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說明
華夏文明歷史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我們的民族氣質與文化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回顧我們的源頭、梳理我們的根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當下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為后人永續傳承我們民族文化道統而義不容辭的工作。陳穉常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她的《中國上古史演義》,曾被列入全國學生必讀書目。在今天來看,這本書內容豐厚、文采煥然,毫不過時,仍是通俗史中的上乘之作。本書以華夏文明形成的歷史發展脈絡為主線,介紹了自地球上有生物起至西周滅亡的歷史。為了使中國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下去,我們重新出版此書,周朝于西周時期稱王天下,始稱華夏,故此次出版更名為《何以華夏》。希望本書能供讀者品讀我們祖先的風貌和才華,探尋華夏文化之根及華夏民族精神的源頭。
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些挑戰和困難——由于時代的變遷,書中某些語詞的運用已經不符合現今讀者的閱讀習慣。因此,我們在參照原書最初版本的基礎上,一方面盡量保持原作的風貌,未做大的改動;另一方面也根據現代閱讀習慣及漢語規范,對原版行文明顯不妥處酌情勘誤、修訂。
除有出處的引文保持原貌外,具體操作遵從以下修改:
一、標點審校,尤其是引號、分號、書名號、破折號等的使用,均按照現代漢語規范進行修改。
二、原版中的異體字,按照《現代漢語辭典》改為通用簡體字。
三、詞語發生變遷的,均以現代漢語標準用法統一修訂。如:“發見”改“發現”,“精采”改“精彩”,“身分”改“身份”,“惟一”改“唯一”,“孳生”改“滋生”,“玉珪”改“玉圭”,“罣礙”改“掛礙”,“甦醒”改“蘇醒”,“原故”改“緣故”,“蕃殖”改“繁殖”,“徬徨”改“彷徨”,“胡涂”改“糊涂”等。
此外,地名與現今行政劃分標準有出入的,如“商縣”今為“商洛市商州區”,“鞏縣”今為“鞏義市”,“濰縣”今為“濰坊市”,“掖縣”今為“萊州市”等,統一加編者注說明。
最后的修訂結果若有不妥之處,還望讀者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