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發學生認知參與的50個策略:為學生構建更高層次的思維訓練系統
- (美)麗貝卡·斯托博
- 774字
- 2023-11-15 14:27:33
第二章 將布盧姆分類法應用于學生思維訓練
孩子不是等待灌滿的容器,而是需要點亮的明燈。
——斯瓦米·敕瑪亞南達·薩拉斯瓦蒂
許多分類法可以用來對思維層次進行分類。然而只有本杰明·布盧姆的開創性著作《教育目標分類學》建立了分類學或分類系統。在《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一書中,洛琳·W.安德森和戴維·R.克拉斯沃爾建議將各個層次修改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本章將重點講解上述修訂后的各個層次。你可以據此學習本書所講的教學策略及其分類。
前三個層次,即記憶、理解和應用,通常要求求同性思維,學生們對同一作業給出的答案十分相似。然而,分析、評價和創造三個層次則以發散性思維為代表,支持各種正確的解題方法或作品。毋庸贅言,本書介紹的教學策略更多地關注批判性思維的各個方面,這些方面重點就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提出多種解決方案。不過,我們的介紹將從理解層面的教學策略開始,此乃培養相關技能之基礎。蘇澤將對各層面的思考總結如下:
● 記憶層次和理解層次關乎學生獲取和理解信息。
● 應用層次和分析層次涉及學生通過演繹和推理進行信息轉換。(第五章中的分析層次策略都隱含地包括了應用層次的思維,故而將其作為分析過程的一部分。)
● 評價層次和創造層次涉及學生創造新的信息。
布盧姆分類法(修訂版)就每個層次下的認知過程加以界定,以便闡明思維的層次。這六個層次共包括19個認知過程(見表2.1)。

為了理解如何在不同的批判性思維水平上恰當地實施認知參與策略,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在布盧姆分類法中每個層次開展深度思考所需的基礎知識。我發現,由于對思維復雜性的層次缺乏深入了解,教育工作者往往會誤讀布盧姆的各個層次,進而誤以為自己的教學是在引導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
下面,我們將逐一解釋各個層次以及與之對應的認知過程,并以符合各層次認知過程的學習任務為例加以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