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流浪兒童現象

第一節 流浪兒童含義和概貌

在中國某中原省會救助保護流浪兒童中心(調查當年的機構名稱)的教室中,聚集了被當地各區域派出所送到該中心的36位流浪兒童。年齡最大的兒童16周歲,最小的兒童8歲。其中有7位女性兒童。

這一天課堂氣氛格外的好,調查者首先講解了兒童權利問題,又講述了我國有關未成年人的法律制度,從含義一直講到與流浪兒童有著直接關系的細則條款等。同時,為了得到流浪兒童對一些問題的主體性見解,課堂采用了問答題形式。對于提出的問題,在場的流浪兒童也都十分關注,踴躍回答。

在有關流浪兒童含義的問題中,有道題問道:“流浪兒童都是什么樣的人?”開始時,流浪兒童舉手發言,后來就七嘴八舌,紛紛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調查者將回答內容分類整理,有如下幾種(按照回答人數從多到少排列)。

(1)外形狀態:穿著破爛衣服,頭發長了不剪,睡大街。

(2)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況:無家可歸,饑餓,自由,孤獨,無親人,可憐,講義氣,心理壓力大,知法犯法。

(3)所經歷的被他人強加的行為:被人欺負欺辱,被別人瞧不起,受歧視,經常被人抓,經常被人打,被人騙,被人控制,被侵犯,被綁架。

(4)流浪生活中的行為:偷東西,撿垃圾廢品,經常騙人,結伙,抽煙,喝酒,打群架,以大欺小,賣報紙,賣花,要飯,打工,充老大,賣唱,搶錢,吸毒,賭博,強奸,搶劫,女性賣淫。

從爭先恐后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流浪兒童的情緒表現,有的是感到屈辱的,有的是怨恨的,有的是不服氣的,有的是憤憤不平的,還有的是情緒激動的。

回答上述問題之后,調查者又給了“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填空題,讓在場的兒童自主自由填答。

調查者將所填內容分類,有如下幾種(按照回答人數從多到少排列)。

(1)流浪的,孤獨的,可憐的,痛苦的,悲慘的,愛說謊的,被別人瞧不起的,失去父母的,離開家的,沒有管教的,沒媽的。

(2)天真的,無憂無慮的,活潑可愛的,瀟灑的,瞧不起別人的,容易受感動的,有同情心的,好吃懶做的。

(3)幸福的,美好的,勇敢的,樂于助人的,誠實的,愛國的,守法的,有理想的,愛勞動的,有勇氣的,尊重他人的,講信用的,有禮貌的,善良的。

在回答問題時,兒童先從自身說起,到后來又說到別人,并且開始都是使用先前學習到的詞語,到最后又搜腸刮肚地想著說著……

上述是流浪兒童自身看法和親身感受,其包含著種種體味與含義,是流浪兒童對自己的生活、性質、狀況、行為和在流浪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義的思想認識、現象評價、要求和期望。從中也可以看到所有流浪兒童具有的群體狀況,他們都被放在同一種社會關系和社會位置上,可以得出流浪兒童共有的社會含義和屬性。

因此,將普通兒童狀況與流浪兒童自述自身狀況相比較得出,流浪兒童是指“脫離了以住宅為中心的家庭,失去了法定監護人或扶養人供給日常生活的狀況,只有依靠自己滿足自身衣食住等需要的未成年人”。

陷入此種狀況的兒童,直接面臨的首要的也是最緊迫的問題,就是不得不時時刻刻依靠自身尋求必需的生存物品,緊接的是,原有的社會化成果喪失,個人成長目標被打亂,等等。

因此,流浪兒童的界定標準有以下幾條。

首先,年齡上本文界定為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其次,主要特征是脫離了以原有家庭住宅為中心的居住生活方式,現在居無定所。

再次,失去或者脫離了父母及其直接供養者等監護人、撫養人的監護范圍和撫養條件。

最后,就是兒童在監護人能力之外和家庭住宅之外的空間生存著,同時其需要的基本生存生活資料主要依靠自己解決。

然而,由于人們的觀察角度不一樣,人們對流浪兒童現象產生的評判和認識也不一樣。

(1)有的學者從現在人類社會應有的基本生存保障方式,看待兒童應該具有的生存條件和環境,從而得出流浪兒童概念。其認為,所有兒童都應該受到全面性救助保護,否則只要一離開家庭監護,就是流浪兒童。

(2)有的學者以普通兒童的社會生活樣態和模式為指標,將脫離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幫助的兒童作為流浪兒童。

(3)有的學者從理想型定義和目標看待流浪兒童,認為兒童都應有基本性的或者普遍性的社會發展狀態,是則為正常,否則為問題,他們認為流浪兒童是一種社會問題的形態。

(4)有的學者從社會統計方式中予以觀察,當看到流浪兒童人數增多,兒童流浪現象較普遍,流浪兒童達到一定的數量時,就認為這是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5)有些學者從“善”角度看待流浪兒童現象,這些人多將認識和感情放在憐憫心理中,希望改變那些無依無靠、缺父少母、無人撫養等兒童不應該遭遇的悲慘狀況,希望給予他們與普通兒童同等的生存生活水平和發展條件。

(6)有些學者從倫理角度評價流浪兒童,他們認為流浪兒童竟有這么多的不良行為,又不好好上學等,從流浪兒童的行為性質和人格特征上評價流浪兒童。

(7)流浪兒童從個人主義觀念出發(筆者從與流浪兒童的經常性接觸中得到的結論),把以前生活逼迫自己,自己無奈為尋求“自由”等作為理由為自己的流浪生活規定了一個辯解性定義,從而使流浪生活具有了一定的概念和界定,例如,“快樂自由”“有錢花”“自己能養活自己”等。

綜上所述,無論從哪個角度界定流浪兒童,其實都是從流浪生活對兒童身心成長和發展極為不利的狀況出發,一致認為流浪生活不是兒童本人需要的,也不是社會應該放任的兒童生活狀態??傊?,兒童流浪現象不應該在兒童期和現代社會中出現。

流浪兒童由于長期被排擠在非合理性、非正當性的流浪行為、流浪生活和流浪心理境況中,隨著年齡增長,流浪兒童受不良生存方式的長期刺激和熏染,會被表現出一定的非社會化或者反社會行為和意識,并且有可能就此貫穿于他們的一生。

也可以明顯看到,流浪兒童的家長對孩子的牽腸掛肚。對于普通人,有對其生活狀況的憐憫,也有著對其不良行為的厭惡,還有著對其將來長大成人后的擔憂。

國家需要依據法律制度保護未成年人。社會需要構建未成年人保護體系。政府需要傾盡全力予以社會保障。有關救助保護機構和社會工作者,應以兒童為本,盡量為其提供社會化發展條件,使他們分享各種成長資源和機會,盡可能保障他們的福利需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寨县| 尼玛县| 库伦旗| 许昌市| 远安县| 莱芜市| 鄂托克前旗| 乳山市| 平湖市| 邯郸县| 察雅县| 桐庐县| 辽源市| 阿克陶县| 阿图什市| 长丰县| 应城市| 青铜峡市| 富宁县| 太仓市| 石泉县| 宜阳县| 阿勒泰市| 汪清县| 亚东县| 凤翔县| 枣强县| 宁阳县| 江津市| 外汇| 沁阳市| 元氏县| 龙江县| 内江市| 微博| 乐清市| 陵川县| 峨山| 万全县| 延寿县| 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