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翁”的誕生:早期莎士比亞文化史
- 辛雅敏
- 524字
- 2023-11-08 15:25:03
第二章
文學批評(1730年之前)
——為莎士比亞辯護
文學批評的首要任務是對作品進行價值判斷,評判其好壞,評價其得失。在20世紀80年代的各種建構主義理論和文化研究興起之前,文學批評往往被認為是促成一位作家經典地位形成最重要的動力。這種認識自有其道理,莎士比亞民族詩人身份的形成與17、18世紀批評家們對他的評價的變化確實密切相關。莎士比亞在舞臺上的成功離不開批評家們對他的頌揚,而批評家們對莎士比亞作品優缺點的辨析以及所做的價值判斷也是莎士比亞經典化過程中的重要推手。莎士比亞在世時,便已經有人或是贊譽或是詆毀他。一位叫作弗朗西斯·米爾斯(Francis Meres,1565—1647)的作家在1598年便對莎士比亞贊不絕口,但大學才子派的劇作家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1558—1592)則早在1592年便提醒同行要警惕這個用別人的羽毛裝點自己的“爆發的烏鴉”,言外之意是莎士比亞在劇作中剽竊了大學才子派的詩句。不過,這些莎士比亞在世時只言片語的評論大多只能算是莎評史中的遺聞逸事,真正有價值的批評幾乎沒有。莎士比亞去世之后不久,古典主義詩學開始在英國流行,其教條化的原則嚴重影響了英國批評家們對戲劇的理解以及對這位劇作家的評價。因此,在莎士比亞去世之后的一百余年時間里,如何替他開脫、為他辯護才是英國批評家們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