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難而上:組織重塑力
- (美)保羅·休梅克
- 1822字
- 2023-12-29 14:33:10
緒論
我們的橋梁
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慷慨解囊

羅珊娜·哈格蒂
羅珊娜·哈格蒂(Rosanne Haggerty)的故事是這樣的。大學畢業后不久,她在紐約的住所對面有座大樓,這座大樓被稱為“無家可歸者的地獄”。該樓已經破產,陷入了一片極端的混亂之中,成為很多無家可歸者的臨時庇護所。200多名老年人和精神病患者長期擠住于此,隨處可見毒品銷售與賣淫活動。哈格蒂曾試圖請住房機構來一起想辦法拯救該建筑,但沒人相信它可以被改造,所有人都認為這里已經無藥可救了。就此哈格蒂毅然決定放棄她本來的工作來接手這個任誰看來都非常棘手的任務。
1990年,她成立了一個名為“共同點”(Common Ground)的組織,該組織大規模地向公眾展示有關無家可歸者流離失所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接下來的20年里,他們在紐約市及周邊地區創造性地資助了近3000所新家園的建造工程,為4500名低收入和無家可歸者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盡管同時她也知道無家可歸的現象正在持續加劇,但她還是勇往直前。
無家可歸者的情況不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它發生在城市中心、郊區以及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較為明顯的流落于街頭的無家可歸者不同,農村環境中的無家可歸者通常是“隱身”的,通常很難被看到,但他們是一直存在的。無家可歸者對當地居民生活質量、公共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惡劣影響直接影響著眾多非營利組織、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的發展,更不用說對公共和個人健康的危害了。
鑒于共同點組織[現名為“突破點”(Breaking Ground)]并沒有阻止無家可歸者數量的不斷攀升,哈格蒂于2011年創立了“社區解決方案”組織(Community Solutions),致力于幫助全美國的社區消除無家可歸的現象。僅僅過了4年后,他們的“十萬個家”運動就超量完成一開始的既定目標,為10.5萬名美國人提供了住房,這任誰看來都實在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在結束這項工作后,她還是無法逃避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沒有一個參與的社區完全消除無家可歸的狀況。她就像是正在嘗試攀登一座越來越陡峭的山峰,而同時其山頂卻越來越高。
如果你不了解哈格蒂,你可能會認為,過去她付出了那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努力,做了比以往任何人都多百倍的事情,她現在肯定會感到萬分的沮喪和不滿,從而灰心喪氣。然而即使那時的她曾有一絲那樣的感覺,她也并不會因此停止繼續前進。哈格蒂有著鋼鐵般堅定的眼神,保持著她一貫非常謙遜的態度,還在為全美國的社區和無家可歸者繼續努力著。
到了2015年,她和社區解決方案組織發起了“為零而建”運動,該運動最終證明,只要滿足了適當的條件,社區就能結束久拖不決的流浪者和退伍軍人無家可歸的狀況(他們稱之為“零功能性”)。那么,在這個存在于美國社會中的最明顯、最活生生,同時似乎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上,哈格蒂和她的團隊在經歷了無數個在街頭奔波努力的日夜后,最終取得進展的關鍵是什么?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擁有慷慨的心態。
她是如何使美國11個社區里的長期無家可歸者結束流浪生活的(例如在弗吉尼亞州的阿靈頓、加利福尼亞的河濱市,還有田納西州的查塔諾加等地)?她通過什么途徑終結了在新澤西州伯根縣、賓夕法尼亞州蘭開斯特以及伊利諾伊州羅克福德等地的退伍老兵們無家可歸現狀?
顯然是通過:
在尊重彼此差異的同時,致力于團結,尋找可以分享的東西。
為多種觀點留出空間。
找到作為一個領導者的不適邊緣,就像攀巖者所做的那樣,超越自己的預期界限,以領導各種不同的人。
通過做所有這些事情,一個城市將“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無黨派的社區目標而被聯系在一起”,而她將創造一個“強大的共同真理,比如知道每個無家可歸者的名字和身份”,因此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可以個性化的。這就是“慷慨的心態”的模樣,同時這也是如何應對美國社會中這一最復雜、最令人困惑的挑戰的方法。即使在面對像消除無家可歸現象如此復雜又艱巨的任務的情況下,哈格蒂也可以保持這種慷慨的態度。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與她一起參加了不少會議,進行了很多次談話。我不知道我第一次見到她時,是否真的理解“慷慨的心態”的含義。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變得越來越清晰。她相信它并且正在尋找與她一樣相信的人。她在任何時候都表現得四平八穩,這種從容甚至已經成為她的“妝容”的一部分。她的領導方式是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同時建立團隊中的高度信任,確保工作在相互信任的人之間高速有效地進行。她通過戰略性的、著重強調慷慨的心態的方式來領導著大家持續前進。
哈格蒂已經積累了幾乎所有我們可能在社會領域中能獲得的獎項和研究基金。她同時也是新型領導者的典范,是美國從現在開始至未來將越來越需要的那種領導者。她是一名重塑者。