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 崇禎之:要中興,先殺滿朝文武
- 一日同風起
- 2052字
- 2023-11-22 19:44:04
“術者分為兩種,其一是兩軍對壘領兵之人通過戰陣的變化,運用策略取勝之法。其二是以短期目標為核心打造各種的計謀,目的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
《孫武兵法》《五韜六略》《六軍鏡》所闡述的大多都是戰爭之術,精通者可為名將。
而戰陣大略如大河吞象,旨在通過更高一層的眼界和計謀,來改變天下大勢納為我用,化作汪洋大河吞并敵人。
戰術連篇累牘,而大略只需三五個字而已。
但就是這三字五字,歷朝歷代無數名將想要領悟而不可得,他需要一個統兵之人的天賦,以及抓住魚鷹掠過水面那一閃而逝的靈感,精通者可為世之名帥。
一略成,非得十年八載之功不可。”
“督師就是世之名帥,一手打造的關寧錦如今已成了大明屏障,朕應該感謝你。”
朱由檢舉杯,孫承宗急忙起身一飲而盡。
“皇上廖贊了,在真正高級的戰略之前,草民只是班門弄斧而已?!睂O承宗回答道。
“古之大略者,可有一些實例?”
朱由檢是真心想要請教,同時也心存了考量孫承宗的意思。
“古之大略不多亦不少,每一略都千古流傳。
公孫衍合縱之策、張儀連橫之策、范雎遠交近攻、隆中對、榻上策等等皆是戰陣大略,毫不夸張的說憑一略可興一國。
遠的不說,就說我朝高皇帝舉義之時不過是紅巾軍手下的一支偏師。
論實力而言,北邊的韓林兒,東邊的張士誠,西邊的徐壽輝加上元廷都遠勝高皇帝。
但高皇帝憑借高筑墻、廣屯糧、緩稱王這九字大略,奠定了勝局,開創了大明至今近三百載的王朝!”孫承宗文武雙全,侃侃而談。
“督師打造的關寧錦防線將韃子抵御在大明邊塞之外,在朕看來亦是名垂青史的大略?!敝煊蓹z小小的拍了一下孫承宗的馬屁。
“辮子軍大勢已成,草民打造這這關寧錦防線也是迫不得已,憑借城高池堅‘結硬寨,打呆仗’來固守北方,最多只能算是半個大略而已。”
孫承宗并沒有因為皇帝的夸贊而飄飄然。
“當年袁崇煥也是察覺到了大明的處境,因此將‘結硬寨,打呆仗’變通成了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的方法,力主先守而后戰?!?
“督師能不能為我講講遼東外大明的敵人到底是怎么樣的對手?”朱由檢不太想在袁崇煥的問題上糾結太深。
“八旗辮子軍起于白山黑水之間,苦寒之地這些韃子也悍勇無比,而創造八旗的人名叫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是明三十八年生人,出生在赫圖阿拉建州左衛的小部酋長家里,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原是元朝斡朵里萬戶府的萬戶。
永樂三年應明成祖皇帝招撫,入京朝貢,封授建州衛指揮使,從此以后愛新覺羅家族便世襲建州左衛。
努爾哈赤初為遼東總兵李成梁部下,屢立戰功,后襲父職。”
“如此說來這是關外全部是我大明的土地,只不過被這一群大明的反賊所占領了?”
“不錯,成化三年建州衛的人屢掠遼東人畜,被明朝斬殺,建州三衛遭到明軍殘酷征剿,努爾哈赤祖與父被殺,努爾哈赤因此起兵造反。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有雄才大略,統一建州女真各部及海西、野人女真大部,受明封為都督僉事、龍虎督師。
但其反意已成,拒不接受我朝冊封,然后創建了如今的八旗軍制度,并命人創造滿文。
萬歷四十四年建立后金政權,都城赫圖阿拉,萬歷四十六年以七大恨告天,誓師攻明,經薩爾滸、沈陽、遼陽等戰役,占有遼東及遼西部分地區。
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帥軍十三萬攻城掠地連戰連捷,可圍攻寧遠城時大敗而回,十三萬大軍死傷近半努爾哈赤重傷而死,最后被迫退回盛京?!?
孫承宗說完以后看向了皇帝朱由檢,朱由檢在從系統知道了孫承宗以后就看過他的所有卷宗。
朱由檢笑了笑說道
“朕看過卷宗,孫督師在遼東四年,前后修復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壘,招練兵馬十一萬,建立十二個車營、五個水營、兩個火器營,八個前鋒后勁營,制造甲胄、軍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裝備有幾百萬。
開疆擴土四百里,一手締造關寧錦防線,又屯田五千頃,年收入十五萬,更重要的是辮子軍四年不敢犯邊。
天啟六年,督師被高第和魏忠賢陷害,被罷官免職,因此這努爾哈赤才敢如此興兵。
倘若督師不退,足鎮十萬大軍,真乃我大明長城!”
朱由檢提起孫承宗的功績都忍不住要豎起大拇指,可惜努爾哈赤千軍萬馬殺不掉的人被自己的人構陷。
孫承宗自己主動請辭,可他的大哥昏庸無道居然批了請辭的折子。
崇禎二年孫承宗被重新啟用后,吳襄、宋偉兵敗,祖大壽投降,朝中大臣責怪孫承宗修復舊城導致失敗,喪師辱國。
孫承宗二次請辭,可自己又干了同樣的事罷免了孫承宗,一代明臣在兩代皇帝間兩起兩落。
“皇上過譽了,草民只是做了職分內的事,草民提天啟六年想說的是另外一個人,您可知殺掉努爾哈赤的人是誰?”
“這朕倒是不太清楚,當年朕還只是異地藩王,聽說了寧遠大捷?!?
“寧遠之戰時朝廷的將兩百里守兵全部撤回,退守山海關,當時大明主將拒不奉詔后撤,若丟寧遠城辮子軍便可浩浩蕩蕩長驅直入北京城下。
而這位力挽狂瀾,為大明續命的寧遠城主將,若正是袁崇煥!”
孫承宗的聲音異常沉重,朱由檢聽完以后心也沉入了谷底。
“袁崇煥之死是朕之過也,朕日后定然會為其平反。”
袁崇煥是孫承宗一手提拔起來的,甚至可以說是他最得意的學生,被寄予了厚望。他的死,是孫承宗心底拔不掉的一根刺。
對于皇帝的話孫承宗也有些不屑一顧,畢竟誣陷袁崇煥的是當朝兩大權臣首輔和次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