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說的故事
- (美)丹尼爾·皮爾特
- 975字
- 2023-12-29 14:41:13
編輯前言
本書屬于美國早期經濟與社會研究系列,這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與費城圖書館公司(Library Company of Philadelphia)協同開展的項目。作者回顧了美國內戰前由關稅問題引發的長期斗爭,以及其背后有關制造業的利益牽扯與批評方的反抗行動。在這些年間,進口關稅是爭議熱度僅次于奴隸制的問題。為何關稅會讓政策制定者、制造商、分銷商、西進擴張主義者與各階層消費者對國家經濟的前景爭論不休?本書將以扣人心弦的敘述手法帶領讀者廓清這段歷史。
在美國內戰前,關稅政策是公眾關注的一大問題。關稅成了聯邦政府的最大收入來源,也成了企業家的最大投資動力。到19世紀初,美國消費者已經深知,原材料進口關稅上漲會導致制造業成本增加,他們在購買商品時就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價格,去彌補制造業的開銷。北部許多州的利益集團要求政府保護國內制造業,而南部州的利益集團則強調當地的谷物出口依賴于自由貿易,關稅的提高因而加劇了地區之間的分歧。
皮爾特的研究姍姍來遲卻不負眾望,分析了美國在內戰前頒布的11部重大稅法,展現了令人欽佩的學術才能。在他的研究中有一項發現非常引人矚目且深刻:關稅問題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地區矛盾或政黨矛盾。地區之間與政黨內部頻頻分裂,各方都在處心積慮地辯論與勸導,長此以往,主要行動者之中就演化出了一小群游說者,他們通過倡議某種觀點來收取報酬。他們不僅作為宣揚政策的代理人,為支付報酬的利益集團傳達觀點,還熟知關稅政策錯綜復雜的相關信息,能預測國會各項提案的影響,足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政策制定的結果。
皮爾特還將幫助讀者認識到一個要點:在美國內戰前,政治經濟并非立足于單純的理論組合,其成因也不限于重大的戰役和黨派驅使下的國會投票。政治經濟學更講究實際情況,而且十分棘手。在日復一日的關稅爭議上,個人如何代表制造商、消費者與出口商等經濟利益集團行事,以及如何說服矛盾方轉念或妥協,都是構成當時政治經濟的因素。因此皮爾特認為,想要了解北美該時期的發展格局,應該把注意力投向關稅,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游說者。隨著這些游說者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他們開始兜售口才與人脈,不僅敢接受巨額酬金,還敢向他人行賄,對政策制定的過程產生了巨大影響。皮爾特還將向讀者揭示,游說者出現的時間早于以往研究的發現,其影響之深遠也被嚴重低估。
凱西·馬特森
特拉華大學美國歷史系教授
費城圖書館公司早期美國經濟與社會研究項目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