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7章 辛家莊大隊

出河工,天亮就開始干活,天黑才停,沒時間回家。因此出河工要帶著鋪蓋,住在河灘上,每天管三頓飯。北方基本都是白面饅頭,管飽。

這乍一聽好像沒什么。但你要知道,六十年代的農民,一年365天,360天都在吃白薯干,或者白薯干磨成粉蒸的黑窩頭。那玩意天天吃,胃酸的像燒心一樣,而且口感極差。

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機會吃幾天細糧。

這種煎熬的生活中,白面饅頭管飽--

呂俊鵬對農村這些事,只是走馬觀花,勉強懂點門道。但即使這樣,他也能理解老寧的不甘心,不忿道:“你怎么不去大隊找人評評理?”

老寧苦笑:“能評什么理啊。”

“狗顧的二侄子,也是下苦力的好手。告到大隊,狗顧也有話說:年輕人干活更生猛,就算我和顧二黑力氣差不多,但顧二黑比我小十歲,哪能放著年輕人不用,用年齡大的?”

“就算干一天讓我下工不合規矩,大隊領導也只能罵狗顧一句任人唯親。但事后,狗顧找我麻煩怎么辦?我這小門小戶的,頂不住。”

呂俊鵬奇道:“你住的是申家營子,你寧姓和他顧姓都是外姓,怎么就頂不住了?”

老寧搖頭:“外姓和外姓不一樣。申家營姓顧的有三十多戶,其中接近二十戶,和狗顧是五服內的親眷。其它十幾戶,因同為顧姓,也是偏向狗顧的。”

“而我們姓寧的,上下只有六戶人,真惹不起他。”

這年頭的農村都這樣,誰家門頭大,親眷多男丁多,誰家就更有底氣。

農村工作也是跟著這個規律走,生產隊就是根據親眷關系和居住位置劃分的。

別說六十年代。進入21世紀后,農村選舉,很多時候仍然會被宗族影響到,親眷多始終有天然優勢。

呂俊鵬陪著老寧嘆了會氣,老寧拍拍腦門:“我喊你是有別的事,你之前說,你在你們廠里干采購?”

呂俊鵬點頭:“對,下鄉收物資的。”

老寧問道:“肉你收不收?”

呂俊鵬頓時驚喜:“當然收,肉蛋都收。你說的是什么肉?在哪兒?”

老寧指向東南:“彩鳳崖那邊,辛家莊大隊。肉都是山貨,我也說不好是什么肉。”

“這事是我舅昨天出來撿柴火,遇到我爸,念叨了一句,我爸昨晚告訴我的。”

“聽我舅那意思,這辛家莊大隊,入秋以來,攢了不少山貨。大多都腌制風干做成臘肉屯了起來,少說也有幾百斤。”

“按規定,進山得了肉,除自用外,都要交到公社,由公社轉交給上級,統勾統消嘛。”

“辛家莊一帶靠山,地貧、收成差,他們想把肉換成糧食。如果上交到公社,公社就是按數補點票補點錢,他們再拿著票和錢去買糧食,等于里外里虧兩手。”

“所以,他們想私下里直接用肉換糧食。”

鮮肉被制作成臘肉,體積和重量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縮水,那是因為鮮肉的水分被風干,再加上腌制臘肉要用到腌料。因此,臘肉的價格比鮮肉要高一些,普遍是同品鮮肉價格上浮20%-30%。

一斤臘肉,市價0.85-0.9元/斤。這時候,豬肉價格大概是0.62-0.68元/斤,普通面粉0.18元/斤,未磨成面粉的小麥,價格大概是0.12元/斤左右。

一斤臘肉可以換到4.73斤普通面粉,或7.1斤小麥。

一百斤臘肉就是473斤面粉,或710斤小麥。

幾百斤臘肉,可以換到幾千斤小麥,大生意。

呂俊鵬的硬幣空間里屯了不少小麥,由于春小麥生長周期短,吃著嚼頭差,他更喜歡吃糧站買的面粉,硬幣空間里屯的一萬兩千多斤小麥一直閑置著。

雖然采購科允許以糧食抵采購額度,但比例是坑爹的十比一。從額度的角度上算,顯然用小麥換臘肉,再用臘肉抵采購額度更劃算。

呂俊鵬假裝考慮了片刻,待老寧又抽了三口煙,才鄭重點頭:“這事能做。”

說話間呂俊鵬從兜里掏出一包沒拆封的北海,塞到老寧手里:“這包煙,一是答謝您老兄的關照。二是,請您指點一下,辛家莊大隊怎么走。到地方以后,找誰問這事合適。”

老寧猶豫了下,也不假意客套,接過煙揣到兜里,思索片刻,道:“你先去康家峪,找我舅康六順。別人問,你就說,你是申家營子寧文光的朋友。”

“康家峪也屬于辛家莊大隊,你讓我舅帶你去找他們生產隊的隊長,讓他們隊長帶你去辛家莊找大隊書記。”

隨后,寧文光又幫呂俊鵬詳細講了一遍,路該怎么走。

呂俊鵬暗道這包煙給的值,謝了幾句,蹬上車直奔康家峪。

辛家莊背靠彩鳳崖,位處火龍嶺西麓。康家峪比辛家莊更靠西,掛在火龍嶺最西頭的尾巴上。

呂俊鵬滿心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亢奮,渾身都是力氣,自行車蹬的像一陣風,呼呼啦拉刮過干燥的土路。

