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歷史,從昨天的彎道走來
四、20世紀的中國與美國
1971年7月9日中午12點,一架巴基斯坦國際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機,在北京郊區南苑軍用機場徐徐降落。
六名美國人,踏著又驚又喜的步子,匆匆走下舷梯。
他們雙腳剛一著地,便禁不住連聲驚呼:“OK,中國!中國,OK!”
這六名美國人,便是尼克松總統專程派往中國的秘密使者:基辛格博士率領的秘密訪華談判小組。
這是中美相隔22年來,第一批踏上中國國土的美國政府官員。
眾所周知,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與美國長期以來是一對冤家。幾十年來,除了在朝鮮戰場上有過你死我活的較量,以及在板門店談判、越南談判中有過針鋒相對的觸碰外,兩國政府很少有過交往。
顯然,百年挨打史,在中華兒女的心靈上,烙下了苦痛的傷痕,尤其是圓明園那一截截直刺蒼天的殘柱,成了中國人民恥辱的“紀念碑”。
而在1949年之后的歲月里,美國第七艦隊駛進臺灣海峽,封鎖中國經濟,阻撓中國進入聯合國;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更為中美兩國的關系,投下了一層層厚重的陰影。
據傳,50年代還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1954年召開的日內瓦[1]會議期間,有一次中國總理周恩來在酒吧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相遇。周恩來主動伸出手去想同杜勒斯握手,杜勒斯卻把臉一轉,故意裝作沒看見,拒絕了周恩來的握手。而周恩來伸出的手則順勢朝著服務員一招,不失風度地說:“小姐,請給這位先生來杯可樂,賬記到我的頭上。”說罷,周恩來微微一笑,信步離去。
當然,聽說后來也發生了中國外交官員拒絕同美國人握手的事情。周恩來得知后指示說:第一,我們不主動和美國人握手;第二,如果他們主動伸出手來,我們不要拒絕。這叫禮尚往來嘛!
1964年,曾經認真研究過中國歷史的戴高樂[2]總統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一名西方記者問他為什么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他回答說:“因為中國是個大國、古國,又一直備受欺凌。”
尼克松上臺后,對中國的想法開始有了變化,戴高樂和阿登納[3]都曾對他說過:“美國同中國發展某種關系是必不可少的。你最好趁早承認中國,而不要等中國強大了,你再不得不承認它。”
當然,也有美國人表示堅決反對,說:“我們不應該同中國人來往,因為他們嗜血成性!”
尼克松上臺時,在他的就職演說中有這樣一段話:
要讓一切國家都知道,在本政府當政時期,我們的通話線路是敞開的。我們尋求一個開放的世界——對思想開放,對物資和人員的交流開放。一個民族,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憤怒的孤立狀態中。
后來,尼克松在接受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的一次采訪時,也這樣說道:“如果說在我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去。”
1972年2月21日,中美的歷史終于翻開了新的一頁。
這一天,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
這一天,中國總理周恩來身披灰色呢大衣,迎著呼嘯的北風,在北京首都機場恭候尼克松的光臨。
在歷史的一瞬間,當尼克松伸過手來與周恩來的手緊緊相握時,周恩來幽默地說:“總統先生,我們已經有25年沒有交往了啊!今天,您終于把手伸過了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
尼克松也風趣地說:“是啊,周總理先生,我做夢都在想著這一天啊!”
下午3點整,在中南海迎賓室,中國主席毛澤東和美國總統尼克松,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中美兩國領導人的這次劃時代的會晤,長達65分鐘!
據后來的資料表明,當晚尼克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卻開始了。”
一周后,即1972年2月28日,周恩來與尼克松又在上海會晤,中美雙方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在公報中,雙方聲明:“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這標志著中美兩國和平的開始。
為對此表示紀念,周恩來和尼克松還在杭州親手種下了一棵尼克松從美國帶來的紅杉樹。據說,這棵紅杉樹是美國加州國立公園中全世界最老、最高的一棵紅杉樹的后代。
后來尼克松回憶說:“當時,我們二人誰都不能肯定這棵樹能在中國的土壤中長大;但事實證明,土壤和氣候都是友好的。”
1987年秋,美國一位叫基恩的州長來華訪問。在杭州,基恩州長親眼見到了這棵紅杉樹。此時的紅杉樹枝繁葉茂,蔥綠挺拔,已長到了約28米高。杭州一位負責人對基恩州長說:“這棵樹的4萬棵樹苗,已經扎根在中國7個省份的土地上!”
1979年,中國同美國終于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
就在這一年的1月29日,鄧小平作為新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訪問美國的國家領導人,適時地跨進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大門。
美國總統卡特在白宮門前,以歡迎外國元首的禮儀迎接了鄧小平副總理的到來。美國的星條旗和中國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并肩升起在美國總統府的上空。
在美期間,鄧小平會見了美國前任總統尼克松,瞻仰了林肯紀念堂,參觀了世界最大的航天博物館——華盛頓宇航博物館,并出席了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和文化交流協定的簽字儀式。
休斯敦是美國著名的航天測控中心,當鄧小平乘坐美國總統的“空軍一號”專機飛抵休斯敦時,還特意坐上航天飛機,進行了一次從3萬米的高空向地面著陸的模擬飛行。
同時,鄧小平還參觀了約翰遜航天中心。為他擔任講解員的,是第一個繞地球飛行的美國人格倫參議員。據說,那天鄧小平興致極好,幾次掏出香煙,又幾次放了回去。
鄧小平在美8天,美國掀起了一股“中國熱”。當有記者問鄧小平,這次中美會談都談了些什么問題時,鄧小平抖了抖手指夾著的香煙,不慌不忙地說:“從人間到天上,無所不談。”
在卡特總統為歡迎鄧小平副總理而舉行的國宴上,兩雙不同膚色的手緊緊相握,頻頻舉杯。
卡特說:“讓我們為人類的幸福干杯!”
鄧小平說:“讓我們為世界的和平干杯!”
10年后,尼克松在他一本專著中這樣寫道:
如果中國繼續走鄧小平的道路,我們孫輩的世界將有三個超級大國,而不是兩個——美國、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今天,美中兩國人民在中國的發展事業中已結為伙伴。假如雙方堅持走這條道路,21世紀的美中關系將是世界上最重要、最互利的雙邊關系之一。為了生活在下一個世紀的兒孫們,我們必須確保兩國關系繼續存在并得到發展。
美中兩國人民都在世界上最能干的人民之列,天賦的潛力都極大。展望21世紀,我們看到的是,土壤和氣候都適于培育美中關系。美中關系大有可為,它能把這個世界的和平與自由推至空前未有的高度。
當然,無論是尼克松還是卡特,不管是毛澤東還是鄧小平,可能都沒想到,自1972年中國與美國在陸地進行了第一次握手后,18年后的今天,當中國的火箭與美國的衛星在西昌進行對接時,中國與美國又在空間進行了第一次“握手”。
那么,中美的這次“握手”,是否也意味著一個新的空間文明時代的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