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批評
父母在除了自身以外的任何人面前,對孩子所做的批評都叫作公眾批評。
人與生俱來具有高自尊需求。社會上所講的“給面子”,就是人對尊嚴的需求。在人的個性品質當中,自尊心是第一位的,此外還應該包括責任心、自信心、上進心、自控力、意志力等。孩子的自尊心是棵小樹苗兒,很脆弱,經不住“風吹雨打”,在培植和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如何做對教育、做好教育,是個非常專業的活兒,考驗父母們的教育智慧、教育能力以及教育耐力,教育做得對、做得好,孩子這棵自尊心小樹苗兒就逐漸變得茁壯,直到這棵小樹苗兒長成參天大樹,才能經得住狂風暴雨。
80%的父母因為不懂教育,缺少教育智慧,會在別人面前批評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學校犯錯誤了,老師給父母打電話投訴,要求父母立即來學校談孩子問題,絕大部分父母到了學校,一定會在老師面前把孩子狠狠地批評一通,因為他們擔心不懲罰孩子就會惹老師生氣。他們不敢得罪老師,覺得父母一定得給足老師面子,否則,叫父母來學校干啥?父母除了現場批評孩子外,還要對自己的家庭教育情況作深刻檢討,并表態,回家之后一定“整改”,一定不再犯此類錯誤。
父母當著老師的面(可能很多老師都在辦公室里)批評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表面上是接受了、服氣了,實質上,父母卻制造了更深的師生矛盾。父母懲罰孩子、批評孩子,他們還是孩子的父母;但對于孩子,他們的心理感受卻是丟了尊嚴,為什么丟了尊嚴?是因為老師的投訴,如果老師不投訴,父母就不會來學校,就不會在老師辦公室眾多人面前被父母批評,所以,父母當眾批評的結果是給孩子和老師之間拉了“仇恨”,這是極其愚蠢的做法。孩子一旦不喜歡哪科老師,甚至是恨上了哪科老師,哪科成績一定下滑。因為孩子不喜歡,所以就不愛聽他的課,一到上這科課,孩子就不專注、就走神兒分心,知識漏點就會越來越多,因為這一科學不好,就可能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同時,孩子每次被傷自尊,都像是往孩子自尊心這棵小樹苗兒上砍斧子,樹必須要花很多能量、很長時間進行自我修復,雖經修復,仍會留下傷疤,這個修復期就耽誤了樹向上長。
我兒子小時候天性淘得很,讀初一的時候發生了“打水仗事件”,他領著一幫小朋友去學校邊上的小賣店要了很多小塑料袋,裝上水,把口系上,成了“水炸彈”,就在走廊里互相拋水袋打對方,搞得滿走廊都淌著水,老師認為這是很大的錯誤,于是把我和媽媽叫到了學校,見到家長,老師還打算把我兒子也叫來一起當面問責,我急忙開始“扳道岔兒”:“老師你好,孩子犯錯誤了,肯定是我們家庭教育的責任,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兒?請你先給我講一下,然后我回家一定好好教育我孩子,而且,今晚我會給你發郵件報告我們家的處理結果”。那位小老師聽了我這幾句話,稍愣了幾秒鐘,接著說:“你這個家長很不一般吶”,我知道,別的家長肯定當著老師的面兒狠狠地批評了孩子,出了老師的氣,揚了老師的威。回到家里,我們家三口人和風細雨地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得出了三點共識:一是人不怕犯錯,錯了就敢承擔,改了就是好孩子,學生不該違反校規,這是要跟老師做檢討的;二是老師對你很好,她看到了你身上的優點,表揚了你英語很好(這一點是不拉“仇恨”,讓孩子覺得老師很給面子);三是孩子不守規矩是父母的責任,爸媽已經跟老師檢討了,爸媽和你一起承擔錯誤、一起改正錯誤(這一點是強調和孩子有難同當,陪著孩子改正錯誤,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這三點共識里邊包含很深的教育道理。共識一強調的是面對錯誤的正確態度,態度端正了,事情才能處理得好;共識二化解了孩子對老師投訴的“仇恨”,讓孩子覺得老師很給面子,讓孩子感恩,孩子一定會為愛而努力;共識三強調了父母要和孩子“有難同當”的態度,“榮辱與共”的決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愛。所以說孩子犯錯是促進親子關系絕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