半個小時后,呂俊鵬蹬車趕到康家峪,順利找到康六舅。仍舊是北海開路,講明來意,康六舅帶他去隊部找到生產隊長。

三個人在隊部小院角落里一陣嘀咕,一根煙只抽了一半,便說的明明白白。隊長老康也很干脆,去隊部交待幾句,隨后坐上呂俊鵬的自行車,直奔辛家莊。

十分鐘后,呂俊鵬在老康的指點下,趕到辛家莊大隊院外。略緊了緊手剎,放慢自行車速度,老康跳下后座,呂俊鵬推車跟著他走進辛家莊大隊大院。

辛家莊大隊大院,寬度和四合院差不多,都是雙跨院。但這大院只有一進,面積剛好是四合院的三分之一(四合院是雙跨三進。)

大隊大院內稍顯冷清,紅磚紅瓦的辦公房都掩著門,院里也沒人走動。

老康腳下不停,徑自走向最右方的單間辦公室。呂俊鵬順著墻根扎好自行車,正要籠著手站一會,便見那辦公室門被拉開,走出了一個臉色黝黑,滿臉皺紋的國字臉老人,目測比易中海大不少。

這其實是呂俊鵬的誤解,辛寶群其實才五十出頭,只是常年風吹日曬比較顯老。

都是五十出頭,都長了一張國字臉,辛寶群和易中海站在一塊,乍一看起碼比易天尊大十歲。

和易中海那張看似威嚴,但暗藏著無數奸詐詭譎的國字臉不同。辛寶群這張國字臉看著很冷,冷酷多于威嚴,但觀感上卻意外的可靠。

辛寶群走到呂俊鵬身前,打量了兩眼,問道:“我能看看您的介紹信嗎?”

“當然可以。”呂俊鵬從內兜取出介紹信遞過去,辛寶群掃了一遍,著重看了看軋鋼廠的公章,遞還介紹信:“呂同志里面請。”

呂俊鵬把介紹信疊好揣進內兜,跟著辛寶群和老康,走進辛寶群的辦公室。

辦公室墻面刮著石灰,下半截并沒有像城市里一樣涂漆皮,但在這時代的農村已經很上檔次了。這也就是大隊隊部,能紅磚砌墻,石灰刮墻面。

★★★★★★

六十年代,普通農村家庭,只有房子最下面的幾層地基,才會砌幾層磚塊,而且是用黃泥黏合。那時候使用水泥、石灰、河沙需要申請,當然就算申請通過,大部分農民也買不起。

各種完整或不完整的磚塊砌成的地基上,砌的是土坯。就是把濕潤的泥土,壓制成長條狀,曬干,然后用黃泥黏合,一層一層砌起來。

為了提高土坯和黏合泥的堅實度,需要在泥土里加入麥糠。麥糠就是麥穗脫粒時,留下的碎片,包括麥穗外的麥芒,包在麥子外的種皮等碎片。種皮又叫穎殼(不是麥麩的前身麥皮。)

摻入麥糠的泥土,韌度提高了不少,但和磚石仍有較大差距,為了房子結構穩定和冬天保暖,那時的北方農村土坯墻,普遍較厚,大多都是48墻。

當前普遍用的24墻,就是一磚的長度(240MM,24CM),當然因外涂層的關系,實際厚度超過24CM,24墻在這里是個形容詞。

六十年代的農村,房子大多都是梁柱檁結構,四合院里的也是。區別是,四合院用的是梁柱檁上蓋瓦片,農村用的是梁柱檁上覆蓋麥稈。

具體的做法是,把麥稈摔打至扁平,盡量擠壓空腔,減少空隙。然后把處理好的扁麥稈摁成捆,在柱檁上鋪一層高粱秸稈捆扎的墊席(高粱秸稈不方便壓扁,制作的墊席厚且粗糙,可以當土制床墊用。)

秸稈墊席上抹一層摻著麥糠的黏合泥,把麥稈摁緊,束作捆形,然后一捆一捆的壓在泥上、黏緊。最上面的房脊上,蓋一排瓦。

麥稈剛鋪上時,是草黃色,隨著時間,表層逐漸霉變發黑。

夏秋草木滋長,農村還好看點。到了冬天,綠樹葉落,青草枯干,滿村都是草黃色的泥墻,灰黑色的屋頂,幾乎找不著幾抹艷色,看上去既荒涼又貧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垣县| 彰化县| 扎兰屯市| 大关县| 周宁县| 海伦市| 通河县| 恩施市| 文水县| 绥德县| 青州市| 五大连池市| 六安市| 肃北| 奉贤区| 马龙县| 独山县| 冕宁县| 伊宁市| 桦川县| 酉阳| 舟曲县| 山西省| 安陆市| 石泉县| 宁国市| 永新县| 罗江县| 凌海市| 云梦县| 汾西县| 伊川县| 利辛县| 安达市| 永清县| 会宁县| 万载县| 宣化县| 寿光市| 乌兰县|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