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透財報:讀懂財報中的邏輯與陷阱(新準則解讀版)
- 鄒佩軒
- 19字
- 2023-11-15 19:02:49
1.3 從微觀到宏觀:理解會計報表的形成過程
1.3.1 六大循環與復式記賬法:三張報表的微觀形成機制
我們在1.2節用三個簡易模型介紹了三張報表的基本原理,現實中的報表要復雜得多,但是從微觀機制上來看,所有的復雜報表都是由六大基礎循環像搭積木一樣一步步搭起來的,所謂“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注冊會計師《會計》教材中詳細介紹了財務報表的各個科目細節,但是六大循環卻是《審計》中的內容,這些內容是從微觀的會計科目到宏觀的財務報表之間承上啟下的關鍵性內容。筆者認為,六大循環不應該僅僅放在《審計》中,否則將導致大量不以注冊會計師為職業方向的學生忽略掉極其關鍵的知識點。
六大循環包括投資籌資循環、采購付款循環、生產存貨循環、銷售收款循環、人力資源與工薪循環及貨幣資金循環,每個循環都可以獨立地將三張報表串聯起來,形成資產負債表的“局部配平”。從期初資產負債表開始,每一個循環都是給資產負債表添磚加瓦,無數個循環后就形成了期末資產負債表。
為了更好地理解六大循環,以及后續更復雜的財務舞弊、財務調節,必須深入理解復式記賬法。復式記賬法又稱借貸記賬法,是會計分錄編制、會計流程結轉的標準“格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在財務報表宏觀分析中,會計分錄更多是幫助我們理解,但是對于財務舞弊和財務調節手段識別,會計分錄可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相關內容也是本書第3章和第4章的基礎。
三張報表的組成零件是會計科目,會計準則要求對每一個會計科目單獨設置會計賬戶,用于分類反映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及期末結果。按照所核算的經濟內容分類,會計賬戶分為資產類賬戶、負債類賬戶、共同類賬戶、所有者權益類賬戶、成本類賬戶和損益類賬戶六大類。下面是拓展后的會計恒等式:

會計賬戶用“借記”和“貸記”表示科目的增減,其中“借記”來自英文單詞debit,“貸記”來自英文單詞credit,兩者僅僅為符號,與中文語境下的“借貸”無關。
對于上述式(1)左邊即資產類賬戶和成本類賬戶,借記表示增加,貸記表示減少;對于式(1)右邊即負債類賬戶、收入類賬戶和所有者權益類賬戶,貸記表示增加,借記表示減少。共同類賬戶主要應用于衍生工具、套期工具等特殊科目,借記表示損失,貸記表示收益,最終報表上以借方和貸方的凈額列示,如果借方出現余額,則為衍生金融資產;如果貸方出現余額,則為衍生金融負債。具體科目及記賬規則見表1-2。
表1-2 六大會計賬戶、記賬規則及主要科目

復式記賬法中,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只要保障每一筆分錄中的借貸相等,資產負債表一定配平。以最簡單的銷售收款循環為例,將價值50元的存貨按照100元(不含稅)價格賣出,增值稅稅率為13%,會計分錄如下:
借:應收賬款或貨幣資金(營業收入對應增加資產) 100
貸:主營業務收入(收入影響利潤,利潤結轉權益,報表配平) 100
借:應收賬款或貨幣資金(買方再付一筆增值稅) 13
貸:應交稅費——增值稅銷項稅額(與應收增加額相等,報表配平) 13
借:營業成本(根據庫存商品成本結轉營業成本,進而減少權益) 50
貸:庫存商品(權益減少量等于資產減少量,報表配平) 50
可以看出,每一個會計分錄都是資產負債表的邊際增量,只要借貸邊際相等,資產負債表就會形成新的平衡,所謂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都是資產負債表形成新平衡的過程量匯總。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再次理解,為什么資產負債表是三張報表的核心。
一個完整的經營過程涉及大量的會計分錄,但是基本都可以分解到六大循環里。
(1)投資籌資循環:企業的某個產品線從無到有,根據籌資性現金流入確認負債、股東投入和貨幣資金,根據投資性現金流出確認長期資產。投資籌資行為本身只影響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不影響利潤表,但是籌資行為的副產物利息費用會影響利潤表。
(2)采購付款循環:公司購買原材料或服務,消耗貨幣資金或貸記應付賬款,導致資產類賬戶內部變化或同時增加資產和負債,影響經營性現金流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采購中直接進入期間費用的服務或一次性消耗品,采購付款循環不影響利潤表。
(3)生產存貨循環:公司將原材料投入生產,同時消耗直接人工,計提生產設備折舊等,涉及現金的部分影響經營性現金流出。需要格外強調的是,生產存貨循環是再資本化的過程,所有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直接人工、設備折舊、專利攤銷等,最終都結轉到商品成本中,以存貨的形式呈現在資產負債表中,至少在這一步不影響利潤表。
(4)銷售收款循環:它是公司記錄營業收入、結轉營業成本的環節。公司將產品銷售給客戶,借記貨幣資金、應收賬款等資產或預收賬款等負債,貸記營業收入;減少庫存商品,結轉營業成本,同時確認與之相關的銷售費用等。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營業收入的確認與是否收到現金無關,配平時不僅可以產生非現金資產(應收賬款等),還可以沖抵負債(預收賬款、合同負債、預提費用);第二,營業成本也是權責發生制的,生產投入的成本要等到產品賣出去后才能結轉到營業成本中,只要沒賣出去,一律先歸集到存貨里。以上兩點是企業財務舞弊和財務調節的關鍵。
(5)人力資源與工薪循環:借記生產成本或期間費用,貸記貨幣資金或應付職工薪酬。如果記生產成本,則成為生產存貨循環的一部分,不直接影響利潤表。如果記期間費用,則可以成為銷售收款循環的一部分(也可能與銷售無關,記為總部管理費用),直接影響利潤表。
(6)貨幣資金循環:它是現金流量表的形成過程,無法獨立存在,而是貫穿在以上全部5個循環中;它不影響利潤表,除了發行股份外,也不影響所有者權益,本質是資產負債表中非現金資產與現金資產之間的轉換,以及與負債相關的現金增減。
表1-3為六大循環對三張報表的影響的總結。
表1-3 六大循環對三張報表的影響

(續表)

最后,我們從六大循環的角度,重新理解下面這個等式:
資產+成本費用=負債+收入+所有者權益
為什么成本費用可以和資產放在一起,同屬等式左邊,收入可以和負債放在一起,同屬等式右邊?
因為等式左邊是產生權利的原因,有付出才有回報,成本費用的本質和資產是一樣的,都是一項付出。如果這項付出可以直接對應本期的回報,就是一項成本費用(包括直接費用化的期間費用、按規則分攤的折舊攤銷等)。如果這項付出的作用時間很長,并不能直接對應本期的回報,而是對應未來的回報,就視為一筆資產(包括沒有費用化的存貨、未來逐年分攤的固定資產等)。因此,資本化的本質就是已經發生的但是尚未獲得回報的付出,對應投資循環、采購付款循環、生產存貨循環等,未來會變成成本費用。
與之相對應,等式右邊是回報的歸屬。這個回報是站在公司整體層面看的。如果屬于債權人,就是負債。如果屬于股權人,則為收入或者所有者權益。收入的本質是因為當期付出而獲得的、屬于股權人的回報,它和負債是平級的,只是歸屬不同而已。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時候資產和成本費用存在模糊空間,收入和負債存在模糊空間,這兩者都是財務調節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