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思想研究叢書”總序
梁任公九十多年前在北京舉辦的演講會上,提到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要采用新方法和新視角,期待對世界政治文明的演進有所貢獻,但此后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并不很興盛。相對于其他學科領域,中國政治思想領域的優秀研究成果不多,能讓大家記住的,也就是蕭公權先生的《中國政治思想史》等少數幾部著作。牟宗三先生到臺灣后所寫的《政道與治道》雖然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這部書有一個和同時代很多學者的著述相同的弊病,就是立足于西方的政治理論和倫理價值框架來談中國,以中國古代有沒有諸如自由民主等理念來做評判。其實這些概念的多數內涵,是近代歐洲和美國在特定歷史情勢下形成的,用它們來解釋中國古代政治的缺失問題,當然偏差很大。至于以往的中國政治思想研究沒有充分展開的原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政治思想不僅是政治家和政治學者的言說,還牽涉政治權力施行的實際過程,內容很廣泛,比如古代的社會禮儀和民俗、不成文的習慣法、宗教戒律的影響,等等,過去的政治思想史研究者對此很少有深入研究。
第二,政治思想的研究可以提煉出哲學成分,但哲學的理念不能等同于政治思想的全部,如果追溯西方政治學的發展,亞里士多德的城邦制度研究,就包含了很多今天人們意識里“政治思想”之外的內容。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里,倫理與政治問題分開討論,后人就認為這兩者可以割裂,研究政治思想也可以和研究倫理哲學或道德哲學一樣,停留在概念辨析和規范討論上。實際上,西方社會政治權力的歷史發展相當復雜,僅從權力來源看,就產生過君權神授、契約論、演化論等不同學說,而這些學說都和歐洲自身歷史發展相關,要了解它們的真正內涵,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是單純辨析幾個理念就能做到的。
第三,基于以上兩個方面的認識,中國學者該如何總結、整理、重建自身的政治哲學思考?我認為需要回溯華夏政治結構及秩序的起源,重新敘述“族群生活—倫理宗法—政治國家”這樣一個鏈條,顯然這和歐洲的傳統是很不相同的。為什么很多學者習慣于直接拿歐洲的政治發展路徑來套用解釋中國呢?這是因為近代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的歷史影響了人們的認知,也就是方法論出了問題。目前,我們需要重新提出有解釋力的框架,就要針對這些偏差提出一些問題,就此可以總結為以下八個方面:
其一,在中國歷史起源語境下,如何理解政治權力的產生和發展?
其二,在中國古代政治中,權力的價值內涵及其規范性是如何表達的?
其三,在中國傳統權力模型中,帝王與大臣、庶民的關系如何規范與調節?
其四,關于政治史、政治學的現代發展和現代性表達,在當代中國學術語境下如何實現?
其五,中國傳統政治理想在近現代的追求和運用,實際上是知識分子與政治規范解釋權轉移的問題,出現了怎樣的特殊變化?
其六,中西政治之間的不同,應該如何認知與解釋,才不致脫離二者各自的本義太遠?
其七,政治思想并非理念的簡單投射,而是有歷史經驗的復雜性疊加纏繞,由此對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做出批駁,該如何建立自身的新學說?
其八,政治與政治科學的關系,在當前中國該如何處理?羅爾斯把倫理價值再度引入政治討論中,對韋伯以來政治理論研究的“價值中立”趨勢是一個重要逆轉,中國政治思想研究該如何回應這一命題?
以上這些問題,可能需要幾代學者的努力協作和學術積累,方能做出較有說服力的回答。我們這套“中國政治思想研究叢書”,可以看作這方面努力的一個開端與嘗試,希望能給有關研究者和讀者帶來“以中國立場和全球視野思考中國政治思想”的啟發。
最后,我在這里再談個人的一些體會。我們研究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目標是什么?是否僅是為了發掘自己祖先的某些政治思想,表彰他們的獨特價值?這樣的工作似乎有很多人在做,比如從事中國文化傳播的行業,可能還比我們做得更好。我認為政治思想研究者不宜做這樣簡單的跟風宣傳。從對當前中國社會有重要影響的幾股思想潮流來看,社會主義以人的社會存在屬性為其理論基礎,曾經興盛的自由主義以個人權利為基礎,而保守主義則以文化中既存的價值傾向和制度習俗為基礎,重視權力運用的歷史文化背景,通過這種實踐來探索建立一種理想性的規范,使它和傳統文明的價值觀聯系起來,這一點和中國古代賢哲的思考是相近的,接近于中國學者熟悉的“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前的世界并不太平,某些秉持單一理念的發達國家企圖用武力將自己信奉的價值理念推廣到全世界,在世界很多地區造成了人道悲劇,即使在其國內,也受到很多的質疑與批評。人類歷史從文明草創到理性啟蒙,再到現代性的發展,從西方近現代的歷史中可以看到一連串的霸權興起,東方則是一百多年來受到西方的壓制,在強勢話語沖擊之下產生了思想變異,像日本就有了“脫亞入歐”和“大東亞共榮圈”的言說和實踐。美國最初是一個松散孤立的邦聯國家,后來聯邦權力不斷擴大,到今天已經是一個十分集權而具有擴張欲望的世界性強權體系。人類從個體到小的氏族群體,發展到龐大的政治共同體,再形成具有世界擴張能力的霸權體系,其間充滿了矛盾沖突,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在現代化戰爭中被無辜殺戮,讓富有正義感的人們痛心疾首。我認為戰爭的根源是每個國家過分強調自身的利益和權力擴張,在爭霸的過程中習慣了剝削弱小民族,甚至認為這種剝削理所當然。
現在的很多思想家已經意識到,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應該擴大視野,從人類整體的視角來思考如何解決目前的政治矛盾與戰爭沖突,而不是延續以往那種“國家利益至上”的霸權思維。中國政治思想的研究,如果對人類的合作與和平發展有所貢獻,并引發大家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才能接近我們的根本目標。期待所有的有識之士,一起加入進來推動這項崇高的事業。
成中英
2018年12月于海淀西山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