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說的故事
- (美)丹尼爾·皮爾特
- 1676字
- 2023-12-29 14:41:16
4
1816年《關稅法案》提供的保護未達到許多制造商的期望,但稅率已經高于戰前水平。地方團體嘗到這一甜頭后,便期待從政府手中撈到更多好處,開始有序組織游說行動,成立各種協會,用書面章程和定期會議加以規范。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關稅法案還未提交審議,他們就制訂好了游說計劃。例如,那些選派布里格斯去游說國會的特拉華制造商還任命了一個委員會,“負責出謀劃策,將威爾明頓20英里范圍內的制造商聯合成為一個互惠互利的團體”。但新通過的法規存在一個顯著的刺激因素。法規通過一年后,一位贊許者評論,“聯邦中同時出現了許多協會,并且更替很快”,包括康涅狄格州、特拉華州、紐約州、馬里蘭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團體,預計俄亥俄州、肯塔基州、新澤西州和密西西比州“將很快增加自己在這項共同事業中的力量與分量”。通過這些行動,制造商們順應了法國政治學家托克維爾慶賀的趨勢:“美國人不斷組成協會,不論年齡、環境或癖性”,旨在追求他們憑借民主社會普羅大眾的身份無法實現的目標。更多近代歷史學家補充了托克維爾的分析,提出了有助于解釋1812年英美戰爭后數十年間協會活動激增的其他因素:與啟蒙運動相關的人類進步愿景、第二次大覺醒中的福音奮興運動、國家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蓬勃發展的新聞業。
事實上正如勞倫斯·佩斯金所述,有意推進制造業發展的人士組成協會這一現象屢見不鮮。英美戰爭后出現的第一批協會與此前存在的協會一樣,大多由富裕的紳士創立,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要數美國鼓勵國內制造業協會。這個名稱看似涵蓋廣泛地區,但除了前總統杰斐遜、麥迪遜和約翰·亞當斯之外,其領導層幾乎全部來自協會基地紐約。早期團體的多數努力,只限于確保政府提供補助金和貸款等法定特權來支持他們進行某些風投;而新團體則尋求全面關稅保護。美國鼓勵國內制造業協會與其他地方的較小協會一同向國會請愿,要求沿用棉花和羊毛紡織品的較高稅率,因為根據韋伯斯特提出的遞減方案,該稅率不久后將降低。費城美國制造業促進協會則為“華盛頓游說之行”籌資,并促進保護主義文獻的傳播。同在費城的“鐵匠大會”也任命了一個委員會,向“那些與鋼鐵廠……等所有制造組織關系友好的團體成員”征集簽名,呼吁產業保護。一位支持者表示:“我們正在考慮選派適任人員去華盛頓督促執行我們的訴求。”目前關于這些努力的詳細資料不多,但他們確實在1818年初促成第十五屆國會頒布單獨法案,將當時的紡織品關稅稅率沿用至1826年,同時提高若干鐵制品原料和成品稅率。
1816年《關稅法案》標志著聯邦政府首次嚴肅地通過對大量進口商品征收關稅來鼓勵國內工業發展,也標志著國會之外的保護主義者首次嚴肅地為立法貢獻己力。與往后的事件相比,國會之外的保護主義者做出的努力顯得極為有限,這反映了當時公眾已普遍接受關稅適當提高的必要性,認為無須在這個問題上采取任何推進行動,更反映了全美各地的工廠主及其盟友之間缺乏有序的組織。1816年《關稅法案》的制定主要歸功于設計了關稅制定指導原則的財政部部長亞歷山大·達拉斯,以及在威廉·勞德斯主席領導下起草法案并為其辯護的賦稅委員會。此外,艾薩克·布里格斯和弗朗西斯·卡博特·洛厄爾等遠赴華盛頓游說的制造業代表也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他們的出現標志著游說者和立法者達成合作的新時代。這些立法者包括議會三雄——亨利·克萊、丹尼爾·韋伯斯特和約翰·卡爾霍恩,他們還將以各自的方式對戰前關稅政策施以重大影響。在1812年英美戰爭的愛國主義余暉下,黨派身份和地區差異對關稅問題的影響甚微。但隨著時間推移,達拉斯倡議的適度的、臨時的保護主義和洛厄爾精心設計的最低估值,都將助燃黨派矛盾和地區矛盾。法案頒布后爆發了一陣呼吁增進保護的運動,但兩年后補充法規頒布,將躁動平息了下來,而各協會運作也逐漸擱置。經濟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商人們回歸了精打細算的日常狀態,絲毫沒發現災難已在頭頂盤旋。
[1] 1英擔≈50.802千克。——編者注
[2] 1775年美國獨立時,其領土為東部十三州。其后美國不斷向西擴張。1803年,美國以低廉價格從法國手中購得路易斯安那領土,領土面積大大擴張。——編者注
[3] 1英里≈1.609千米。——編者注
[4] 1平方碼≈0.836平方米。——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