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吼不叫的父母話術(shù)
- 張花艷
- 1979字
- 2023-11-10 18:20:37
003 “當然是我的寶貝更重要啊!”
豆豆的故事
媽媽正在電腦桌前處理工作,4歲的豆豆鬧著要媽媽給他讀繪本。爸爸在客廳喊:“豆豆,媽媽在工作,爸爸給你讀!”豆豆不肯,非得要媽媽讀。媽媽不耐煩地說:“去去去,你讓你爸爸讀不行嗎?沒看到媽媽在工作嗎?”結(jié)果豆豆生氣了,狠狠地敲了幾下媽媽的背。媽媽很吃驚,他們從來不打孩子,豆豆為什么要打人?媽媽下意識地一把扯過孩子說:“不可以打人!”
沒想到豆豆的眼眶瞬間就紅了,又打了幾下媽媽的背。媽媽捏著豆豆的手說:“不可以打媽媽,媽媽會疼。”
這時候,爸爸進來了,一進來就打了幾下豆豆的屁股,然后把孩子叫到客廳,讓他罰站。豆豆不服氣,不肯去站著,爸爸又是幾巴掌打在他屁股上,豆豆開始哇哇大哭。
媽媽也沒心思工作了,心煩意亂地來到客廳,埋怨爸爸對孩子沒耐心。爸爸也抱怨:“都是你給慣壞的,要不他怎么只打你,不打我?你現(xiàn)在不好好管教,將來有人替你管教。他現(xiàn)在就敢打媽媽,將來出門就敢打別人。再不管教,以后殺人放火的事情他都做得出來,慈母多敗兒!”一點小事,鬧得一家人雞犬不寧。這是不是一個很熟悉的場景?
這里存在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孩子為什么會打媽媽,他是故意的嗎?他壞嗎?不,他是想引起媽媽的注意。小小的豆豆心里想:“媽媽為什么一直在工作,為什么都不看看我?她老是讓我等著,我感覺很生氣,但我不會說。我想讓媽媽多陪陪我,愛我就要多陪陪我。”
第二個問題,孩子為什么敢打媽媽?孩子雖然知道打人不對,但他知道他不會因此失去媽媽的愛,這代表著孩子從媽媽那里獲得了極大的安全感,那些常年被打罵的孩子是一點兒攻擊性都沒有的。如果孩子一點兒攻擊性都沒有,就說明教育是失敗的,太乖、太懂事的孩子通常都是因為缺愛。
第三個問題,面對這種情況該怎么教?首先,小孩子越是行為沖動,家長就越需要對他進行情感引導(dǎo)。以這個例子中的媽媽為例,可以這樣來做:
第一步,先拉過來抱一抱:“媽媽知道你很失望,因為媽媽現(xiàn)在沒有時間陪你,對嗎?”認同孩子的情緒,負面情緒會慢慢減少。
第二步,“大家都不喜歡等待,但媽媽現(xiàn)在真的很需要你的幫助,你愿意再等媽媽30分鐘嗎?”給孩子明確等待的時間,給孩子希望。
第三步,“那在這30分鐘里,做什么事情能讓你覺得有趣和開心?”引導(dǎo)孩子自主安排,安撫他的心情。最后告訴孩子:“剛才你打了媽媽,媽媽也會痛。我不喜歡你用這種方式表達你的心情,你可以用嘴說出來。”給孩子正確的引導(dǎo)。
如果孩子非常難溝通,非要媽媽讀繪本,一定要考慮是不是媽媽給予孩子關(guān)注的時間不夠。要增加陪伴的時長或質(zhì)量,工作不著急就先放下,去陪孩子。如果重要的話,就等孩子睡后再做。“媽媽還想工作,但當然是我的寶貝更重要啊!媽媽先陪你玩什么呢?”給足重視的孩子,不會一直求關(guān)注。
還可以對孩子表達感謝,強化孩子好的行為:“謝謝寶貝剛剛在媽媽工作時自己玩了20分鐘,都沒有打擾媽媽,媽媽安心地寫完了五張PPT,謝謝你哦。現(xiàn)在是陪寶貝時間啦!”
又如,孩子纏著媽媽,媽媽現(xiàn)在卻需要洗碗。這時,媽媽可以嘗試說:“媽媽在洗碗,但當然是我的寶貝更重要啊,來陪媽媽一起洗碗吧。”安排孩子可以參與的家務(wù),只要孩子和媽媽在一起,對孩子來說就是陪伴。
天天的故事
天天要去上樂高課,媽媽著急趕工作要用的課件,但天天纏著媽媽,非要讓媽媽陪他去上課。媽媽抱了抱天天,兩個人膩歪了一會兒。
天天還是不松口,不要小姨陪,就要媽媽陪。媽媽的桌子上剛好有個橘子,她就掰下一瓣遞給天天:“兒子,第一瓣橘子獎勵給你。今天一大早醒來,你就獨自玩了一個小時。你有獨自玩的能力,這是送給你的獨立橘子。”媽媽細數(shù)了天天一上午做的所有事情,表達了媽媽對孩子的關(guān)注和欣賞,然后又掰下一瓣橘子,“這一瓣也給你,因為你今天學(xué)會了自己讀書,你讀書的時候,媽媽聽得很享受,這是愛讀書的橘子。”天天很高興,沒想到,媽媽又送來一瓣,媽媽還沒張嘴,天天就說:“媽媽,那你送我去上課嘛。”
“問題是媽媽遇到一個難題,你上課的時候,我也要在電腦上給別人上課。你知道媽媽在電腦前做什么嗎?”
“我知道你要幫助很多媽媽做到不打她們的孩子。”天天說。媽媽很欣喜,平時多跟孩子說工作上的事情還挺有用:“對!媽媽要幫助很多的人,所以我要足夠認真。”
“我上課也很認真。”天天一臉得意。
“你今天去上課,又能體驗一次認真,所以第三瓣是認真上課的橘子。”
“媽媽,你還有兩瓣橘子,也獎勵給我可以嗎?”
媽媽把橘子給了天天,天天拿到橘子說:“獎勵媽媽會幫助別人,獎勵媽媽很認真。”媽媽心頭涌上陣陣暖流,眼里都是笑意:“寶貝,你在媽媽心中很重要!”
天天跟小姨走到樓梯間,他繞了一圈后又回來:“媽媽,你還是送我到樓下吧。”
媽媽后來反思,發(fā)現(xiàn)自己確實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對孩子關(guān)注不足。畢竟天天一早上起來,自己玩了那么久,媽媽都沒有陪伴,再加上最近連軸轉(zhuǎn),對孩子確實是有所忽略的。只有陪夠,孩子才不會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