特色文化品牌推廣,支持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
3.完善文化投融資政策,推動金融和文化產業對接
2011年1月,保監會、文化部聯合下發《關于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該通知鼓勵保險公司投資文化企業發行的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投資符合條件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保險機構可結合信貸、債券、信托、基金等多種金融工具,為文化企業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
2012年6月,文化部出臺《文化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實施意見》,提出鼓勵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產業。支持民營文化企業通過信貸、信托、基金、債券等金融工具融資,支持民營文化企業通過并購重組、上市等方式融資。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的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各類投資基金進入文化產業領域。
2012年5月,《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正式發布。該規劃提出,“十二五”時期,將促進文化產業與金融業全面對接,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并推動上市融資,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支持文化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促進文化產業投資,推動文化產業保險市場建設。此外,還將加強對文化產權交易的管理,并完善文化類無形資產確權、評估、質押、流轉體系。同時,鼓勵各地實施文化消費補貼制度。支持建設、改造劇院等文化消費基礎設施,并開發適宜互聯網、移動終端等載體的網絡文化產品。
2014年3月,文化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該意見吸納了近年來文化金融合作的經驗與成果,結合當前金融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突出改革創新精神,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從認識推進文化金融合作重要意義、創新文化金融體制機制、創新文化金融產品及服務、加強組織實施與配套保障四個方面提出了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要求,共15條具體內容。
4.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促進文化資本投入重點文化領域
2012年2月,根據《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和《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的陳述,政府扶持的十一個重點行業和九個重點項目或工程所涉及的相關行業,將會引來優惠的稅收政策,比如對文化科技行業,可能會以軟件業的稅收標準來征稅;比如對動漫行業,在營業稅、增值稅、所得稅、進口關稅及進口環節增值稅等稅種上實施優惠政策,扶持動漫企業發展。
2014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發布,該通知保留和延續原有給予轉制企業的財政支持、稅收減免、社保接續、人員分流安置等多方面優惠政策,特別是保留了免征企業所得稅政策,支持力度不減,確保轉制規范到位的文化企業輕裝上陣,早改革、多受益、快發展。進一步提高政策含金量,強調擴大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明確將有線數字電視增值稅免稅政策延長3年,新增對農村有線電視、城市電影放映等增值稅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明確劃撥土地轉增國有資本的程序和方式,鼓勵利用劃撥存量土地興辦文化產業;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推動實現融資渠道多元化;支持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將中央出版單位京外工作人員納入當地社會保障體系等,切實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014年6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7部門發布《關于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該通知提出,中央財政繼續安排電影精品專項資金促進電影創作生產,其中每年安排1億元資金,采取重點影片個案報批的方式,用于扶持5~10部有影響力的重點題材影片。對電影制片企業銷售電影拷貝(含數字拷貝)、轉讓版權取得的收入,電影發行企業取得的電影發行收入,電影放映企業在農村的電影放映收入,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免征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提供的城市電影放映服務,可以按現行政策規定,選擇按照簡易計稅辦法計算繳納增值稅。
(二)文化產業投資經濟環境分析
1.國內宏觀經濟低迷影響文化產業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636463億元,比上年增長7.4%,經濟增速進一步回落。投資增長的后勁不足、融資瓶頸的約束以及企業的經營困難等造成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在結構調整、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經濟運行中不乏亮點。
2.國內文化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13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21351億元,占GDP的3.63%,其中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20081億元,比上年增加2010億元,增長11.1%,比同期GDP增速更高。

圖1 2006~2013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新元文智整理。
3.國內文化消費整體規模呈擴大趨勢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物質生活的逐步改善,城鄉居民越來越重視文化生活,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逐年增長,文化消費整體規模呈現擴大趨勢。
2013年,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分別達到1141元和183元,比2002年分別增長180.3%和289.4%。2013年,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占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7.17%和3.3%。未來幾年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必將成為中國經濟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新引擎,中國也將成為世界文化產品生產與消費的重要一極。
伴隨著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的差距有所縮小,但依然較大。2013年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比為6.2∶1,較2002年的8.7∶1有所縮小,但仍遠大于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純收入)比(為3.1∶1)和消費支出比(平均約為2.9∶1)。可以說,無論是文化消費的支出水平,還是文化消費占消費支出的比重,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之間都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由此可見,我國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的發展潛力還很大,如何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水平仍是今后一個時期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表2 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及相關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